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贝贝心里应该早已区分出爸爸和妈妈的不同:妈妈好说话,所以妈妈这里不会遇到什么“危险”,爸爸不好说话,就要多多关注爸爸的发出的信号,避免遇到“危险”。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管教方式的差异,会对孩子带来不同程度的多面影响。在一个家庭,是什么引起这样的现象的呢?
一,什么是生活态度取向?以色列心理学家尼拉•凯弗的“生活态度取向”理论,重点讨论的就是大人抉择和行为是如何影响孩子的。
生活态度取向并不描述你是谁,它们代表着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
每个人都会形成一种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它是在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收到威胁或者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同时也会形成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它是在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行为。
例如上文提及的安安,对爸爸就是感到不安全时所表现出的态度取向,是取悦型,对妈妈的反应是感到安全时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取向,是安逸型。除了这两个类型,还有控制型和力争优秀型。
二,4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会给孩子带来不同的人生影响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会根据所处的环境,去争取更多对自己友好的、有利的局面。其实,这都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相处,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积累了大量潜意识的决定,这些决定共同形成了孩子的生活态度取向。4种不同类型的孩子,分别在性格发展的过程中,会对人生带来哪些不同的影响呢?
1,安逸型的孩子喜欢寻求他人的关照,不喜欢面对竞争和压力,遇到安排的事情,怎么容易就怎么做。
上了小学就会发现,每个班级都会有安逸型的孩子,他们很佛性,不争不抢,考试成绩只要不触及红线就万事大吉。小学跟幼儿园不一样,成绩其实是对孩子的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检测,对成绩没有积极意识的孩子,往往不能很好的发展自己的才智,学习效率低下,不太容易从学习中获得成就感,因此也会对学习逐渐失去耐心,导致限制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安逸型孩子的优点是性格随和,容易满足,成年后一般为人圆熟,富有同情心。只要生活过得去,这类孩子往往都会墨守陈规的过日子。
2,控制型的孩子喜欢做“老大”,希望别人能听自己的,不喜欢被批评,讨厌被羞辱。
上司的儿子安安就是典型的控制型小孩,生长在国外,父母都是上层社会的精英人士,从小就在家庭有序的规划中成长。安安是非常有主见的男孩,不仅仅学业优秀,业余爱好电竞游戏主播也经营得很出色,有来自全球不同国家的粉丝,10岁就独自飞去美国参加少儿军事夏令营。上司前不久回国,在会议休息的时间里分享儿子对未来的规划,说要去高盛工作。小小年纪,就知道掌控自己的人生。
控制型的孩子的优点是有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做事高效率,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懂得遵守规则,成年后往往能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状态,但是缺乏创造力,面对不一致的意见时可能会容易引起冲动,往往会因为太过强势而让他人不敢太过靠近。
3,取悦型的孩子喜欢讨好他人,要么要求别人认可,要么博取别人怜悯,害怕被拒绝,被抛弃,不喜欢与人争吵。
同事小陈2年前跟前夫离婚,独自抚养女儿鑫鑫,五一假期我们约着带孩子一起出游,鑫鑫乖巧懂事,吃饭的时候会主动帮妈妈盛饭,在景区路过小商店也是先看看妈妈,小陈问她要不要带个挑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做纪念品,鑫鑫说:“妈妈,你觉得哪个好我就买哪个,你喜欢的我就很喜欢”。当时我真的打内心里心疼孩子,察言观色的早熟,看起来妈妈是很省心了,孩子真的就没有一点点难过的时候吗?
取悦型的孩子的优点是为人友善谦和,体谅他人,成年后往往会被周围的人称赞情商很高,明星林志玲就是取悦型。但是,很多时候会因为太过于关注他人而不注重自己的需求,导致自己的情感缺失,会活得内心比较辛苦。
4,力争优秀型的孩子喜欢比他人做的好,让自己一直拥有竞争力,不喜欢做无关紧要没有意义的事情。
外甥女珂珂刚刚小升初结束,是班上的班长,学习好,人缘也超好,老师和同学都喜欢她。这孩子在幼儿园启蒙时,学了什么回来都会在家里教给爸妈再感受一遍,上了小学后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字要写得像书法老师那样好,英语数学比赛要得一等奖,是个精力充沛正能量满满的小孩。去年暑假我们一起去青岛,外甥女告诉我她的目标是去北大清华。那时候还是一个小学5年级的学生,目标明确,志向远大。
力争优秀型的孩子的优点是懂得对自己和他人负责,有见识,有毅力,目标明确。各方面都想取得很好的结果,把自己锻炼成了全能人,往往因为要求太高而让自己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年后可能就是个优秀的工作狂,私人生活的时间会大大减少。
所以,通过了解四类不同生活态度取向的孩子,父母是可以大致预测孩子成年后的生活状态的。当孩子们感知他们的世界,不断的做出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性格取向就形成了。幼年时的决定造成的结果影响着未来,想想我们每个人一生行为的蓝图原来是在3岁时就开始绘制的,会不会感到很吃惊?
