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综艺《做家务的男人》中,演员魏大勋在和爸爸聊天时突然问道:“你记不记得小时候?你打我那时候,让我闭眼睛。”
停顿了一会儿,魏大勋红着眼眶,一边用手比划一边说:“咔咔扇,扇完之后,说错没错?没错,咔咔一顿扇!”
光听这几句话,小荷就觉得脸疼。
怎么样?为人父母的你,有没有想起暴揍孩子的场面,手掌心隐隐作痛?
而导致魏大勋被揍的,也是孩子们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爱玩电脑不学习。
即使是活泼心大的魏大勋,这么多年过去,心里的结还是没有打开,他继续回忆说:“就咔咔按在地上一顿踹!”
面对儿子的质问,魏爸一直装睡。
后来导演问起,魏爸才说:“回忆起来也是很难受,说起来也是很痛。”
并且魏爸承认:“我内心觉得,我当时对他要求特别严了,就是过分了。”
时过境迁,父母才明白打孩子真的是做错了!
很多父母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只要孩子犯错误了,或者不听话了,二话不说先打再说,哪里还管得了孩子受了多大的伤害呢?
影响孩子成长的不是批评,而是错误的批评方法。
上次的【心理沙龙】上,9岁小男孩林林的分享让我们所有人为之动容:
“我特别害怕考试,因为每次考不好就会被爸爸打。爸爸脱掉我的裤子,用皮带抽我,直到整个屁股变红为止。”
姜老师问他:“那多少分会不被打?”
林林说:“90分以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旁边林林的爸爸没有任何自责,反而义正言辞:“这是我和他定好的规矩,既然定下来就要遵守,考不到90分,你就承担这个后果......”
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用殴打来教育孩子,不过和类人猿教养它的后代相类似。
这句话看似粗俗,其实用来形容那些只会打孩子的父母真的不为过,他们只图打孩子一时爽,却不知道落在孩子身上的拳头会带来多大的伤害!
林林只有9岁,但是眼神中完全没有孩子的天真烂漫,反而整个人散发着忧郁和不自信。
孩子需要“规矩”,但不是家长强权下的“个人规矩”,而规矩的惩罚结果更不应该是打孩子。
孩子肉体上的疼痛会痊愈,内心的伤害却一直都在。
最近看到了一则哑剧,父母在打孩子的时候到底有多可怕?
剧中,这个妈妈在讲电话,儿子只是去用手指戳了戳她,想跟她说点什么。
可是,妈妈转过身来,面目狰狞。
孩子习惯性的用手挡住脸,这应该不是他第一次挨打。
而这个谦卑的女孩,胆战心惊的递上作业。
面对的却仍旧是百忙之中不耐烦的父亲的咆哮。父亲的样子更加的狰狞,扬起手就要开打。
路人已经从看热闹到了惊恐。
◆有人用手机拍下这一场家庭暴力。
◆有人吓得捂住了嘴巴。
◆有的小孩子吓得紧紧抓住妈妈。(生怕自己变成剧中的主人公)
虽然这只是个哑剧,没有一句对白,却看得小荷心揪揪着。
你有没有看到我们自己打孩子时候的样子?
也许打孩子、骂孩子是一种教育方式,是一种情感宣泄,可是我们却不知道,被打的画面将会成为孩子幼小的人生中最恐怖的过往。
暴力家庭就会有暴力孩子电影《小孩不笨》,讲述的就是男孩和父亲的故事。
父亲混迹黑社会时,被打断了一条腿。
于是,当他发现儿子沉迷武功时,为了阻止儿子走自己的老路,便教训了儿子一顿。
可不久后,男孩因帮朋友出头,和小混混打架,被叫到了校长办公室。
他父亲赶到后,二话不说,对着他就是一顿打。
看到这一幕,校长说了一句话——暴力的家庭就会有暴力的孩子。
《原生家庭:如何修正性格缺陷》一书里写道: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
孩子的教育,其实是每代人后半生里最重要的课题。
打孩子或许短时间内能看到效果,但这却是用孩子一辈子的心理阴影换来的。
想要培养出心理更健康、更自信的孩子,就努力改变自己,寻找出最合适的教育方法吧~
任何育儿难题,欢迎后台联系小荷,小荷心理会第一时间解答你的疑惑!
每个人都有情绪,但小荷希望你打孩子之前,先问自己6个问题:
如果孩子有能力还手,你还会打吗?如果亲人或朋友不听你的话,你会打吗?如果孩子所犯的错误中有你自己的责任,你会打吗?你自己以身作则了吗?你站在孩子的立场考虑问题了吗?除了“痛下毒手”,你真的没有别的选择了吗?相信很多打孩子的父母都回答不出来这6个问题,其实说白了,之所以一言不合就打孩子,表面上是为了教育孩子,其实就是父母不负责任,在教育上的偷懒。
聪明的家长都懂得和风细雨。
愿每一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