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呱呱落地那一刻起,孩子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孩子总是在不断地追求发展,追求完美,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游戏总是受孩子欢迎的,而手机游戏、电脑游戏,现在正逐渐成为家长们育儿路上的大麻烦:孩子总是能很快就沉迷在游戏中忘乎所以、不能自拔。
在家长们苦恼于此的时候,孩子同样也在苦恼着。沉迷于游戏的孩子,只是通过游戏在自我救赎,自舔伤口,如果不了解因由就强行掐断孩子和游戏的联系,那么“逼上梁山”,就是孩子唯一的选择,叛逆也就成了必然。
事实上,孩子自己明白沉溺于游戏是一件错误的事情,但为何孩子不能自拔?是因为他们的自控能力差吗?因为游戏很好玩吗?这些都只是一些表面的原因,究其根本,孩子在通过游戏给予自己心理补偿。
游戏真的让孩子堕落了吗?就在今天早上,6岁女儿CC再次因为游戏而失禁,准确的来说,她因为玩游戏而憋臭臭,最后憋不住了而失禁。她完全是一个有能力自己上厕所的孩子。这已经是CC在这一个月内第二次出现这样的状况。
为了游戏,CC所表现出来的情况让我们夫妻感到苦恼:
平时没有7点半坚决不起床,现在可以7点钟就跳起来,为了争取那半小时的游戏时间;
平时4点半从学校回到家,她总是能自觉的先完成作业,而且非常高效,现在却变了个人,她总是第一时间把IPAD抱着,担心弟弟抢占了,而且在以往作业只需要十几分钟的,最近愣是需要做一两个小时(简单的数字抄写),期间她还会无数次出来看看她藏好的IPAD;
平时和弟弟是相亲相爱的两姐弟,但是自从迷上游戏,每天都会因为IPAD的使用权而和弟弟发生冲突。(弟弟会用iPad来看绘本,这也是我们的初衷);
游戏,简直让她从一个自律的孩子,变成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熊孩子。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遇到了和所有家长一样的问题,孩子沉迷游戏。
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因为初二的孩子沉迷游戏,成绩一落千丈,每一科都不过及格线,可能连高中都考不上,妈妈进到孩子的游戏交流群“炸群”,声嘶力竭。这位妈妈在不断的声讨着游戏对孩子的危害,声讨着群成员对自家孩子的荼毒。
母亲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始终无法掩盖自己的过失,群成员一语中的:我们这是一个正常聊天的群,我们没有权利干涉你儿子的私人生活。
而又有群成员表示,我们这是985、211的动漫游戏团;随后有更多的网友跟贴,以证明游戏跟成绩没有必然关系,是这位妈妈自己的教育失败。
游戏,真的是孩子堕落的原因吗?还是,孩子自己根本不想学习,并以此来向母亲抗议。
事情并没有进一步的报导,但是从心理学中,完全可以根据这位妈妈的表现预测到在特定场景下她的行为,并且能够清晰地描绘出她的人格特征。
从这位母亲炸群的情况来看,其性格特点中存在着强势的特点,而且不容反驳。也能因此而描绘出他的孩子的生活状况:除了学习还是学习,无法和母亲沟通自己的想法。
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内在原因孩子沉迷于游戏表面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生活太单调;
太无聊;
家长缺乏陪伴;
缺乏自制力;
压力太大;
但孩子沉迷于游戏的内在原因,却往往被隐藏了起来。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弄明白,到底游戏给孩子带来了什么。
作为一个80后,游戏并不是一个陌生的事物,至今我也仍然会玩游戏,包括手游和端游。而也在这些年的游戏历程里面,发现了游戏吸引人的秘密并不单单是好玩。游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节奏快:短时间的快感;现在的游戏,被设置成各种小关卡,每一个游戏都是从易到难的过渡中引导玩家去玩,而每一个简单的任务目标达成之后,所获取的奖励就给予玩家一种成就感;
目标可立马实现:一局游戏最多就一个小时,手游则可能十几分钟。也就是说,游戏可以马上让自己的操作,执行出一个可见的结果;
比起学习等等需要长期努力、而且结果不可预知的现实,游戏要相对的简单实现得多;
社交属性在网游里面,会涉及到社交属性,这就给了孩子一个沟通的渠道,沟通的内容可以是游戏,也可以是生活;
而在单机游戏里面的社交属性,则是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和NPC的互动;
荣耀感大多数游戏里面有排行榜,甚至有“氪金榜”(充值最多的排名),这就给了玩家荣耀感。
无责任风险每一局游戏都是一个新的开始,输了无须负任何实质的责任,随时可以重新来过。
这6个特点,是多么吻合孩子的需求!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害怕困难,害怕孤独,渴望玩伴,渴望社交,渴望自由!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关于人的发展的根本事实:人的心理总是充满着有活力、有目的的追求。人从出生那一刻就在不断追求发展,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无意识的而又无时不在的。
这种有目的的追求主宰了人的一生的行为以及实现,因为我们的思维并非是客观的,而是与我们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式相一致的!
