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偶尔要出门办事不方便带孩子,内心天人交战挣扎良久请别的亲人代为照顾几个小时,出门之后身在曹营心在汉,马不停蹄速战速决,同时脑补了宝宝不吃饭不睡觉泪眼婆娑哭着喊妈妈的画面。然而回到家之后询问状况,答曰:宝宝可乖了,吃的好玩的好这会儿已经睡下了,你有事放心去办,没事的。
对于需要上班的妈妈来说,早上出门前宝宝连哭带喊抱大腿还要追着拍门的戏码每天都会上演,想要狠狠心辞职陪伴吧,家里带孩子的奶奶、姥姥或者保姆就开腔了,你不在的时候我们可好了,乖乖吃饭睡觉也不哭闹,小孩子都这样,那是演给你看的,就想让当妈的心软。
听到上述的回答,即使你告诉自己说“宝宝长大了没那么黏妈妈了”,但心里会不会酸酸的有点“吃醋”?在一起的时候只要有妈妈一切都好,怎么妈妈一会儿不在宝宝就很快适应了呢(明明说好要做彼此的天使的!)?家里人说只要妈妈不在场宝宝就特别乖,是不是可以听从他们的建议多离开几次,锻炼宝宝的独立性呢?但是妈妈要是离开了宝宝会不会特别受伤没有安全感呢?
宝宝内心的OS:亲爱的妈妈,我不是不想要你,而是你不在的时候,我要学着适应,在你身边,我才最有安全感。
01 都说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以后特别自信开朗,但安全感到底是什么?宝宝出生以后,生理上的最大需求是吃饱喝足拉撒睡有人照顾,心理上的最大需求就是得到关爱,最重要的是妈妈的爱。用研究依恋理论的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Bowlby, 1907-1990)的话说就是,依恋的生物功能就是生存,而心理功能是获得安全感。
这种心理需求在头两个月表现不是很明显,还未满月的宝宝其实不怎么挑剔谁抱,甚至不怎么会求抱抱,毕竟生理需要才是第一位的;
但细心的妈妈都会发现,两个月或者百天之后,宝宝明显没有那么好带了,开始“认人”,开始有目的的哭闹,抱起来就笑逐颜开,放床上就哭声震天,这是2-7个月的宝宝对妈妈的依恋正在形成;
七个月以后的宝宝就更难带了,而且大多数妈妈这时候也都得上班了,分离焦虑变得好严重,每天都上演分离大戏,这是宝宝在明确对妈妈的依恋,世上的人那么多,但我只要你;
这种哭哭哭黏黏黏的分离焦虑大概会持续到两岁左右,两岁以后的宝宝的世界终于不是只有妈妈了,他开始跟同龄的小伙伴有交集,伙伴的影响开始初露端倪,随着宝宝越来越大,在同小伙伴的相处过程中也逐渐理解自己同父母的关系。
简而言之,宝宝的安全感就是跟主要养育人(一般是妈妈)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个关系从出生时就开始建立,约两三岁时趋于稳定。依恋理论的支持者认为,儿童早期形成的依恋模式对人的一生都有影响,有助于形成一个积极的自我。
02 怎么判定宝宝是不是得到了足够的安全感?心理学家安斯沃斯(Mary D.Ainsworth,1913-1999)设计了一个“陌生环境实验”来评估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依恋类型,即观察宝宝同妈妈在一起、同陌生人在一起、一个人呆着、同妈妈重聚等不同场景下的反应。
如何判断宝宝的安全感足够呢?也即,如何知道妈妈跟宝宝之间的依恋类型是安全依恋呢?有以下几个点可以参考判断:
a 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很喜欢接近妈妈,只要妈妈在就不要别人,做什么都要妈妈陪,各种要求吃奶求抱抱的腻歪都算;
b 妈妈离开会宝宝会表示很不安,每天上演的分离大戏就是宝宝在表示对妈妈离去的不安,当然随着宝宝越来越大,理解了妈妈很快就会回来,分离大戏就没有那么戏剧性了,这并不表示宝宝没有安全感;
c 妈妈回来后宝宝会热情迎接,挂在身上变考拉,不断地要求吃奶,一本一本地要求讲绘本,都是宝宝在发出跟妈妈亲近的信号,如果宝宝对妈妈很抵触,则要反思一下你们的相处模式了。
如果你家宝宝有如上表现,那么恭喜你,你们的依恋类型就是安全依恋,宝宝还是很有安全感的。
