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去送孩子的路上,跟儿子同班的家长聊天,她说起自家老大的一件事,说女儿在她面前嫌弃过自己好几次了,总是用那种不屑的语气跟她说:就你那点个头,如何如何……。
我说,她嫌你个矮?
嗯啊,说好几回了呢,虽然事实也是如此,可是从闺女嘴里说出来就是觉得不得劲。
孩子嫌弃父母,也不是没有先例,不过这么小的孩子(10岁)就开始露出这种苗头,家长对你的照顾还没彻底放一放手呢,就已经开始嫌弃上了,这委实让当妈的心里不舒服。
记得看过一个新闻,说是一个靠收破烂为生的父亲,为了攻儿子读大学,自己好几年都不曾买过一件衣服,有一次攒够了儿子的生活费,打算亲自送去,因为他已经好久没见过儿子了。
但是来到学校之后,儿子却不出来见他,当爹的突然意识到是自己被嫌弃了,伤心之余把钱放在门卫处就走了。
我在上初中的时候,一个女同学的妈妈是哑巴,但也不是完全哑,有发音,不是十分的清楚,说起话来怪怪的,经常被人笑,有一次她妈妈也不知道因为什么事去学校找她,这个女同学死活不出来见她妈,等她妈妈走了以后,记得她在教室哭了很久。
当时不理解,现在想想,她的哭声里夹杂的滋味太多了,肯定也有心疼和后悔,但是所有的情感终究还是没战胜“面子”,她还是用不见伤害了疼她爱她的,最后落寞离去的妈妈。
那一刻,他们离开时,孤单、伤心的背影会不会也让靠父亲收破烂供自己读书大男孩有所触动?
后来的日子里,大男孩有没有良心发现?那位父亲是不是再也没有去过儿子的学校?
同学的妈妈从那次以后,我们再也没见过,被女儿嫌弃的她,内心的寒意是否还在?
我相信,天下所有的父母都经不住儿女一句暖心的话,即使你仍然觉得自己的父母让你在众人面前抬不起头来,只要一句:爸爸,妈妈!喊出来,他们还是那个义不容辞的父母。
但是,父母能够承受来自儿女的嫌弃,仍然任劳任怨,不代表我们就认可了子女对父母的嫌弃之意,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回报意识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之一。
有的家长常常抱怨说:就是养了一个白眼狼……。因为孩子从不主动帮父母干活,就算安排了也不去执行,回到家里还要挑吃挑喝,常常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要东西从不考虑父母的辛苦,和家庭条件是否允许。
要想把孩子养成一个懂得体谅他人的孩子,在他们幼儿时期父母要做这样几件事:
有意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让孩子参与家庭规划,有理财的概念并知道金钱的来之不易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让孩子懂得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的经济差异是社会现象,对此不必介怀让孩子明白人与人之间能力和外表上的差异也是正常现象,不可有区别心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父母也要以干净整洁为原则,注重着装仪表以及言传身教感恩和富有同情心每天通过在家庭当中,和在社会上碰到的形形色色的事情,对孩子进行随机教育,尽管上述中有六条需要贯彻给孩子的概念和意识,但并非需要六个小事例来一一阐述如何培养。
往往我们在生活中通过一件事就可以同时引申出几个教育核心,比如,当领孩子出去的时候,碰到比自己穿着和饮食稍逊的人,家长随口就可以问孩子有什么想法?是什么感觉?如果自己比别人稍逊又会怎么样?
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例中妈妈是怎样引导孩子的,又是怎样激发孩子的爱心和同理心,同时让孩子接受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的社会现象。
在去北京蟹岛度假村游玩的时候,母子俩在地铁上看见了一个在家人带领下的盲人,还遇到了失去双腿却乐观攀爬的小伙子。
妈妈跟儿子说:这么美好的世界这位叔叔却看不见,真是遗憾啊!
儿子:是啊,妈妈,他整天都活在黑漆漆的世界,会觉得害怕吗?
妈妈:当然会害怕,也会觉得无助,但是你看见了没,那位叔叔的神情却不带有孤单无助的样子,这说明他周围的人给了他足够的爱和帮助。
儿子:他是怎么看不见的啊?
