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孩子与成人在价值观和行为动机上的差异,才能让你的孩子更”听话“。
1. 对于危险,行动制止大于语言制止
孩子拿起牛排刀叉开始玩耍。妈妈:「危险!快放下!」孩子伸手去摸电源。妈妈:「别摸!危险!」孩子常常不为所动。
◎ 只用语言阻止孩子,行动上无所作为,这种「言行不一」会让孩子感到并不危险。
【避坑指南】「危险」是个抽象的概念,不妨直接上手制止孩子,或做出生动演示——假装摸到电源,然后浑身颤抖,就地倒下。
2. 说完「别做什么」,记得加上「该做什么」
准备出门了,孩子磨磨蹭蹭半天不去穿鞋。
妈妈:别磨蹭了,快动起来啊!」
孩子继续玩自己的。
◎ 当妈妈的指令只让孩子「别做什么」,孩子无法获得准确的下一步行动计划。
【避坑指南】直接告诉孩子要做什么会更有效。比如:「放下玩具,去穿鞋!」
3. 说脏话?可以不处理
「XXX!」孩子突然说了一句脏话,然后半挑衅地看着你。
◎ 如果我们暴跳如雷,往往会让孩子认为「说脏话就能让父母关注我」,从而强化这一不当行为;其实孩子很可能是想引起你的注意,或者让你意识到他已经长大了。
【避坑指南】忽略脏话,约定新的替代词,能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4. 控制,不如让孩子自己选择
妈妈:「该睡觉了!快去刷牙!」孩子不肯去,还得意地冲你笑,认为你拿他没办法。
◎ 好言相劝无果,会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在权力之争中处于上风;暴跳如雷打骂,又会造成不良后果。
【避坑指南】不妨给孩子选择,让孩子更愿意积极主动参与其中。比如:「自己去刷牙,还是妈妈帮忙刷牙?用草莓牙膏,还是用香蕉牙膏?」
5. 避免贴标签,了解需求
妈妈:「你真是坏孩子,居然偷吃东西。」
◎ 「坏孩子」的标签是对人,容易贬低或激怒孩子,甚至破罐子破摔——既然我是坏孩子,那我可以不受规则的约束,随心所欲地行事!
【避坑指南】了解孩子错误行为背后的动机,才能更好的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比如:「我看到你偷偷从冰箱拿东西吃了,是饿了,还是特别喜欢吃这个食物呢?」
6. 空洞的威胁,只会增添愤怒
妈妈:「我再也不带你去看电影了!」
◎ 这种威胁既难以实现,又剥夺了全家共同的欢乐时光。仅仅是父母一时的气话,孩子往往会不断观察父母是否真的会言出必行,否则就会对此类威胁免疫——这会令人更加愤怒。
7. 哭闹时,更要接纳他
孩子在商场柜台前哭闹着想买玩具。妈妈:「你现在是不是很伤心?因为明明想买玩具,妈妈却不答应?」听到这句话,孩子突然不再大哭,慢慢冷静下来。
◎ 帮助孩子说出内心的感受,完全接纳他的情绪,冷静之后再做沟通,永远强过一味否定和拒绝孩子的需求。一个感情能被充分理解和正常释放的孩子,往往能更好地成长。
8. 关注+积极的行为=更多积极的行为
孩子啃手,久劝不改。
有一天我观察到他没啃左手,于是说:「哇,你今天居然没啃左手!」
得到肯定后,他整整一个星期都忍住没啃左手,手也意外地痊愈了。
◎ 关注孩子不当行为,可能引来更多不当行为;反之亦然。
9. 养育孩子,也是父母的二次成长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发脾气,那首先你要学会控制自己的脾气;
如果你希望孩子不撒谎,那你自己也不要对他有所欺瞒;
如果你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那先培养自己阅读和学习的习惯;
因为,孩子总是在模仿你,甚至超越你。
◎孩子往往不仅听父母怎么说,还在观察父母怎么做——并且,更相信后者。因此,好的教育并不是父母对孩子单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共同达到期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