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睡前总要哭闹一阵才能睡,昨天看着窗外,真有一种恨不得把他扔出去的冲动。”
在育儿交流群里,一位妈妈吐槽道。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在下面留言:
“我这也是,前两天宝宝不知道为啥就是哄不好,我老公一度疯狂地摇晃他,还好我及时发现...”
“有时候真心憋不住会吼他,吼完又担心会不会吓着孩子,心塞。”
不知道大家看完后有没有感同身受,反正这些感觉我自己都曾经有过。
婴儿的哭声,经常让家长们处于抓狂的边缘。想要扔到窗外去的家长,估计已经被气到极点了。
有过大声训斥和剧烈摇晃宝宝的家长也肯定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所以先提醒一下危险,这两种方法都是极端错误的,尤其是摇晃,愤怒地摇晃会让宝宝脆弱的大脑和脊柱组织受到永久性伤害,甚至会产生生命危险。
那么,既然这么讨厌,婴儿为什么要哭呢?
婴儿的哭声代表着寻求关注和交流成年人会对婴儿的哭声感到紧张和不安并不是个别案例,也不是不正常。相反,这背后有着积极的生物学基础。
在远古时期,人类的婴儿和其他动物一样,都要面临着大自然的各种危险。因此,婴儿进化出了最能刺激父母的声音,为的是一旦他感到危险,利用这种声音能够立刻提醒父母来保护或者照顾自己。不然狮子都来了,父母还舍不得放下手机,那可就糟糕了。这就是哭声如此让人焦虑的由来。
可是到了现代,大部分人类已经不存在生存环境的危险,这时婴儿再发出刺耳的哭声难免会让父母产生没有必要的想法,这种互相认知的错位是父母不喜欢孩子哭泣的第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持续的哭声还会引发父母产生自责的心理,觉得是自己犯了错误,才会让宝宝哭泣,这种多余的内心谴责,也是父母讨厌婴儿哭泣的一个原因。
其实,婴儿的哭声并非没有意义,更不是故意埋怨父母,它只是代表着婴儿想引起我们的关注,并想要与我们交流而已。
即使现在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出于饥饿、身体疾病或者是对环境的不适,婴儿都会采用哭叫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哭声的背后一定有着他的诉求,如果你开始烦躁,只能说明你还没有发现这个诉求。
而且,哭声也是婴儿相对容易实现的沟通方式。研究发现,哭是人类最容易发出的声音,一旦婴儿的肺部充满空气,他只需要少量的努力,就很容易发出哭的声音。
因此,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婴儿采用哭泣的方式进行沟通完全合情合理,只有认识到这点,我们才能找到改善的方法。
对婴儿哭声的两种错误观念既然哭是婴儿和我们交流的沟通方式,那么就应该好好理解这种方式,并找到它背后隐藏的真实意图。
可是现实生活中对于婴儿的哭叫,却普遍存在着两种错误的观念:
第1种是觉得如果婴儿哭,那就应该让他痛痛快快地哭个够,因为哭声“利肺”。
以前的观念认为,哭有利于婴儿肺部的锻炼,甚至“哭得有力”在评估新生儿出生健康测试中会得到单项高分。
但是,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根据美国儿科学会会员,全美最知名的儿科医生威廉·希尔斯的研究发现,处于安静状态,呼吸正常的新生儿,实际上比一个正在哭泣的婴儿更加健康。
而且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有研究显示,如果孩子哭泣时,对他不管不顾,会让他心率失常,血液中的含氧量也会降低。当他得到安抚后,心血管系统才会恢复正常。
第2种错误的观念是认为让婴儿一直哭是对他的一种教育。
这更是一种不顾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和个性气质,而采用的一种简单粗暴的愚蠢做法。
孩子可以教育的前提是它的智能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应的理解程度,而婴儿完全不具备这种智力水平。
你以为对他不管不顾,他就能会学会察言观色,其实这只能是大人的一厢情愿。相反,忽视婴儿的哭泣会造成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忽视婴儿哭泣的后果在婴儿哭泣时,大人如果总是选择忽视,不但双方都不会从中受益,还会造成双输的后果。
1.宝宝丧失价值感
对那些天生性格温顺的宝宝来说,当他的哭泣一直被忽视时,他就会产生哭泣没有价值的感受。外在表现为缩手缩脚、胆小紧张。而且,他会从哭泣没有价值推导出自己本身也是没有价值的,从而失去和父母交流的动力。