03 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也不会特别粘着妈妈,是安全感不够吗?有的宝宝看起来特别独立,从会爬开始就在不断的到处探索,能走能跑了更是恨不得天天去外面玩,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知道指指门表示要“出去”(真实的例子哈哈),妈妈们不免有点挫败,这孩子除了吃奶找妈妈,玩起来啥都忘了,难道是从妈妈这里得到的安全感不够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安斯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还得出了一个结论,宝宝是把妈妈当做安全基地的,有妈妈在场的时候,他可以放心大胆地尽情探索。不信你可以观察下玩的不亦乐乎的宝宝,虽然看起来他好像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时不时地,他会抬头看下妈妈在不在,然后继续投入到热火朝天的玩耍事业。
因为有妈妈的陪伴,因为妈妈就在身边,他从“安全基地”中汲取了力量,才会继续安心地玩耍。每个宝宝的秉性不同,有的独立一些,更喜欢探索这个花花世界,有的粘人一些,去哪里都喜欢要妈妈陪着。所以,有的宝宝不粘人,并不是说他不在乎妈妈的陪伴,而是他接收信号能力特别强,妈妈wifi离得远一点也能接收到;而有的宝宝特别粘人,妈妈们可能就需要提高一下自己的wifi信号强度,让宝宝接收到更强的信号。
04 为什么妈妈不在场宝宝显得特别乖?有的宝宝,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是花果山的熊猴子,分分钟大闹天宫,而托付给其他人照料的时候则乖得不得了,还能坐下来自己玩玩具;有的宝宝,跟妈妈在一起的时候是挂在身上的小考拉,随时要索奶吃,一眼看不见就上演悲情大戏,而托付给别人照料的时候则会乖乖吃饭喝奶睡觉觉,这是怎么回事?难道宝宝真的要时不时地离开妈妈锻炼一下独立性吗?
前面说过妈妈是宝宝的“安全基地”,离开了“安全基地”的宝宝会表现的小心谨慎,这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不懂这个的都被进化论淘汰了。而且,妈妈不在场,那就先降低期望值,生存需要是第一需要,先不尝试不熟悉的活动了,先吃饱喝足养精蓄锐等妈妈回来再说。
在妈妈身边的宝宝表现得不那么“乖”,是因为他比较放松,比较自在,他的需求能被看见,也就更乐意表达出来。妈妈不在场时候的“乖”,其实是一种退缩,当然这种退缩只发生在跟被托付的照料人还没有特别熟悉的时候,如果平时就由妈妈奶奶合作照顾,宝宝的这种“乖”与“不乖”就不会表现得很明显。
05 如何帮宝宝建立安全感?第一,及时回应。
所有的妈妈都知道高质量的陪伴的重要性,但是“陪伴”不是“陪着”,不是“在一起”,关键是保持知觉,及时回应。宝宝自己玩的不亦乐乎的时候,默默地陪着就可以了,宝宝有需求的时候,及时地回应表示妈妈看到了、妈妈知道了。但是哦,对于宝宝的要求,不一定要满足,学习规则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及时回应是看见宝宝的需求,可不是一味地满足和溺爱。
第二,规律的生活。
人人都喜欢可掌控的生活,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让大人也很有安全感。宝宝也喜欢规律的生活,也喜欢知道周围的事物是可预测的,比如吃完饭可以玩,玩累了可以睡,睡醒了还有饭吃,不用惦记着吃完这顿没下顿,解决了生存需要衣食无忧会之后,才会更放心的去探索。
第三,温暖真实的爱的表达。
对于小宝宝来说,没有比躺在妈妈的怀里吃奶更美好的事情了,这种肌肤接触,有特别的治愈效果;宝宝长大了,断奶了,一旦身体受伤了心里委屈了,也还是会第一时间跑到妈妈身边求抱抱,这种温暖的身体接触,能够传达最真实的爱的讯息。日夜相处朝夕相伴,心中温暖的爱很容易被日常琐事遮掩,记得时不时抱抱宝宝,告诉他“无论怎样妈妈都爱你”,能够让他心中的爱丰盈充实。
宝宝们都是超级“自恋”的自我中心论者,在习得客体恒常性(即客观存在的物体在看不到的时候也依然存在)之前,他们都认为物体的存在和运动都是自己的功劳。我饿了,所以食物来了;我困了,所以床来了;我醒了,所以光来了……当然这种掌控力是虚幻的,所以宝宝其实是很容易受挫的,需要常常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慰。
安全感来自满满的爱。下次宝宝哭闹找你的时候,不要责备他无理取闹,抱抱他,告诉他“妈妈爱你”,不仅仅是为了让他有安全感;而是因为你是妈妈,你的温暖,就是他记忆中世界的温度。
"【END】
作者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全球婚姻疗法和情绪训练权威机构约翰戈尔曼的首位中国实习治疗师。 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