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不少幼儿园已经提前开学了。在微信群里,有一位当幼师的亲人分享了一个比较特别的故事。
幼儿园开学了,中班来了一名新同学。也许他从未上过学,几节课下来,他依然没有适应课堂环境,课堂上总是坐不住,还经常做一些打扰到其他小朋友的事情。每当这个时候,老师便会生气地说:“不要这样,你这样做是不好的。”为此,保育员也时刻关注着这位新同学,认为他是一个淘气的孩子。
准备做早操的时候,班上的一个小女孩主动走到了新同学的面前,对他说:“你真淘气,但是不要担心,我们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的。”说完,便叫上其他小朋友,带着他一起走出教室。令人惊讶的是,新同学从此以后,变得乖巧了。
我们都知道新来的这个小朋友的行为打乱了课堂的秩序,是错误的。但是为什么老师的劝诫不起作用,相反地,小女孩的处理方式却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为小女孩没有把新同学的行为看成是故意的,而是通过努力安慰,成功唤醒了这个孩子的优秀品质。在孩子出生后的最初几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让孩子在“精神胚胎”发展阶段,能够帮助他们适应这一时期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孩子肯定也会被唤醒更多优秀的品质。
什么是精神胚胎?为什么恐龙灭绝后,部分哺乳动物和鸟类却能生存下来?为什么人一出生什么都不懂,却可以不断成长,变得强大?而小牛小狗一出生即便会走会叫,却最终还是家禽,到垂老时期,却仍然是人类的仆人,是性畜。
据生物学家研究,人类会经历两个胚胎期,一个是出生前的生理胚胎期,这个时期,人类和其他动物是相同的。另外一个是在出生后的精神胚胎期,这是人类特有的。什么是精神胚胎?
意大利幼儿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在《早教全书》中提出:婴儿刚一降生就要进入一个特殊的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他们要经历一种与胚胎期的生理性成长完全不同的成长。新生儿在这特殊的成长时期所要经历的活动都是极具创造性和构建性的,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将之称为“精神胚胎”。
那么,精神胚胎期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呢?婴儿出生后被剪断脐带与母体分离就是标志之一。例如婴儿能够完成极具创造性的工作,或者婴儿在每个身体发生关键变化的阶段,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明显的精神胚胎发展标志。同样的,新同学的到来扰乱了课堂秩序,小女孩没有坐视不管,而是进行有创造性的安慰,这也是小女孩在精神胚胎期发展的优良结果。
因此,我们应当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充分利用精神胚胎这样一个新特征,让孩子在这个阶段适当激发更多潜在的能力,开启孩子的新旅程。
精神胚胎对儿童的影响充分了解了精神胚胎的定义和体现,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精神胚胎对孩子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精神胚胎阶段不注意,可能会使“回归症状”恶化同事小雁说,她的女儿很难带。在刚出生那段时间,一旦孩子醒了,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啼哭,一定要大人抱着不断来回走才能安抚平静下来。
部分婴儿在出生后会对所处的环境、接触到的东西感觉到不适应、甚至充满恐惧,这时便会出现回归倾向。对于婴儿来说,这是一种潜意识在心理产生的负面作用。在成长发育的过程中,这类儿童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照顾和引导,再大一些,他们情况会继续恶化,变得爱哭、爱求助于人、懒惰、压抑,甚至与社会格格不入,演变成问题少年,报复社会。
孩子通过吸收环境,不断进行学习孩子牙牙学语的时候,大人喜欢面对面,让孩子看着并模仿口型。通过不断重复和训练,孩子慢慢地懂得发音,并蹦出词语。我们理所当然以为孩子是通过记忆来进行学习,然而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孩子在幼儿时期的记忆力是非常有限的,可以说他们从来没有过对语言进行过有意识的记忆,他们是通过“吸收”周围环境的方式进行学习。
例如和婴儿外出,看到花朵、树叶,我们会热情地为孩子介绍花朵的形状、颜色等,然而孩子眼中却仅有花朵、树叶,他们会把这个小物件无意识的转换为心灵的一部分。即使不会说话,下次看到相似的花朵或树叶,他们也会兴奋得咿咿呀呀。
处于精神胚胎期的儿童会根据周围的环境,向大人进行模仿、记忆,还会将这些看到和听到的东西转换为心灵的一部分,获得自己的学习能力。
孩子通过心灵吸收,塑造自己的个性大人在孩童时代接触的东西,受到的影响,会永久烙印在他们的潜意识里。
