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总是不稳定的,年龄越小的孩子经常说哭就哭说笑就笑,如果稍微有不开心的时候就会出现强烈的情绪波动,严重的时候甚至会有攻击行为,摔玩具,打别人,大喊大哭等等。
幼儿阶段的家长在看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绪波动行为之后,都会很惊讶和担心,怕孩子今后脾气不好或者是担心他们这种行为持续到长大之后,动不动就打人可怎么办。
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孩子,到底应该怎么教育呢?
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一般都在三岁之后,尤其是上了幼儿园的小孩子,和同龄人待在一起,经常会出现冲突,攻击性表现为打架,抢东西,破坏欲强,家长在面对孩子这样的行为,一般都会批评教育,可是说过的话根本就没有用,孩子依然我行我素,基本是没有效果的。
儿童的攻击行为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两个时间段3-6岁是第一阶段,10-11岁第二阶段,相对于女孩来说,男孩的攻击行为更多更明显,女孩由于身体劣势,更喜欢用语言进行攻击,而男孩则是直接上手打架。
2. 儿童时期攻击行为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孩子会因为不满而出现攻击行为,又或者是为了吸引大人的注意,他们会故意使用夸张的攻击行为来表现自己,又或者是孩子内心情绪需要发泄,比如说沮丧焦虑,需要用攻击行为进行发泄,还有一种最常见的就是占有欲,他们会用攻击行为来抢夺东西。又或者是孩子有很强的好胜心,一旦输了就会用攻击行为来表达自己不开心。
大多数孩子都是因为想要一个东西和别人抢,又或者是很生气出手打人。其实很多孩子在这个阶段的攻击行为都有明显的特点,他们的攻击不是为了伤害别人,只是把攻击作为一种手段或者方法来发泄内心的不满。
英国著名学者温尼科特提出这样一个概念“原初攻击性”的概念,他说这样的攻击性没有什么破坏性,它是一种很重要的发展型力量,攻击性正常发展其实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所以家长在面对孩子出现攻击性的时候,用包容和理解的态度进行引导,让孩子将攻击性转为正常形式的表达,让他们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中将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进行释放。
攻击性可以转化为动力和活力,但是如果孩子的攻击性没有进行很好的引导,又或者是在不够好的环境中,慢慢就会变成暴力和破坏。
幼儿时期出现攻击性是正常现象,并且幼儿的攻击行为是没有敌意的,更多是为了表达需求,攻击性需要被父母理解和引导,对待孩子出现攻击性之后,家长不要以暴制暴,孩子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都很强,他们会模仿父母的方式对待同龄人。
因为家长用打人来解决问题,孩子就会认为打人就是出了问题之后最直接的方法,最终孩子会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发泄一切情绪。
或者是家长用暴力的方式彻底制服了孩子,让孩子变成一个没有主见不敢反抗,即使今后走入校园走出家庭,孩子也畏畏缩缩谨小慎微。这些都不是家长想要看到的结果,我们想要的孩子是有自信,积极乐观,遇事能够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问题的孩子。
家长要从孩子攻击性行为的背后去了解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比如说孩子抢别人手里的东西,如果家长在场,先从孩子的角度去考虑这个问题。
过去先问问孩子为什么抢玩具,孩子一般都会说“我也想要那个”。然后父母就可以和孩子说“你想要可以,但是不能用抢的,问问别人愿不愿意给你玩,如果不愿意也没关系,等他不玩了你再玩,或者告诉妈妈咱们去买一个。”总而言之要告诉孩子,抢是不对的,但是也要告诉孩子遇到这种事情应该怎么解决。当孩子知道了有更好的方式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不会用抢或者暴力的行为去解决。
不仅要让孩子知道有更好的方法,还要让他们知道攻击是不对的,情绪需要控制,冲动也要克制,如果孩子总是随心所欲的用打人的方式处理问题,那就说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到位,又或者是给孩子的行为规范不够严格。
如果从一开始就没有对孩子的攻击进行限制,攻击性就会发展成孩子稳定的性格特征,在长时间的研究里发现,攻击性很强的7岁孩子,在他们30岁以后仍然会用暴力解决问题,表现出各种暴力倾向,如果孩子习惯用攻击解决问题,家长要特别注意,纠正他们的行为,不能任其发展。
