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育儿圈流传了一股风气,那就是宝宝摔倒或者哭闹不要去抱,这种育儿法一度让很多初为人母的女性如获至宝。其实这只是谬论,因为宝宝还小,他是需要接收到爸爸妈妈对他的爱的。
从有印象开始,小时候哭爸妈都不会抱我的,就让我哭完。并且对于我的听话乖巧不哭非常骄傲。印象最深的是,很小很小的时候(三岁左右吧),有一次去公园,因为下过雨,所以满地的蚯蚓让我非常害怕。这个时候,我就让妈妈抱,并且哭的撕心裂肺,但她不抱我,让我在地上走。当时真的好害怕呀,觉得那些东西会爬到我身上把我吃掉,就死死抱着妈妈的腿让她也走不成路,最后的结果在记忆中比较模糊,好像是最后很无奈地把我抱起来了吧。
孩子哭闹
直到我现在二十多,看到虫子还是会尖叫出来,觉得会被它们吃掉(我连蚊子都不敢打,只会用手挥走)。很多人不理解觉得我很小女生。
还有就是幼儿园的时候非让我学习独立睡觉,把我关在黑灯的卧室里,我缩在床中央,瞪大眼睛,就怕一个眨眼就被吃掉,特别恐惧黑暗。第二天早上醒了以后(应该是累得睡着了),妈妈就说,你看一个人睡觉也没什么。再加上从小父母吵架,我现在非常没有安全感,还非常敏感。偶尔觉得自己性格和精神有问题,特别容易陷入过去的一些悲伤的回忆中,但是也不会去向父母寻求安慰和帮助,多数时候找亲密的朋友。
孩子哭闹
有的人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有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在幼年时缺失关注,这种感觉很可能会延续下来,长大后在人际关系中会非常的想得到别人的关注,对周围的恋爱的关系,人际关系都会变得非常的敏感。例如计算对方有几次无视自己,计算自己对对方的好,和对方对自己的好,这样生活会非常非常的累。为什么说这套育儿方法不适合我们呢?
一、小孩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存在着变数和不确定性,每个小孩的天性,喜好,个性都不一样,每个家庭的家庭氛围都不一样,对于别人有用的,但是对自己的可能没有。只有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就是血脉天性,说的直白一点,就是爱。每个孩子都是携着爱来的,爱都是基础。
二、这套方法第一次出现是从国外传来,这套方法确实是有道理的,但是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出现了问题。我们中国人从古至今都是比较含蓄的,很少会有人会每天给宝宝说“爸爸妈妈爱你”吧?当初的小婴儿可能已经很大很大了,也没有跟父母说过一句“我爱你”,这就是区别之处,国外就比较勇于说爱,你在用这套方法的时候,不是冷眼面对,而是要告诉孩子“我之所以不去抱你,是因为你哭,因为你哭是没有用的,你要切实际,你才能拥有我的爱”,爱从来都不是免费的,但是你认真的付出了,我会尽全力去爱你,这才是那套方法的正确使用之道,至少在他们刚刚懂事的那一瞬间,就应该让他们知道。
所以对一套育儿方法,不能照搬全抄,之前看到过一本育儿书,上面说到“如果任由孩子哭泣,这个惊恐孤独的孩子不会学会安抚自己,对比,人们都有误解。她可能最终会安静下来,但这是因为她启动了另外一种生存模式:“没有人会来!”在荒野中,婴儿持续的哭泣会招来危险,因此,如果她最初的哭泣没有得到回应,变成生理抑郁。如果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孩子就会认为“我的努力没用”。这种模式将成为她未来应对困难的模式,称为“习得性无助”。她可能会安静地躺着,但实际上她非常不快乐。”
孩子哭闹
三、每个婴儿的哭闹都是有原因的,这说明她有需求,不仅有冷了热了饿了想出去玩了的外在需求,还有求抱求安慰的情绪需求,只要大人【及时】【温柔】【耐心】地回应,需求解决了,她就美滋滋地睡觉啦,谁整天闲着没事就哭个不停,哭也会累的好么!
另外,学习独立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安全感。如果一个宝宝怕黑,在黑暗中总觉得能保护她的人都一瞬间消失,世界只剩她一个,她很害怕,她哭她叫,一直没人回应,那她心里会是什么感觉?她会长成什么样的性格?
如果在她哭闹的时候,总有一个人回应她,抚摸她,安慰她,久而久之,就算置身黑暗中,就算身边没有人,她也不会害怕,因为知道只要她一叫,就会有人来解救她。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在她面临选择,在她面临诱惑,在她得意或失意的时候,作用太大了。据我的探索,婴儿时期,如果需求经常及时被满足,她会觉得自己被保护着,很安全。比如我朋友的女儿,从出生开始,不管为什么问题哭闹都很快被解决,9个月大的时候,我朋友要经常去学车,刚开始她女儿哭得很厉害,几次之后就不会了,因为她知道妈妈很快就会回来。
有些人觉得会惯坏小孩,以上说的是针对几个月大的小婴儿,他们其实还不懂得得寸进尺,他们会把需求的满足自动理解为大人的爱。再长大一点的小孩,除了安全感,还要培养宝宝独立生活的能力。大人要满足合理需求,这又是另外一个课题了。
孩子哭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