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一种感受,在和恋人相处的过程中,你俩的关系,似乎和你与父母的关系越来越相似?
你有没有这样经历,你和新人建立新的关系过程中,你总会遇到相同的人际关系问题?
你有没有曾经怪责,自己的无能与落寞,都是因为自己性格造成的?
其实,我想给你说,无论你遇到的关系问题、事例问题,还是性格问题,最终都是你内在关系模式的隐喻。
什么是内在关系模式?内在关系模式是你6岁以前,你与父母形成的关系模式。
一个人,在与他人建立新关系的过程中,总会潜意识地,将自身的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中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01 妈妈是你最初的客体,妈妈是你性格的第一塑造者孩子一出生,首先接触的人就是妈妈。准确点来说,首先接触的客体是妈妈的乳房。
所以,孩子是通过妈妈乳房的状况,来感知世界的状况,从而与母亲、父亲甚至与外界的其他人建立关系的。
正因如此,孩子接触客体的顺序是这样的:孩子—>妈妈—>爸爸—>其他人。
从这个关系中,我们便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极大的重要性。父母,是孩子与外界接触最重要的“通道”,而妈妈的作用可以说更大,妈妈是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第一缕光。
有一个理论叫做客体关系理论,这个理论是说,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之间,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这个人的潜意识里,从而成为这个人内在关系模式。
内在关系模式,在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样子,就是我们所说的“性格”。
因而,妈妈对于孩子的亲密关系,会对孩子的一生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妈妈,是孩子内在关系模式的第一塑造者。父亲,是孩子与外界打交道的第一塑型者。
02 我们所有的关系模式,都是内在关系的重复当孩子度过了俄狄浦斯情结,也就是依恋妈妈的情结,孩子的内在关系模式就已经初步形成。正是我们说的,一个人的性格,在他0~6岁的时期,就已经大致确定了下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一个人到了6岁以后,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总会将他内在关系模式,投射到这个新的关系当中,总想要将“陌生”的关系,变成自己“熟悉”的关系。
因此,父母如何对待我们,我们如何看待彼此之间的关系,会导致我们自身,不断地、重复地,再现或者构建彼此的关系模式,我们的性格,由此也确定了下来。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当一个人始终在构建类似自己内在关系模式的新关系时,这个人的命运也就确定了下来。
原生家庭,就是一个孩子命运的原型。
那么我们就因此没有办法改变性格了吗?答案是:有。
我们每个人在构建关系的同时,都会朝向“舒适关系”方向努力着。你想重复自己内在关系模式,我也想重复我的内在关系模式,在彼此的较量与拉锯战中,我们的性格也会随着关系的改变而变化。
性格不会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敢于构建新的关系,并在新的关系中,不断自我疗愈。
看见关系,就是一种最朴实的疗愈方式。
03 好的家风,形成好的性格,好的关系,疗愈自身性格当下的关系模式,是在0~6岁时期,家庭中父母关系模式的再现。
比如说,对孩子有耐心、讲细心的妈妈,总会带出性格温和的孩子,这是因为妈妈在和孩子一开始,就建立了比较亲密的亲子关系,比较亲密的母婴关系,就会带来更为健康的父婴关系。
当孩子有了母亲和父亲对他的支持与鼓励,这个孩子就会有了更强的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抗挫折能力。
再比如,孩子如何去吃饭,如何对待食物,反过来又会是童年时期亲子关系好坏的隐喻。
简单来说,就是——
你与女性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你妈妈、你奶奶或者你姥姥等女性养育者的关系。
你与男性的关系,很可能对应着是你和你爸爸、你爷爷或者你姥爷等男性养育者的关系。
所以,好的家风,好的家庭关系,从心理学上来讲,对孩子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且甚至会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孩子的性格,其实是「家庭关系」的隐喻。
有人说,孩子是最敏感的,常常从孩子的表现,就能大致推测出家庭关系的优劣。
如果你的孩子性格不好,不如从童年时期尝试分析他与父母等养育者形成的关系,甚至分析家庭关系的好坏。
如果说孩子已经长大了,性格已经成型了,做该如何是好呢?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学会看见“内在关系”。看见它、理解它、接受它,便能初步化解内在关系在形成的初期,形成的“毒”。作为父母,想要改变孩子的性格,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全身心关注孩子,将注意力放到孩子自身上来。
看到孩子对事物的反应,看到孩子的努力和成长,而孩子本身,也学会看到内在关系中不好地部分,逐步进行化解。
看见,就是一种疗愈。
2019年8月13日于山西
喜欢就请动动小手,点个赞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