要明确的告诉孩子,用暴力手段是不对的,可以用非暴力手段去惩罚和制止孩子,比如在家里设计一个惩罚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就要到毯子上去,不可以做任何自由的活动也不要说话,如果孩子哭闹,也不要管,只要不出毯子他做什么家长都要无视。
因为惩罚时间只能待在毯子上哪里也不能去,等孩子情绪稳定了,家长要告诉孩子刚才哪里做错了,应该怎么做,最后抱抱孩子,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爱自己的。如果孩子做得好也要表扬和鼓励,希望每一个调皮的孩子都能有更加包容的家庭环境,正确的引导方式来让他们攻击性行为减轻。
还有的孩子出现攻击性为可能是因为自己在玩游戏中输掉了,所以很不开心,想要发泄,于是就会摔打玩具,好胜心是一把双刃剑,没有人会喜欢输,但是输了之后怎么表现是可以自己控制的。
好胜可以让孩子更加有斗志,让他们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加积极努力,勇往直前,胜利可以让孩子自信心增强,有勇气去挑战未知,尝试新事物。但是好胜心会让孩子更在意结果,输了会比比人更加沮丧懊恼发脾气,他们会沉溺在自己的小世界中,忽略对方和集体,容易沉溺在困境和失败中,为了赢不择手段甚至达到情绪失控的状态。
孩子追求上进,想要第一本来是一件好事,但是家长会担心孩子太在乎结果,会变得狂妄自大或者是自骄自傲,其实家长不用太过担心,这只是孩子自我发展的一个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逐渐了解自己与别人的差距,逐渐开始有“自知之明”渐渐变得能够客观中肯的评价自己。
但是如果孩子过了片面化认知自己的阶段,还是执着于胜利这件事,家长就要警惕起来,如果孩子始终不能客观评价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群体中应该处在什么地位,发展出有积极意义的社会自知之明,这样今后才能持续进步。而不是活在盲目自我满足或者是自欺欺人的情境下,才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虽然每个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不同,而社会认知和家庭教育环境有更大的关系,孩子学会能够客观评价自己,懂得欣赏别人这样的情感培养,在孩子上了幼儿园之后就要开始培养,这个年龄之后孩子的集体活动变多,身边的同伴也会越来越多, 如果孩子好胜心太强,不能把控自己的好胜欲望,那么孩子就会变得自私冷漠忽视别人的感受。
而这个时候的孩子心智也达到了能够理解父母说的抽象概念,他们会根据环境和条件来增强自控能力,用父母教的方法进行自我控制,也会从其他角度开始思考问题,能够接受事物的多元性,他们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学会在输了的时候将情绪调控到一般水平,而不是用攻击来发泄情绪。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握住“好胜心”这把双刃剑呢?
1. 不刻意压抑孩子的好胜心任何时候任何情境下,父母在和孩子进行互动的时候,可以肯定孩子的好胜意识,其实很多父母并不能做到这一点,因为有的家长不想要让孩子变得争强好胜,想让孩子变得谦虚一些。
但其实好胜心只是孩子发展的一个阶段,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不能因此而企图消除孩子的好胜心。
2. 引导孩子走出一时的胜利如果孩子过度沉迷以往的胜利时,好胜心就容易带来弊端,让孩子难以进行新的挑战,而是对过往念念不忘,所以父母要经常引导孩子,让他们赶快把目光集中到下一个目标上,而不是对过往的胜利念念不忘。
告诉孩子胜利是为了攀向下一个目标胜利的基石,而不是障碍。
3. 和孩子讨论好胜心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一天天在增强,喜欢和家长讲道理,父母要抱着平等开放的心态和孩子进行谈话,和他们分析好胜心带来的利弊,学会理性的正确看待。
如果孩子语言能力表达有限,家长可以慢慢表述,让孩子只是表达认可和否定就行。家长不用担心孩子理解能力不够,有意识的和孩子谈论这些话题,他们慢慢就能够理解了。
孩子有时候对问题的思考程度并不亚于成年人,大人总是会低估孩子的思维方式。只要记住,要让孩子知道好胜心的两面性越早越好。
4. 学会接受失败生活中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没有人是从头到尾都能一直胜利的,有高峰就有低谷,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的时候丧失斗志,要让孩子学会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也要能够忍受失败带来的失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