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育儿:我家孩子小时候问的最多发一句话就是:"妈妈,我这样是不是太丑了,别人会笑话我。特别是等到孩子小学四年级左右,父母买的衣服绝对不愿意去穿。你要是问他,他就会说:"这么丑,穿学校去有人嘲笑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真的是有些心寒。
@宝宝123:现在的年轻宝妈都是把自己往时尚方面靠拢,可是你要是看你家孩子,就会发现有些土不拉几的。前几天给女儿买了一个看起来非常好看的裙子,她竟然表示自己不喜欢,原因在于"从来没有看到其他同学这样穿,担心自己被嘲笑!"
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能遇到这样的事情。明明之前给什么穿什么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开始考虑自己的面子。要是自己变得引人注目一点,可能就会不舒服,担心自己是不是会被嘲笑,毕竟不习惯成为领头羊。
特别是一些孩子,总是担心自己要是说出一句话、穿一件衣服、一个小细节让别人看出来自己不适合这个环境。毕竟要是在一群人面前出丑,岂不是太尴尬了。要是心理承受能力差的话,久久不能忘怀。
只是这样的情绪真的对吗?你会发现即使你说一句话,大家也不会记忆深刻。或许你穿个裙子,大家也只会表示"这个裙子真好看"而没有其他的想法。所以很多时候,孩子出现这样的情绪也仅仅只是因为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妈妈,我前几天在台上表演的时候一个动作没有做好,其他同学都看见了,他们还笑我。"
"孩子,没关系的,大家没有恶意的,只是觉得好笑。没过多久,他们就会忘记了,你不要担心。"
"不会的妈妈,他们一直记着这件事。我今天去学校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笑了。一定是因为舞台上没有表现好。他们一直记得"
"孩子,你想一下,你这个行为真的这么重要吗?之后他们一定会忘记的?不是吗?""妈妈,不是的,他们不会忘记的,我出丑的样子真让人苦恼。"
相信大家也曾和孩子有这样的对话,明明只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在孩子这里来看就是天大的 事情,出现这种不同情绪的原因在于什么呢?孩子是直接的感受者,而妈妈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
他们总是会在脑海里面回想自己出丑的那个场景,甚至担心自己是否还会继续出现这样的情形。长时间担心就会让孩子陷入自卑、自闭。担心自己融入别人之后,又出现这样出丑的场景。害怕自己一个动作又能引来更多的嘲笑。
当然,除此之外,这种"惧怕出丑"的孩子不仅仅是上面的几种问题,这些方面也很关键。他们会考虑自己是不是不适合和别人一起交流,所以有可能形成一种社交障碍,认为自己只要不和别人接触就是最好的选择。长期如此,必然将自己的社交圈子越缩越小。
大家也都知道,如何避免自己不出错,肯定就是"坚持少数服从多数" 的原则。面对同一件事情,即使有自我的想法, 也不会表达出来,只要和呼声最高的人保持一致就可以。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极有可能变得没有主见,丧失自己的个性。
还有一部分孩子会直接放弃自我的决定,就像是我们上面所说的孩子一直在说自己舞台上出丑的情况,等到之后再上舞台表演,这种恐惧感、紧张感更为严重。无法克服的话就会让孩子恐慌,觉得自己不适合,从而放弃舞台光环。
所以,我们可以真实的感受到孩子如果真的过分担心出丑的话,不仅仅造成自卑的心理,还会影响到孩子的社交、从而抑制孩子的发展。那么,作为父母到底应该如何减轻孩子这种对于出丑的敏感度呢?有相关的心理学家提到了"焦点效应"。
所谓的"焦点"其实就是个人关注的一个中心。只是"焦点效应"是从被关注人自我的角度出发来思考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通常情况下,大家会十分高估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关注度。以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其实大家也是随意为之。
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和老师做过这样一个游戏:全班开学的时候进行自我介绍,每个人说自己的名字。到最后的时候,需要全班同学轮流把其他人的名字说出来。当时在说的时候,自己十分紧张,因为这个环境是陌生的。殊不知,在最后阶段,能说出全班名字的人没几个,只是在自我介绍的时候,全班看住你,就会让一部分人感受到恐慌。
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清楚"焦点效应"呢?回忆过去出丑事件很重要
我们可以让孩子讲一件自己曾经在家里面出丑,让自己记忆犹新的事件。或者在学校里面,让自己感到十分的难堪。然后让孩子询问当时和他在一起的人,询问是否对此有印象,一般情况下大家都是没有印象的,所以也就可以减少他的恐惧感。
转换思维很关键
每个人都曾觉得自己出丑过,所以变得更加的紧张。只是我们要是让孩子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询问他对别人出丑事件是否记忆犹新。我们也会相信,这种记忆是模糊的。这时候让孩子把这些事件联系到自己身上,会发现其实别人对你的关注度确实非常低。
尝试所谓的"出丑"
如果孩子非常喜欢自己身上的花裙子,但是担心其他人嘲笑。其实我们可以利用激励、鼓励的方法让孩子尝试一次。看看别人看见自己的裙子之后,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别人夸赞孩子漂亮,相信也会让她有信心。只要没有体验到被嘲笑的感觉,孩子就会迈出这一步。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确实会经历很多的失败与成功。作为父母也是从比较客观的角度来看,而孩子是自我感知,这种情绪就更为明晰。只是长时间处于这种关注别人情绪、看法的情况之下, 孩子会变得更加没出息。所以,上面几种方法要注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