反过来看,父母也就失去了和宝宝交流的机会。这样的家庭,当宝宝长大后更容易出现亲子交流的障碍,甚至延续到青春期时出现的问题也更多一些。
2.沟通变成了较量
对于天生个性坚韧、强硬的宝宝来说,如果她的哭泣也没有得到及时响应,他可能会选择升级哭泣的程度,让哭声变得更响、更亮,最后变成一种刺耳的声音。这时,无论父母是否理睬孩子,交流都变成了力量的较量,当孩子长大后,家庭内部的争吵也就成了家常便饭。
一些孩子在较量中失败,确实会在以后可能表现出更“乖”一点的状态。其实,这只是孩子的自我保护行为。就像是危险临近,孩子首先要提醒父母保护自己,当得不到反应后,他就会不再哭闹,以避免被天敌发现。这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孩子会封闭自己,成年后患上抑郁的风险也会增大。
3.宝宝缺乏安全感
有些父母习惯于不考虑宝宝的哭泣,坚持按照自己的节奏安排宝宝的生活,比如严格按规定时间喂奶。
当宝宝自己的诉求总是得不到满足,心里就会一直处于“想要”的状态,这会影响宝宝的心理乃至影响成年以后的安全感。
还有些父母会对他进行短暂的安慰,当他不哭后又把他放下,这样做会让宝宝产生他的要求并不合理的错觉。由于感到不被理解,宝宝会开始变得不自信,同样影响成年后的心理。
正确对待宝宝哭泣的方式既然不能对婴儿的哭泣置之不理,正确的做法又该怎样呢?
首先,我们应该为宝宝创造良好的环境,减少婴儿不必要的哭泣。
除非生病,小宝宝的哭泣无外乎饥饿和对周围环境的不适感。比如冷热、味道、衣服和被子是否柔软等等。因此,我们需要给宝宝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来降低宝宝对外界的哭泣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环境并不仅仅指物质条件,更是人文环境。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为小宝宝搭建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不是什么难事,难就难在环境还包含主要养育者对小宝宝的态度。
我们都有体会,小婴儿在面对那些养育过孩子的妈妈时,普遍会表现的非常配合和安静。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与新妈妈相比,有过育儿经验的女性在面对婴儿的哭泣时,普遍表现的更加放松和自信,这就是问题的答案。
孩子哭泣时,很多新妈妈会不知所措并变得紧张和焦虑,而婴儿是非常敏感的,妈妈的情绪很快就会被他们感知到,养育者的焦虑会让他们感觉到不安全,从而进一步加剧哭泣以便得到更多的关注。
其次,提前预防。为了避免孩子不必要的哭泣,应该多观察孩子哭泣前的习惯性动作,比如吸允手指、扭动、皱眉等等,由此判断婴儿是否会哭泣。
及时识别出这些信号,并排除孩子的问题,那么哭泣也就没有了必要。而且,形成习惯后孩子就会明白,发狂的哭泣,既没有必要,也不是这个世界沟通的规则,他会更倾向于采用其他交流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比如,当他想让你抱时,就会大幅度的挥手,而不再采用哭泣的方式。
最后,给孩子示范甜美的声音。
就像我们在日常交流中,说话的语调多种多样,婴儿哭泣的声音其实也分为很多种。
通常宝宝开始时总是轻声地哭泣,然后越哭越想哭,越哭声音越大。
因此,让孩子学会哭泣时选用比较舒适的音量和音调表达心情十分必要。
可以在宝宝哭泣时,给他听比较喜欢的音乐,或者给他唱歌、哼哼,也可以用不同的声音说话来调动他的注意力,如果能配上丰富的表情效果更好。这些都能帮助宝宝掌握正确的交流方式。
虽然我们不能期待每次用这些方法来化解宝宝的哭泣,但是从小就教会宝宝用什么样的声音来愉快地沟通非常有意义。
会哭的宝宝通常在长大以后也会表现出更加良好的沟通能力,而且,这样做父母也能传达出一种态度,“我不会对嚎啕大哭有反应,你需要正确的表达自己。”在不忽视婴儿哭泣的同时,也教会了婴儿正确的表达方式。
对于婴儿的哭泣,给予他适当的回应是每一个成熟父母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再一次提醒大家,宝宝的哭闹,并不是你的错,让他们不哭也不是你的义务,你需要做的只是创造良好的条件,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哭泣,并让宝宝学会正确的沟通方式。
哭泣只代表宝宝想和你沟通,并不代表你做错了什么。不断提醒自己这件事情,相信你的烦躁会好很多。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