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会想过,现在的你面对陌生人的第一印象,居然是寻找与儿时环境中与他相同的人来消除不适感?
有人会说,儿时的记忆已经忘了,怎么可能会有这种情况。但奥利弗·詹姆斯用实验研究恰恰证明了这个理论。儿时的经历和教育不仅仅影响的是当下,还有更长远的未来,甚至会贯穿你的一生。
儿时的教育代表便是家庭,家风就是一个家庭中的核心价值观。社会学中提到,家庭是人们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次就是同龄群体,同龄群体可以让孩子在社会化初期体验到社会行为规范。
奥利弗·詹姆斯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认为,如果孩子在家中没有得到正确的行为规范指导,那就会产生向外部学习的想法,这使得他会去学习同龄群体的行为规范并把它作为自己的生活榜样。
孩子寻找的同龄群体是好学的?调皮的?还是厌学捣乱的。这些不同的类型都会下意识地给孩子形成日后的行为准则,这时父母的教育难度便会大大提升。
提到少年犯罪,我们不仅仅会思考到他自身的原因,还会提及家庭和社会环境的作用。其中不必多说,家庭的作用占主要成分。这样的孩子所处的家庭父母基本是“生了不管,管了不教”,甚至会把孩子当做生活的累赘。那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对孩子真正有价值的?
一、家庭教育应是潜移默化的“潜移默化”意思就是这是一个长久的、缓慢的过程,甚至可以长大十年,二十年。的确如此,一个孩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智力发展成熟的年龄是6岁,在此之前家庭对他的教育应一直持续着,并且保持高质量的。
对于孩子行为的肯定和认定是给予他鼓励、告诉他正确的方向,但若是过度,便会产生“目标重心”的抑郁症。
许多非常成功的人也患有抑郁症,他们过度自我批评,受到无价值感、自卑感、失败感和内疚感的困扰。他们总是害怕不被人赞成、接受,害怕被别人批评,倾向于苛刻的自我审查。
他们可能会给自己定过高的目标,追求极致的成就和完美,往往富有竞争力并且特别勤奋。这是抑郁症的一个压型,这类人群在儿时受到的教育是“得到最好的,完成最完美的”,他们总是认为只有拿到最好的,才能得到父母的赞许和肯定。
我们的完美主义是否病态,这不仅取决于社会环境,还取决与家庭。父母把自身未完成的愿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孩子从下就承受着与他无关的压力,这种压力会伴随着成长愈演愈烈,成绩的下滑、生活的不顺都会使压力再一度升级,最后导致孩子的崩溃。
什么样的教育适合与家庭,父母应该以身作则,在要求孩子的同时自己也需做到,不能形成表明功夫。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父母应教导和陪伴孩子学习,而不是一边看着手机一边督促孩子完成作业。每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日日夜夜伴他阅读的家长。
二、潜意识的引导作用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指出,我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大部分会受潜意识的控制,我们把自己无法忍受的经验压抑到潜意识中,我们的大部分心理活动都致力于搭建心理防御机制,以免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内容显现出来。
在上大学时,我和三个室友住在一起。我们没有共同的打扫值日表,只是在看到地板或者盥洗池脏了后才会去清洗。
令我感到非常意外的是,其中一个室友他只会清理他自己的那一部分卫生,宿舍里公共卫生从来不管,每当我在拖地时,他总会说一句宿舍里有你干净多了,然后继续默默地玩手机。
几次之后,我问他为什么不主动打扫宿舍卫生,他回答“我在家里从来都不干这些的,都是我妈和我妹在做”,再问到他闲暇做什么时,答“出去兼职或者和朋友玩”。
我才认识到,他认为他不去清扫宿舍卫生是对的,因为他从来不做这些,而这种观念是他家里从小就灌输给他的。
他的信念来自于他的家庭,无论是在效仿他的父母还是在模仿他们,都表现出了家庭环境对个人成长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而这恰恰就是形成了潜意识,潜意识里认为自己做得是对的,潜意识地贯彻这种理念。
这也就进一步回答了开篇的那个问题,我们倾向于更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相似的陌生人。看到形似亲人的陌生人时,我们就会期望陌生人以同样的方式对待我们,就像我们的亲人在过去所做的那样,这种期望反过来会影响我们的感受。
家庭的教育基本是在塑造孩子的潜意识,不论是家庭教育质量不佳还是教育缺失,对于孩子而言都是非常的遗憾。输送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引导孩子选择正确的人际处理方式是父母的责任,因此怎样育儿,怎么教育也是一个家庭的必修课,这门课程关乎到孩子的成长,他的未来。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对于父母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用来极大的篇幅来例证一个好的家庭便会出一个好孩子。孩子的成长,不仅仅是父母的责任,孩子同时也有一定责任。对于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再去改变儿时记忆是不可能的,只能把它作为成为自身发展和成为父母前一堂科学、严谨的教育课。
倘若出生在一个自认为失败的家庭中,应该思考如果规避家庭环境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倘若出生在一个优秀的家庭中,则要思考如何把优秀带给自己的孩子。《原生家庭生存指南》适合所有人去读,而不仅仅是为人父母的那些人。
<end>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