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综艺——《新生儿日记》非常火,让我相当惊艳的,是朱丹的“妈妈旁观论。”
节目期间,朱丹到好友家看望准妈妈李艾,两人边吃饭边聊天,然后说到朱丹的小宝贝。
朱丹说:“我家小朋友说话特别早,口齿思维都很清楚。”
李艾很惊讶:“女孩子说话都比较早吗?”
朱丹摇头说:“可能是,但我家小朋友说话尤其早,而且非常突然。”
李艾赶忙问为什么,朱丹说:
“因为我不帮她做事情,她要什么都自己来。现在很多爸爸妈妈很着急,什么都帮忙做,小孩自然就不会主动做到什么。
我们家小朋友如果看着哪个地方,或者想要什么,我就会问她,让她自己说,如果她不说就不帮她拿。
我可以教她怎么说,一个字一个字的教,但是我不会直接拿给她。爸爸妈妈要相信,孩子能做到的远比我们想象的多。”
别给的太多,别爱的太满,适度的旁观,可以让孩子学会自我成长。什么都包办的父母,是看不到孩子巨大的潜能的。
兄妹俩想吃饺子,妈妈让他们自己包在《我们长大了》这部综艺里,有很多才三四岁的小孩,这群在大人的眼中什么都做不了的孩子,却让人看到了暖心和强大的一幕。
节目里一对兄妹的妈妈要出门见朋友,这中间一去就是两顿饭的功夫。
妈妈问:“你们想吃什么啊。”
妹妹说:“饺子,我想吃饺子!”
妈妈很苦恼,包饺子对两个加起来不过十来岁的孩子是很难的,在妈妈犹豫期间,哥哥主动说:“我来给妹妹包饺子,妈妈你去见朋友吧。”
妈妈有心考验孩子,也期待他们能照顾好自己,所以把馅和好就出了门。
上午兄妹俩一起安静的看电视,妹妹说饿了,哥哥就给妹妹泡了奶粉,然后问:“要吃饺子吗?”
妹妹说:“要!”
接着两个人就拖来面粉,擀面杖等工具。
小孩子看到面粉就和看到沙滩一样兴奋,很快就忘记自己要做什么,两个人互扔面粉,家里一片白茫茫的。
就在观察嘉宾都觉得这顿饭是没指望吃,回家的妈妈看到这情况会揍人的时候,哥哥冷静的喊停,开始包饺子。
妹妹包的不好,哥哥就教妹妹怎么包,最后拿来一口小锅把包好的饺子放下去,油盐一样不落,饺子煮熟了,哥哥就喂妹妹吃。
吃完后,哥哥把锅洗了,带着妹妹收拾那些被面粉扫荡过的地方,一点一点的擦,家里很快又恢复整洁,劳动结束的兄妹乖巧的等妈妈回来。
父母在家的时候,孩子什么都不会,父母不在的时候,孩子能撑起一个世界。
《少有人走的路》中说: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我们要期待孩子能做到很多事情,就像《我们长大了》里的兄妹一样,如果妈妈不出门,永远也想不到半大的孩子可以做到那么多事。
学会自主成长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研究表明:
孩子从1岁起,就会形成关于自我的观念,3岁就会进入自尊期,开始寻找自我价值。
父母应引导和培养孩子独立自主能力,想要吃饭,自己动筷子;
想要穿衣,自己扣扣子;
想要干净整洁,自己收拾整理。
只有当孩子真正尝试过、经历过,才能感同身受,懂得体谅和珍惜。
微博上有个小视频,讲的是泰国的一个小女孩想吃冰棍。
因为家境贫寒,妈妈给她做了一支菠萝棒冰。
小女孩吃了以后很喜欢,觉得可以卖出去。
妈妈在旁边有意地教小女孩怎么做,小女孩就学着做棒冰,后来她自己做,并开始兜售,可是没有人买。
她问妈妈为什么,其实妈妈大可以直接就放在自己的摊上卖,可是妈妈没有。
妈妈说:“你可以去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的。”
小女孩就在市场仔细的观察别人,然后自己再回来卖。
得到了收获的小女孩不仅赚了钱,还体会到妈妈工作的辛苦,学会体谅和感恩。
这一次的经验在她身上留下了痕迹,好学、自主、感恩。
最后,孩子能上名牌高校也是注定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有效的做到“旁观”呢?1.我们要相信孩子,当孩子遭遇失败时,不要去否定他们。
父母的否定只会减少他们面对问题的力量。要多给予鼓励,给他们力量,让他们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
2.适当示弱。
父母不要事事包办,有时候向孩子求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当他们被需要的时候,就会主动承担起责任,学会自主的完成事情,因为爸爸妈妈做不到,所以只能靠我的思想会非常的激励他们。
3.自信来自足够的期待与肯定。
正如罗森塔尔的期待效应,父母的期待与肯定能给孩子带来微妙而深刻的改变,孩子会越来越自信,越做越好。
4.引导代替包办。
当孩子说“不可能、我不行、没办法”等限制性信念的话时,家长要引导孩子去看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直接就为她解决问题。
爱是有意识的放手,克制的帮助和理智的支持。
小鬼当家不是不可能的,只要爸爸妈妈多“旁观”,多鼓励,就会发现你的孩子远比你想象的优秀。
我是CC酱,儿子汤汤刚刚高一,女儿圆圆即将上初中。为了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从他们出生起,我就在努力学习育儿知识。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些有关孩子教育、心理、安全等方面的经验,期待和大家交流育儿经验,让我们的孩子茁壮成长。
更多精选文章,欢迎移步我的公众号:CC酱在傲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