双胞胎的孩子,即使是相同外貌,相同性别,也处在相同的一个成长环境,然而他们的个性都不尽相同,甚至有着天渊之别。这就是儿童心灵吸收能力的差异,换句话说,是因为孩子的心理的不同发展。
因此,我们在保证孩子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更应该多下功夫,对新生儿的心理世界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孩子更适应外部的气候和社会环境。
帮助孩子适应精神胚胎期做准备,让他们适应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唤醒更多优秀品质我们给予儿童帮助必须要遵循一条原则,也就是这种教育或者培养必须适应这一时期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需求,务必要保证还在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他们能够以宁静、愉快和不懈努力的状态发展。
有人说,无知地对待儿童,比无知地对待成人后果要可怕得多。因为这会在婴儿的心中产生巨大的障碍,进而形成一种阻碍孩子个性的发展。
1、新生儿时期,给予适当的照顾和关爱。
新生儿应该与母亲尽可能的多交流、接触。经验告诉我们,新生儿除了吃喝拉撒,剩余的时间都是睡觉。在保证充足睡眠的同时,我们也应当考虑到母亲对婴儿的影响。
蒙台梭利曾提出:母亲与孩子之间存在着一条特殊的纽带。母亲能够给孩子一种无形的力量,这种力量将帮助孩子适应外部的环境。
出院后,建议母亲时刻陪伴在婴儿身边,遵循自然规律,让孩子待在母亲身边,让母亲亲自照顾。在婴儿醒着的时候,可以放一些轻柔的胎教音乐,或者是母亲轻哼儿歌,洗澡后也可以做一些适当的抚触运动,让孩子充分感受到熟悉感和安全感。
2、婴幼儿时期,营造孩子熟悉的环境。
胎儿在母体中的环境是安静、黑暗、温暖的。所以,有必要让婴儿刚出生的前几天所处的环境和与出生前有太多的差异,例如温度、光线和噪音等。未足月的小婴儿尽量避免外出,尤其是嘈杂的街道。户外活动,例如晒太阳,也应当选择安静的环境。
睡眠姿势不必过于强求。大部分婴儿的自然睡眠姿势是把手放在脸的附近,并且将腿弯曲。呈“投降”姿势。不要片面认为这姿势不好看,强行进行纠正,其实这是胎儿在子宫中的姿势。顺其自然,你会发现孩子睡得更安稳,更舒适。
3、让孩子充分接触周围环境,吸收自然成长
怎样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让孩子感到高兴。关于这些问题,现代心理学已经给出了答案:儿童爱哭、脾气暴躁、易怒是由于他们正处于精神饥饿状态。如果把孩子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里,这样的生活会限制孩子发挥自己的潜能。
婴儿是在环境中成长的,换句话说,我们不应该经常把孩子放在室内或者儿童车内。出门时,请带上孩子,让他们尽可能的多观察周围的环境吧。
婴儿还未可以竖抱,没关系,在婴儿所在的房间里多贴些图片,或者让孩子稍微倾斜地躺着,让他们可以将周围的事物尽收眼底,而不是死死盯着雪白的天花板,或者转动眼珠跟随飘动的气球。随着社会的进步,不少年轻妈妈在保证婴儿安全的情况下,采用背带将孩子绑在胸前,把孩子时刻带在自己身边,值得一提的是,在非洲某部落的皇后加冕典礼上,皇后是抱着孩子出席的。
因此,我们想要帮助儿童,就应该常常把孩子带在身边,以便他们能够观察我们在说什么、做什么。尽管儿童对真正发生的事情可能还没有意识,甚至无法了解。但是,他们在潜意识中已经记住了这些东西,相信这些东西对他们的成长也很有帮助。
4、让孩子自由专注地进行活动,并获得正常发展
在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里,孩子可以自由地并更好的激发和使用自己的潜能。例如,孩子发现了一群小蚂蚁,他可以静静地盯着蚂蚁们待上十几分钟,或者甚至更长时间。而我们能做的是,让他沉醉其中,不要打扰和中断他,也不要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而不是一会儿喂他喝水,一会儿强迫他回答问题。
无数事实和实验证明,当孩子被新的环境或者被新的事物吸引时,就具备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动力,同时他们具有的所有能力也会结合起来,促使他们沿着正常的轨道发展,形成自己的真正个性。
因此,我们要有目的地向孩子提供一些他们所需要的用具,这些用具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孩子能够合理、准确的使用,并满足兴趣,充分发挥和提高他们潜在的能力。例如涂鸦可以提高孩子的协调能力,不妨给孩子一支笔,让他尽情挥洒。阅读绘本可以增长孩子见识,提高想象力,不妨多和孩子进行亲子阅读。
三分靠注定,七分靠打拼。同样的,一个孩子是否聪明,是否成长得更优秀,与后天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家长要懂得利用精神胚胎期的特征,顺应孩子自身发展规律和需求,激发更多潜在的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注@苏公子的育儿笔记,了解更多育儿资讯,获取更实用育儿知识,期待我们成为朋友。与孩子一起成长,遇见更好的自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