而反过来看看女儿CC的表现,原来她的真实需求就是这些!她只是在用自己唯一可以找到的方式来给予自己心理补偿,她沉溺的并不是游戏,而是她无意识中的追求。
游戏成瘾的特征游戏成瘾是沉迷游戏的进阶版本,很多孩子一开始只是借助游戏来弥补自己的心理成长缺失。
但是当弥补过度,就会形成成瘾的现象。美国弗吉尼亚州心理医生在多年的诊治实践中,总结出了网瘾的一些基本情形,一旦出现以下特征,家长就要行动起来了。
出现社交障碍
谎报游戏时间
失去其他生活兴趣
烦躁易怒
网上过度消费
所谓弥补过度,就是孩子对自己成长的需求被不断的逼到了游戏端,家长、周边环境给不了的,游戏通通给予,并从中获得强烈的满足感。
到底就是孩子在通过自己的方式,去成长,去完善自己的人格,去无意识的追求自己的完美。
预防孩子游戏成瘾每一个人对事物的认知都是非客观的,而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对于事物的认知很可能是错误的。就如游戏,他们错误的认为游戏中的一切是真实的,孩子也没那个思想高度去对错,所以家长需要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把孩子的认知掰回正向上。
对于怎么样解决女儿CC的问题,其实也是非常简单的事情,她并没有到成瘾的地步,所以我制定了接下来的计划,其原理也是十分简单:反向利用游戏特征。
1. 一个有益孩子身心的游戏替代品:过家家;
过家家是一个开发情商的情景模拟游戏,我们反向的模拟,我们夫妻当小朋友角色,女儿和儿子充当父母的角色。
同时满足了节奏快、目标可见性以及社交属性;
2.模拟孩子沉溺游戏的场景;
我们特意的模拟女儿沉迷游戏的场景来“为难”她对我们的“管教”。她则会用我们的方式来教导我们。这就反向的让女儿理解到我们的心理状况。
3.游戏结束的总结
我们在游戏结束后,就会进行总结,让她对我们当儿童时的行为进行点评。这些都在给予她荣耀感。她俨然一个小老师一般的对我们循循善诱。
而做完这一切,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度过,到了睡觉的时间,她也就乖乖的睡觉去了。
4.制定游戏的时间
我们并不反对她玩游戏,我们反对的是她无节制的玩游戏。所以一份日程表的制定就成了必须品,而这份日程表则是我们双方都必须共同遵守的。
我们和CC协商了,每天做完作业到吃饭前的这段时间,她可以玩iPad,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她写作业的效率。马虎了事是不存在的,我们对作业的把控在于其态度,而不是其质量,所以CC永远别想蒙混过关。
5.筛选游戏,把好最后的关卡
游戏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类目,黄色、暴力、隐藏的付费等等,所以我们必须给孩子把好游戏类别的关卡。
强行的禁止孩子玩游戏,其实质并没有满足了孩子的成长需求,这只会逼着孩子想歪路子去自我成长。
最后,总结起来一句育儿锦囊:孩子总是在成长的路上奔跑,奔跑的路途中会面临着各个三岔口,若在不想孩子走上歪路,最好的方式不是阻止孩子,而是把孩子引向正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