糕妈闺蜜说女儿昨晚“闯祸”了:小姑娘上了床还拿着酸奶蹦跶,不小心一脚踩在酸奶上,酸奶封口裂开了,半杯酸奶全洒了,枕头、床单、被套上,都沾了一大片黏糊糊的酸奶。
看到女儿的“杰作”,闺蜜和她老公的第一反应是清理现场。
闺蜜说当时小丫头知道自己犯错了,之前闹着要看动画片也不看了。清理现场时,她在一边沉默着,晚上喊她洗漱也一喊就应了。
睡觉前,闺蜜的婆婆对孩子说:“你真是太淘气了,我要是你爸妈就打你了。”
闺蜜跟孩子开玩笑地说:“哎呀,忘了打你了。”
小姑娘脸上紧绷的表情终于放松了,也跟着妈妈一起笑起来。
生活中,熊孩子总会制造点这样那样的小意外:
为生日晚餐准备的蛋糕,孩子非要自己放进冰箱,结果“吧嗒”一下全掉地上了;刚买回来的盆栽,孩子拿小铲子一撬,泥土飞溅到妈妈刚打扫完的地上;剥了一下午的毛豆,孩子跑来跑去一脚把篮子踢翻了,肉和壳混在一起了……
这时候家长不免怒从中来,本来就够忙的,还来添乱,本来终于可以休息一会儿了,偏偏不消停……有的家长脱口而出责骂孩子是“惹祸精”,有的暴脾气家长干脆把孩子拖起来打一顿再说。
但爸爸妈妈们有没有想过,在面对这些小麻烦时的态度,可是会影响到孩子未来人生中处理困难的方法、应对挫折的能力和面对问题的情绪状态。简而言之,就是现在大家都特别看重的“情商”!
那面对这些小麻烦时,家长应该怎样做才算处理恰当呢?
承认犯错不是坏事,允许孩子犯错
孩子把水杯打碎了、把地弄脏了、把东西弄丢了……这些是很严重的事吗?当然不是。
所以当面对孩子失误时,咱们千万先别小题大做。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发生一点小意外,家长要是动不动就很紧张、好像是场大灾难似的,孩子就很难学会辨别什么是小意外、什么是大灾难。
以后孩子在面对突发状况时也容易焦虑,像父母似的如临大敌。有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是“惹祸精”而自暴自弃;有些孩子为了避免小错误,而不再尝试任何挑战,成为“胆小鬼”;有些孩子学会掩盖自己的错误,并想办法避免被抓到。想必家长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这些孩子中的一员吧。
如果你把孩子的犯错看成了坏事,他就容易把自己定位成“无能”的孩子,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脱、轻下判断”。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孩子小的时候,犯的一些小错在父母眼里可能还是挺“可爱”的行为。但随着年龄渐长,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越来越高,也似乎越来越不能容忍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犯点小错了。
孩子犯错后,保持沉默,用行动说话
试想一下,你要是因为丢了钱包或弄洒一杯水,老公就絮絮叨叨指责你半个月。你还会觉得抱歉或窘迫吗?是不是觉得反感、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那么请记住,孩子也是一样。
这样很难顺利让孩子从必然的后果中学到教训,反而让整个事件蒙上亲子较量的阴影。
其实这时候,无言的行动比无休止的责骂更有效。犯错是学习的好时机,但绝不是说教的好时机。犯错的时候先处理事,而不是处理人,更不要对孩子的品性进行随意判断,才是最合适的做法。
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看到发生错误后的后果和处理方式,给予他自我反省和总结的机会。这才是一个错误发生之后,能让孩子有所收获的正面结果。
我们常说,要做一个淡定的家长。就是要求家长在面对孩子不定时惹出的麻烦事时,能做到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平常心对待。
孩子都是有自尊的,他犯错时即使你不说他自己也明白,这时候多说反而无益,你可以让他一起参与犯错后的收拾工作。让他看到“该怎么做”,比训斥他一百遍“你不能这样做”更有效果。
都说言传身教,你的淡定和遇到问题时先解决事情的处事方式,相信比打骂孩子一顿更容易让他记在心里。
很久以前看到过一个小故事:一个男孩打碎了家里的名贵花瓶,吓得嘴唇哆嗦脸色发青,站在墙角等待惩罚。结果母亲大人默默收拾了残片,继续洗衣、做饭、料理家事。半天过去了,男孩忍不住问:“妈妈,你不惩罚我吗?”“你吓成这样,已经是足够的惩罚。”
这个小故事,让你想起曾经的闯祸经历了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