妈妈:原因有好多啊,至于叔叔是怎么成了盲人的我们不知道,有的人是天生的,有的健康的人也可能后来会因为疾病和事故造成失明,每个人的命运都不可测,不要嘲笑不如我们的人,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遭遇磨难。
所以尽自己的能力去爱那些和帮助那些不如我们的人,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来抵御那些未知的危险和伤害,同时还要懂得感恩和回馈,才能持续获得他人的帮助。
儿子:嗯,妈妈,我明白了,以后我也会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妈妈:好的,我们一起!(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吻,来认可他这种意识的形成)
这段对话中,妈妈没有一开始就告诉孩子叔叔很可怜,而是用换位思考的方式去体味盲人看不见光明世界的遗憾,来把儿子代入其中,当儿子瞬间体会了这种感受之后,立刻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活在黑漆漆的世界里会不会害怕?!
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同理心培养,当妈妈肯定了孩子的想法之后,又给出了另一个思路:虽然害怕,但由于得到周围人的帮助和关爱,盲人叔叔却没有孤独无助的感觉,引申出只要有爱,即使身有残疾也不会感到孤立无援,爱会支撑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有勇气活下去,而且活的很好。
这个思路会让孩子明白,面对比我们弱势的人,我们能给予的就是爱和帮助,孩子已经感受到了盲人叔叔的害怕,此刻内心就会产生共鸣,同时也会有种渴望得到别人帮助的想法,而妈妈给的答案就解决了孩子的恐惧和担心,也符合了他此时因共鸣而产生的情感上的需求。
在妈妈的回复里,后面的几句话也挺重要,她告诉孩子一个道理:每个人生存在这个世上,因为不可预知的未来,人人都有可能会面临失去健康,从而变成一个弱势群体,那么在健康的时候去经常去帮助他人,也会为自己的健康加分。
让孩子明白,帮助别人其实就是帮助未来的自己。
这样的教育和对话不用夸夸其谈,不用高谈阔论,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处处是事例,用心的家长才能懂得借用他人的故事和经历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孩子在这种场景之下所形成的观念会印象特别深刻,因为他也走心了,因为他没觉得妈妈在给自己上“政治课”,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积极接纳。
当然,所有的教育都离不开以身示范,和言传身教,在这四个字当中,身教的效果要大于言传的普及。
当孩子能够理解他人,也可以做到同情和帮助别人的时候,推己及人,自己的父母他自然更会懂得感恩。
给孩子先培养一个健康而又善良的人格与品性,是他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当抛却学习好坏,外表丑俊之后,我们孩子自身拥有的品质就是可以考量他未来会活的如何的一个标准。
有些父母的智慧是在拥有了孩子之后才被启蒙的,换句话说,有了孩子不成长就意味着孩子得到的不是最恰当的教育。
不管你是身处都市的白领家庭,还是深居大山的陋室居民,孩子都应该得到父母为他们而走心的教育。
当这位妈妈看到度假村里那个失去双腿,用双手支撑着身体一步步走上台阶的小伙子,她跟孩子说:
儿子,他这个样子难看吗?
儿子:是有点难看,没有腿了啊
妈妈:失去双腿的人有很多,有的人成了废物,靠乞讨靠卖可怜为生,有的人却用双手又开出一片天地,让世界仍然在自己脚下,你觉得自力更生和乞讨哪种更值得我们尊敬啊?
儿子:当然是自力更生的啊
妈妈:可是,即使自力更生也是能力有限,可能还是过得没有他人风光,加上残疾,难免也会被某些人耻笑,你会耻笑这样的人吗?
儿子:我不会的,妈妈,因为他也不容易,毕竟他靠的是自己。
妈妈:嗯,世上的人千千万,总有风光无限的,也有落魄艰苦的,因为能力不同,人们活的也是千差万别,但是,儿子你要记住:只要靠自己能力去生存,就同样都是值得尊重的。
儿子:……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我们从这段话当中可以看到妈妈的良苦用心,告诉孩子世界并不是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尽管有差距,但所有靠自己能力为生的人,不管他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值得尊重。
孩子明白了现实社会中差距的存在,也找到了尊重一个人的标准,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见到更多的众生相,学会接纳和包容。
两个例子作为如何引导孩子的方法展示,家长朋友们可以延伸一下,试用在其他方面的教育上,培养出一个品格更加完整的孩子。
他们的身心能够得以健康成长,始于家庭教育和父母三观的熏陶,不得不承认,一切得益于我们做父母的为人处事能够以身示范,和正确引导。
否则,如果从小的时候不注重他们观念和意识培养,有一天反过来他们也会把嫌弃和嘲笑对着生养自己的父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