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的都希望生个“天使宝宝”,乖巧可爱不烦人。
但现实生活中,孩子们却总像个“磨人的小妖精”,让人恨不得把他给丢出去。
朋友莉莉的孩子就是个“磨人精”,一天24小时,孩子都处于敏感焦虑的状况,一点不舒服就要嚎哭,需要父母在身边陪伴,吃饭时总要闹一闹,睡觉时还要妈妈抱。
特别是哄睡这件事,孩子就认妈妈,一定要妈妈抱着轻摇两个小时,伴着轻哼的安眠曲,才能安稳入睡。
中间不能停,更不能偷工减料,哪怕提前一分钟放下来,孩子也会嚎啕大哭,于是就前功尽弃,得再来两个小时,让莉莉痛苦到怀疑人生。
有人说她太宠着孩子了,说什么就让孩子哭吧,哭一会儿就睡了。
莉莉也试过,睡觉时把孩子丢到房间后就坚决不理他,可孩子整整哭了3个小时,都没能入睡,莉莉只好再次担起哄睡的重任。
莉莉为了带娃,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她自己也很无奈,谁让是亲生的呢?
高需求宝宝,天性就是磨人
别人家的孩子吃了就睡,醒了就笑,不用父母操一点心;为什么自家孩子就总是作妖呢?
有人说是育儿方式的问题,肯定是父母太宠溺了,或者是父母没有正确的哄孩子的方法。
但事实上,有些孩子就是天性磨人,天生难缠,即使是优秀的育儿专家,也拿他没辙。
美国著名的儿科专家西尔斯,是医学博士,美国儿科协会会员,他和妻子都是育儿顾问,按理说养什么样的宝宝都不在话下。
西尔斯夫妇的第四个孩子,是个女儿,不管是吃奶还是睡觉,都没有任何规律可言,必须得把她抱在怀里哄着,一放下来,孩子就哇哇大哭。
西尔斯父母养育前三个孩子时用的方法,对老四完全不起作用。
经过艰辛的带娃之后,西尔斯博士总结道,孩子的需求是每天都在改变,昨天还能用的方法到今天就不行了,可以说孩子是“需求无度”的。
于是西尔斯医生把这样的宝宝定义为“高需求宝宝”,摊上这样的娃,做父母的难免遭罪。
不过西尔斯医生也认为,高需求宝宝越是难带,就越能说明他们聪明,在未来也会拥有更多美好的品质;他对高需求宝宝的个性改变,作了很详细的成长轨迹:
不过,虽然说高需求宝宝可能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这离不开一样关键的东西——父母引导。
高需求宝宝的未来,离不开父母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研究者们,找了1300个不同家庭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一直追踪他们的成长轨迹,其中也有一部分是高需求宝宝。
当这些高需求宝宝进入小学一年级时,却分成了泾渭分明的两种孩子。
一种是调皮捣蛋,让老师头疼的问题孩子;另一个种则是出类拨萃,班里最优秀的孩子。
在小学毕业时,研究者们再次进行调查,发现那些优秀的孩子,还是一如既往。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距呢?研究者在父母对待高需求宝宝的方式中找到了答案。
因为高需求宝宝总是有更高的要求,所以很容易就情绪崩溃,喜欢哭闹,有些父母受不了了,就对孩子冷漠相对,这样孩子就越来越难带。
有些父母对孩子有足够的宽容和爱意,会一直想办法满足孩子的需求,这样长大的孩子,在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上都更好,学习成绩也更优秀。
前面提到的西尔斯夫妇就是后一种父母,他们没有责怪孩子“难带”,而是用“高需求”来描述孩子,接纳孩子的不同,并表示欣赏。
在这样的教育下,西尔斯夫妇的四女儿长大后,成了一个有创造力、情感丰富、又贴心的姑娘,对周围的人充满了爱,乐于付出。
如何引导高需求的宝宝?
想要让高需求宝宝变得优秀,父母就要对他做出合适的引导,遇到宝宝繁多的要求,父母该怎么办呢?
1. 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养育一个高需求宝宝,必然需要很多耐心,可面对宝宝层出不穷的要求,不少父母很容易情绪失控,就别提好好照顾孩子了。
当高需求宝宝作妖时,父母的情绪不一样,做出的应对也不一样;
如果父母情绪不佳,可能马上就爆炸,动手揍孩子屁股;如果父母情绪平和,反而能耐心等孩子作完,等孩子安静下来。
所以养育一个高需求宝宝,得坦然面对孩子的缺陷,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如果觉得太难,家长可以换种想法:孩子不是无理取闹,他这也是一种寻求关爱的方式呀。
2. 积极回应
高需求宝宝的一定典型特征,就是非常地黏人,几乎一天24小时都要待在父母身边。
想要让孩子变得独立不黏人,就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岁前,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关键时期,需要父母多抚摸、多回应、多互动,才能更好地建立。
父母回应得越多,高需求宝宝就越能感觉到安全和信赖,这对他们将来的人际关系大有好处。
3. 孩子的情绪与要求区分对待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需求,就算是无理取闹,也要答应吗?
当然不!孩子的无理取闹,比如说为了买玩具哭闹,家长们应该做的是:接纳孩子的情绪,按照原则对待孩子的要求。
也就去理解接纳孩子渴望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情绪,让孩子知道家长不是不爱他的;
但也要用一定的原则去处理宝宝的要求,才能给他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
养一个高需求宝宝,就像是唐僧带着孙悟空,一路上忍受泼猴的顽劣,关键时候还得念几遍紧箍咒;
但只要闯过了九九八十一难,孙悟空也能变成斗战胜佛,高需求宝宝也会成为爸妈的骄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