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头条号:雪利说,抄袭必究。关注我,一 起读书学习、升级认知、实现快速蜕变。
前几天,跟一个妈妈聊,怎么处理孩子犯错的问题。她说:
小孩子是没有对错观念的,你跟TA说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根本没用的。所以你要去“实操指导”,比如让他不要玩门,他不听,你就把他的手放在门缝轻轻夹一下,这样他就记住了。
我没有说话,但心里在想:还可以这么操作?
跟孩子说,在椅子上动来动去容易摔倒、老是开合大门会夹到手、吃冷食会拉肚子...任你如何苦口婆心,熊孩子就像没听到一样,大概是每个父母都遇到过的情况。
但如何看待孩子的“错误和任性”、怎么在孩子犯错时,跟TA沟通对话,是每个父母都需要学习并慎重对待的:因为你在孩子犯错时的反应,往往决定了TA此后几十年里对待“犯错”的态度和认知。
面对犯错的孩子,你或许低估了爱的力量上周末,同事晓曼带着儿子东东和老公一同回乡下探亲。东东初到乡下,对什么都感到好奇,马上就玩起了外婆家新安装的铁大门。
不一会儿,正在厨房做饭的晓曼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哭声。她和老公跑到外面,发现儿子大拇指被门夹了。
此前,东爸曾无数次叮嘱儿子不要玩门,儿子从未理会,现在见他果然被夹到手,气不打一处来:“平时叫你不要玩门,现在夹到了吧!”
东东哭地更凶了。
晓曼用眼神提示老公停下来,她蹲下来抱了抱儿子,见儿子被夹的手指,稍微有点严重,但还不至于看医生,就问:是不是很痛?妈妈用魔法亲亲一下,然后回屋找了点药,给儿子涂了涂手。
全程没提大门的事。神奇的是,东东此后再没玩过大门,甚至现在如果弟弟玩,他还会去制止。
晓曼说,看到贪玩受伤的儿子,她不是没着过急“但我知道,在那一刻,他『孩子』最需要的是一个懂爱的好妈妈,而不是一个“懂教育”、会讲道理的“好老师”。
你更关注孩子的感受,还是是非对错儿童教育家说:育儿的本质就是建立关系,这和爱情友情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需要建立人和人之间的链接。关系协调的最好方式就是情感支持。
简言之就是放下“教育孩子的心态”,先给予孩子情感上的支持。关注他们的内心感受和情绪波动,而不是执着于眼前的事实→『他犯错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在幸福的家庭里,人们普遍看重感受多于事实。只要不是事关生命安全或原则性的大事,孩子犯点错又有什么重要的呢?有什么事是值得我们对孩子大为光火呢?
不要说是小孩子,就连我们大人都常常会犯错。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犯错时,是否也会特别沮丧、懊恼和自责,期待有人尤其是家人和朋友能够理解、包容自己?
犯错已经让孩子处于情感受挫的状态,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先给予TA支持,让TA“爬出”这份受挫情感,等到情感平复了,再沟通教育。
让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们怎样,他们都可以安全地向父母求助。有了这个“后盾”带来的底气,他才真正有了安全感,而安全感又是自信的基石。
不要害怕孩子犯错,而要引导孩子从错误中成长饺子妈妈说,她家大宝周末自己踩椅子摔了3次,她都当作没看见,只是教她怎么才会不摔倒,后来就没有再摔倒了。
事实上,凡是孩子能做到并且可以做好的,父母都可以适当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放手让孩子去犯错、去体验过失的后果,让他们“吃一堑,长一智”。
犯错『非原则性错误』是每个人生命中不可避免、也非常宝贵的一部分,对一个孩子来说就更加如此了。孩童时期,谁没摔过几次脚、刮破几次皮?
为了保护孩子不受伤,难道我们要把未来所有TA可能犯的错,都预先假性演练一番:“用门轻轻夹夹他的手”?
作为家长,不要害怕孩子犯错,更不要让孩子自己对犯错心怀恐惧。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犯错,动辄斥责、吓唬或体罚孩子,造成孩子对错误本身异常敏感:犯错就要接受严厉的惩罚、千万不能犯错。久而久之,孩子无论做什么都很小心翼翼,一心只求安全、无过错,不愿再去尝试冒险和有创造性的行为。
这难道是我们想看到的吗?
被允许犯错的孩子,人生才有更多的可能没有犯过错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作为父母,我们最需要关心的不是孩子是否犯错,而是他们能否从每一次犯错中成长。
回忆自己的经历,我们会发现,那些有『错误的人生体验』,往往能够让我们从中获得更多的思考和成长,激励我们不断改进、优化自己在为人处世上的方方面面。
研究也表明,那些从小就『被父母允许犯错』的孩子,长大后在职场和人际关系上往往会有更为突出的表现,他们在情绪和性格上也更容易表现出稳定、安全、开朗和自信的一面。
1、被允许犯错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更强
前浙大心理学教授陈海贤说,他发现浙大每年都会有一批学生,只要有几次表现平平或成绩不佳,就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他们喜欢说“老师,其实我很水的。高中的成绩,有很多次都是比较侥幸的。”
调查发现,这些孩子通常前面十几年的学习和生活都太过顺利,他们没犯过什么错、也没受过什么挫折和批评。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会觉得好像“天都塌了”,心理根本承受不了。
2、被允许犯错的孩子,创造力更强
创新是需要试错和冒险的,而一个害怕犯错的孩子,通常既不敢冒险、又畏惧试错。
在被问及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时,台湾绘画疗愈专家童玉说:“允许孩子犯错、允许他们标新立异,既能保住他宝贵的学习积极性,也能保住他的自尊,给他以继续求知探索的鼓励,让他放心地发挥创造力和潜能“。
"你好,我是雪利,长期专注于个人成长和亲密关系。欢迎【关注:雪利说】,一起读书践行,用认知迭代完成个人蜕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