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民的生活水乎得到了极大的提高,而生活的改善自然会促使人们更多地追求丰富的文化生活。特别在对下一代的教育问题上,所有的家长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可能来为孩子创造优越的条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恐怕非学习音乐莫属,而学习音乐中最具典型的自然是目前不断高涨的学习钢琴的热潮。学前儿童的钢琴教学方法和辅导方法是与青少年有较大的差别,更不同于成人,现针对学前儿童钢琴教学中的一些弊端提出自己的一点看法与措施。
学前儿童学钢琴带来的一些不良后果
(1)作品过难所造成的不良后果
钢琴学习的进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孩子,家长三方面的耐心与细心。然而现在很多教师愿意给孩子拔高程度,很多家长也希望孩子能够尽快地取得进步。这种心理背景在教学活动中就表现为总是给学生一些比较难的作品。过难的作品使孩子力不从心,然而过度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种令人不快的体验,它使练琴活动的本身成为一种艰苦的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不能获得快感,也是造成很多孩子学琴半途而废的原因之一。由于孩子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意志力不强,过难的作品会导致学习积极性降低,而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就必然导致学习成效的下降,不良的学习效果使学生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应有的收效,从而必然削弱了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最终导致学习中的恶性循环。因此选择作品时,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就可以较好地完成教师的要求为限。
(2)家长与孩子关系的紧张
家长在孩子学琴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但很多孩子感觉到自从学了钢琴之后,家长就变得不那么和蔼了,家长也觉得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变得紧张了。很多家长由于对钢琴学习的困难性、长期性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结果给孩子产生一种印象:是学琴使得家长老生气,给家庭带来很多不快。并进一步认为是钢琴破坏了他们原来的快乐生活,因而开始厌恶这个让产生不愉快的学琴活动。这种认识必然对孩子学琴态度及学习效果产生不良影响。反过来家长认为自己花了那么大的精力、物力为他们创造学习条件,孩子还不珍惜,因而产生不良的情绪反作用于孩子,如此造成了孩子不想学琴,厌恶学琴的后果。因此家长首先要意识到良好的学习气氛,可以使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练琴,也会带来较好的学习效果。其次家长要向孩子表明全家都喜欢钢琴,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学琴活动能给家人带来欢乐,从而激励他们学好钢琴的愿望。
目前学前儿童学琴存在的普遍现象有以下几点:
①儿童学琴年龄偏小,技巧性偏强
现在很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觉得让孩子越小开始学钢琴越好。但孩子许多的心理、生理状况表明,并不完全是这样。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虽然身体发育较快,但骨骼的骨化过程还未完成,而钢琴技法的最大特点是掌握重量弹奏。如果过多地要求手指长时间支撑或长时间保持某种姿势,这就很容易使孩子的骨骼变形。再者孩子的小肌肉群发展较晚,而钢琴弹奏也存在着大量运用小肌肉动作的问题。如果孩子小肌肉发育不成熟,学习这些弹奏方法就会造成很多的困难。还有,低年龄孩子存在认知水平方面的不足,而学钢琴并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技能,孩子还要掌握很多乐理知识,如五线谱、节拍、节奏等,我们可以想象这么多复杂的概念需要一个小小的孩子来理解和掌握,将是多么的困难。因此,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学琴,更主要的是培养他们对钢琴的兴趣,对音乐的爱好,而不是一味地强调技能技巧。
②孩子学琴兴趣低、不愿学现在有很多孩子在刚学琴的时候兴趣非常高,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兴趣明显降低,甚至不愿学,半途而废。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a.学习内容复杂,难度大,学习钢琴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非常复杂,肯定要孩子付出巨大的努力,这对孩子无疑是一个很严峻的考验。
b.学习的时间长,阶段性不明显。学钢琴对一个孩子来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按照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不断的练习,往往是几年的时间,几乎没有停止的时候。这样长期下来,不要说是孩子,对于成年人也是一种磨练。
c.学习的成就感很低。几乎所有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听到的更多的是教师指出的各种问题。教师是希望孩子能提高,但对孩子来说这必然导致孩子无法从这一过程中寻找到学有所成的乐趣,更不要说从中获得成就感了。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全面考虑所有这些问题是非常闲难的?它一方面要求钢琴老师非常熟悉钢琴教材,在自己的头脑中有一个良好的教材组织结构,了解不同教学进程中前后衔接的教材在音乐知识、弹奏技术、音乐感培养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已有的钢琴水平及个性特点,从而使教学活动的安排保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良好、持续的学习动力。还要在指出孩子不足的同时给他们以充分的鼓励。
③陪练
以往孩子们学琴,“陪练”这一角色是由家长担任的,然而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家长由于工作的压力,在家陪孩子的时间越来越少。而且学前儿童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注意力容易分散,没有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因此很多家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给孩子请了专门“陪练”的老师。陪练扮演的是教育者、指导者、监督者的身份,责任不仅仅局限在指出并纠正错误上,还要对孩子赞许,鼓励,让孩子明确感觉到自己在为孩子所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感到自豪。但是,在钢琴学习中,独立练琴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需要在孩子的学琴生活中有计划的逐步培养。由于当前一般孩子学琴年龄比较小,开始是做不到独立练琴,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程度的提高,陪练要逐渐减少辅导孩子的时间和次数,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练琴的能力,不能总是“包办、代替”,这样会使孩子滋长惰性、依赖性,一旦离开了陪练,就像没了“主心骨”,琴也练不成了,课也不能上了。因此我认为,由家长陪练的效果应好于请专门的陪练老师。在孩子年龄较小时,家长的理解能力强于孩子,她能将自己理解到的信息传递给孩子,同时她也不是权威,很多时候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探讨,加深了孩子的印象。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接受能力,掌握能力逐渐优于家长。这时,孩子完全可以脱离家长,脱离陪练.独立练琴。与此同时,这也给孩子带来了一定的成就感。
④急于求成,认为考级考得越高越好
钢琴考级是对孩子的前一阶段学琴程度的评价,但并不是评价水平的唯一标准。孩子在准备考级前的练习可以让孩子知道努力的方向。同时考级也给了孩子一种成就感,锻炼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成功了,孩子会尝到收获的喜悦,或许会激励他们更好的练琴;失败了,就当作是对孩子的一次心理训练,也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学习能力。但是家长与老师不应太注重考级的结果,注重的应该是这个过程,正是这个过程给孩子提供了锻炼的机会。而且有些孩子心理素质不好,在考级时不能发挥其原有的水平,所以考级的结果不是评价水平的唯一标准,只能作为参考,作为锻炼的形式。
⑤家长的攀比心理
随着学琴的孩子越来越多,家长之间也就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攀比现象。适当的比较能激发孩子的进步心,但过分的攀比会造成孩子信心的丧失: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同样,每个孩子学钢琴的状态、成效都不一样,而家长总是喜欢横向比较,拿自己的孩子与水平比他高的孩子相比,想从而促进其学琴的积极性。但结果却适得其反,这样往往使孩子丧失了学习的动力,认为自己无论多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进行纵向比较,让他与自己的以前相比,让他看到自己比以前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以此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进一步产生学习的动力。家长的态度对孩子能否坚持练琴起到决定性作用,就像我在前面提到家长与孩子间的关系趋向紧张,也是取决于家长的态度。因此家长应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在孩子学琴过程中真正的意义和身份。那就是:他们是孩子学习钢琴的最有利的支持者,是最能理解他们所付出的劳动的人,是他们的最先的、也是最忠实的听众!只有当孩子意识到他们是在为自己学习,他们才会真正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独立性。只有当他们意识到父母是最能理解他们的人,他们才会产生真正的信赖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