三,生活态度取向如此重要,父母该如何引导幼童时期的孩子的性格发展呢?我们从3个方面来提供解决方案。1,父母需要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父母分析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父母的性格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塑造。父爱母爱的本质,就是对孩子的心理关怀和积极心理的影响。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成功的生活需要大部分时间的乐观和偶尔的悲观。轻度的悲观是我们在做事之前三思,不会做出愚蠢的决定;乐观使我们得生活有梦想,有计划,有未来。
了解孩子,就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去做尝试。比如:同事张姐的女儿甜甜就是力争优秀型的孩子,父母首先应该了解到,这个类型的小孩很容易进入到一种错误的情绪中去,如果觉得自己不是出类拔萃,那么就是不够好,一旦觉得自己不够好的次数多了,就会觉得自己无能。张姐很多时候就不理解为什么女儿总是对自己灰心,总是跟甜甜说只要继续努力就会做得更好,结果一点用都没,其实这就是错误的鼓励方式,只会让甜甜觉得自己更加无能。张姐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帮助孩子重建信心。
2,父母需要根据不同的生活态度取向调整养育方法。
•对于安逸型的孩子,开始建立日常惯例,设立目标,如果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父母和孩子共同面对,协助解决问题。帮助孩子建立信心和毅力。
•对于控制型的孩子,父母要学会放手,给孩子提供多个选择的机会,有必要的时候和孩子一起做决定。帮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对于取悦型的孩子,父母需要多花一点心思,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给予和接受,让孩子懂得爱人先爱己。
•对于力争优秀型的孩子,父母要允许孩子的失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告诉孩子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学会劳逸结合。
3,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绘制人生蓝图。
孩子的兴趣、梦想都是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体现的,如果父母和孩子有着良好的亲子关系,孩子就会乐于跟父母分享自己的小秘密。父母了解孩子越多,自然也能反馈给孩子越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桥梁是绘制人生蓝图的坚实基础。人生蓝图就是自己的生活态度取向,在绘制它的过程中,会给自己提供修正的机会,让自己成长为一个更好的人。
在《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的这本书里有提到,亲子设计的6大核心理念:发现优势,增强信心,激发动机,提高成绩,提升素质,优化人格。
当然,做亲子蓝图要根据孩子的年龄阶段来。在3-5岁的时候,主要是发掘孩子的兴趣爱好,开始带着梦想起飞步入童年,爸爸妈妈和孩子的1年2年3年的小梦想写下来,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可以说每年用自己的作品开个小画展,邀请朋友们一起见证宝宝的小目标实现。6岁后步入小学,可以有文化学习,特长培养以及生活实践,按年度做小学阶段的蓝图。
朋友马老师在大学任教,女儿萱萱是在国外留学期间出生的。马老师在萱萱3岁的时候就开始一起规划小生活,比如跟妈妈学习做简单的烘焙,平时是随机分享给小朋友,圣诞节的时候会邀请朋友们来家里聚会,在妈妈的协助下做出自己创意的烘焙作品,介绍自己的制作过程,请大家品尝并给与诚恳的点评,为自己一年的学习小成果画一个漂亮的句号。马老师夫妇在这个引导的过程中,带领萱萱感受生活,体验手工的乐趣,发掘创意的点子,赢得朋友的友谊,幼儿阶段的一年一规划,有头有尾,也让萱萱收获了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达成目标后成就感。萱萱在6岁回国上小学,语文很快就跟上了班级的进度,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是同学们民主选举出来的班长。
"生活态度取向"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家庭内训,它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共同成长,当我们学着克服困难,把缺点变成优点时,能收获的认知就越来越多,成长也会越来越令人鼓舞。孩子的未来,会通过父母付出的时间和耐心,帮助他们走向通往幸福人生的道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