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爱你的孩子吗?
相信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爱呀,还用说吗?我当然爱我的孩子。
是的,这是每个父母都会说的答案。孩子是父母心尖上的肉,没有人不爱。然而类似的话问孩子:你的父母爱你吗?答案就不见得都一样了。
上午无意中看了一档节目叫《不想说特想听》,感触颇深。一位27岁的时尚男关公借助节目述职,和妈妈讲出了藏在心底的很多心结。
30分钟的对谈,他和妈妈说了很多,回忆了很多:小时候房门没有门锁、被查看日记手机、被跟踪、十八岁后就被要求经济独立、白手起家的艰....
最终愿望很简单:希望妈妈理解自己,希望被妈妈呵护。
很遗憾,他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
01
你可能在想,这妈妈一定不爱孩子吧。
错!她和所有妈妈一样深爱着儿子,只是她固执地认为自己爱的方式很正确,哪怕儿子努力捧出一个个心结,她也很坚持。
儿子跟她谈感受,讲述十八岁后独立的艰难,白手起家的艰难,为了拿下一个项目和别人喝白酒,一杯一万块,喝到去医院洗胃。说所有人在外面受了委屈,都有爹妈护着,他没有。
她说:“十八岁了,成年了,你要独立,能养得起你自己”“要从小让你有跌撞感、挫败感,你才能长大,我知道你会恨我,我认了。”
儿子跟她谈童年阴影,小时候我的房门没有门锁,我在洗澡的时候你可能就直接进来了,小时候我都写过日记,一定要看,手机也要看,创业的时候你还跟踪过我...。
她说:“可以翻篇吗?人要往前看,豁达一些,大了,成人了。”
儿子说感受不到家的温暖,说小时候你们每天都在打架,我活在害怕中。她说:这不都是正常家庭出来的孩子吗?
儿子说我活的像个傀儡,在外面工作已经很累了,回去还要伪造成我妈想要的样子。她哽咽说:“要不是为了你,妈妈和你爸的婚姻早就完蛋了。”
她忍不住问了儿子一句话:“你觉得我爱你吗?”
儿子停顿了几秒回答:“我觉得是以爱的名义道德绑架。”
两人似乎开始陷入了理不清的状态。
看到这,想必你也和我一样,很揪心。
明明是面对面的距离,两人的心却那么遥远,像是两个没有交际的星球,各自在自己的世界里运转。
02
很多人看完视频后批判这位妈妈,说她控制欲强、自私。
站在儿子的角度,她确实是。若换位思考,站在妈妈的角度,其实她也很无助。第一次当妈,没有任何阅历,凭着自己本能的母爱教育孩子。
岂止是她,生活中很多妈妈都是如此,为孩子掏心掏肺,却得不到孩子的认可。
评论区就有一位妈妈说:“从小不让女儿乱花钱,她恨我。我爱她比爱自己多得多,半辈子的辛苦劳动都是为了她,给她迁上海户口,给她买3套房子,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我尽力了。她还是不理解我。”
类似这样的感慨评论区还有很多。
我想说的是,其实给孩子的爱不在于多,而在于他感受到多少。有些方式,我们觉得是爱,在孩子眼里却是压力和伤害。
节目中的妈妈提到过一个细节,说小时候教儿子滑旱冰,摔跤了13个跟头也没去扶,就觉得儿子是男孩子,要学会坚强。还有她说儿子18岁成人后就没再提供经济支持,希望锻炼他的独立能力。
相信这些做法在妈妈心里都是爱。然而在她儿子当下那个年龄,可能感受到的不一定是爱了,有可能是“心碎”。试想下,一个几岁的孩子摔跤后得不到搀扶,十八岁就要经济独立...他的内心得多无助和失望啊。
就像她儿子说的:“妈,我是人,不是金刚。”
所以呢,父母给孩子的爱,只有让孩子感受得到,孩子才会体验在爱的怀抱中,才会感觉到幸福和安全。否则都是煞费苦心。
03
为什么明明是爱,孩子却感受不到呢?
其实这档节目里男孩的心结,也是万千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我知道你们希望我按照你们的活法去活,我承认你的经验比我多很多,你的社会阅历比我们多很多,但你从来都忽略了一个点,就是我的感受。”
他反复向妈妈说的一句话,也是这句:“你知道我的真实感受吗?”
是的,父母在用自己的方式爱孩子时,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只知道一味地用尽全力爱,不知道这样的爱是不是孩子想要的。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列,比如,孩子需要陪伴,父母给的却是物质;孩子需要拥抱,父母给的却是一堆大道理。孩子需要选择权,父母却给的是提前铺好的路。
父母给了这么多,付出了这么多,依然得不到孩子的认同,反而是和自己对着干,关系僵硬。
有句话说,父母永远在等孩子感谢,孩子永远在等父母改变。然而双方等来的都是无尽的矛盾和不满。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和妈妈最近上演的吵架苦戏不就如此。英子从小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因为爸爸缺席,妈妈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英子身上,照顾她的一切。妈妈以为已经为了英子付出了全部,到头来换来的是英子一句:“我讨厌你”。
看过这部剧的人都知道,英子妈妈是个控制欲比较强的人。英子去天文馆演讲,妈妈会冲过去堵截;英子喜欢航天模型,刚收到乐高就被没收了;她还给女儿的房间加盖隔音,透过玻璃监视女儿学习。除此之外,英子偷偷去见爸爸,她还抓狂的发疯,怀疑英子想跟爸爸一起生活。
英子这句“我讨厌你”背后藏着的都是她的压抑和不开心。她讨厌妈妈逼迫自己做不喜欢的事,讨厌妈妈管得太严厉。
如果不是孩子想要的爱,就算给了全世界也不会让他们快乐。《小欢喜》里的英子是,《不想说特想听》的男孩也是。
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孩子想要的不是全世界,不是父母无尽的付出,他们想要的是理解——理解我的爱好、理解我的想法、理解我的感受。
04
父母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对他们掌控,评判,认为孩子是我的,我有权利这么做。因为爱他,希望他好。
事实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只是借助父母来到这个世上,他有自己的权利和选择。要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活,这不是爱,是无形的禁锢。
当一个人面临禁锢,他首先想到的是对抗,其次是逃避,最后是妥协。很多父母抱怨孩子叛逆,总和自己对着干,殊不知他们是在为自己的自由和权利对抗。
或许对抗一段时间,他听话了。然而孩子已经不再是原来的自己了。你以为孩子变乖了,却不知道孩子乖巧行为背后是对自己的彻底放弃。
什么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爱?
借用尹建莉老师的话来说:“父母之爱都深入大海,但又质量差别。决定质量高低的,不是父母的学历,收入地位,而是对孩子的理解程度和细节的处理水平。”
不要把孩子想的太复杂,他们想要的无非是理解和尊重。给他这些,胜过给他全世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