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妈妈说,吃饭的时候,家里的老人总是强制给孩子喂饭,孩子边哭边呕,老人趁着孩子张嘴哭的时候,赶紧填一口饭进去。这位母亲自己也被迫吃饭,哪怕生病没胃口也一定要吃,因为父母认为“吃饭是正确的”。
只有当真实感受被确认,接纳时,个体才会产生幸福的存在感。父母一旦漠视甚至完全否认孩子的真实感受,孩子将会通过其他方式来表达。比如经常强制孩子吃饭,孩子不会因此变得更健康,而会学到“吃饭等于痛苦”,进而厌食。孩子的哭闹大人看不到,也听不到孩子的内心呼喊:”你们不爱我,看不见我,只想控制我“。
孩子是表达的弱者。“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只会通过语言表达信息,从未想过孩子会有能力用别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隐藏“的焦虑。”《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如是说。如何真正的看见,了解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焦虑,这本书可以给我们指导,当孩子面临难以承受的焦虑,情绪没有得到理解时,他可能会通过身体语言去表达自己的苦恼,没有生理疾病却表现出躯体症状如便秘,尿床,头痛,厌食,髋部疼痛等;还有可能通过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噩梦或其他行为问题来表达他们的焦虑。
作者布拉夫曼,英国医学博士,国家健康中心心理咨询师,50多年来一直从事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咨询工作。出版有《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心冲突》《图画的语言:心理咨询新发现》《打开心结:如何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工作》等多部著作。
《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与不开心的孩子聊聊内容冲突》一书有24个典型案例,年龄涉及几个月到十几岁的孩子。每个案例都详细解析了孩子及父母的言语和非言语行为,及其互动方式。书中解析了孩子表达无意识焦虑的两种方式: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通过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噩梦或其他行为问题来表达。
症状是情感的表达英国儿童精神分析大师温尼科特说:“症状是情感的表达”,什么是症状:症状是儿童表现出来的一些异常的行为,比如尿床,便秘,口吃,厌食,打人咬人,噩梦,对某种东西的恐惧等。而父母通常会带孩子去检查身体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并针对这些表面的症状进行治疗,结果却没有任何成效。
孩子陷入困境,通过身体症状来寻求父母帮助
温尼科特在《妈妈的心灵课》中提到,“一个正常的小孩能够调用自然状态下的任何手段,来抵御焦虑和无法忍受的冲突。不正常的表现是,孩子只能局限而僵化地使用症状,而症状与能指望得上的父母帮助之间却没什么关系。”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安德鲁,八九岁,三年前大便失禁至今。常看到父母激烈争吵,担心父母离婚。而三年前安德鲁的爷爷去世,但是父母没有同意他去参加葬礼。爸爸曾经跟他提过爷爷被火化的事情。安德鲁与爷爷感情深厚,爷爷是安德鲁的偶像。安德鲁心里一直不能接受爷爷的死去,他亲爱的爷爷可能还活着,只被烧了一半就从葬礼上逃跑了。而如果当时他参加了爷爷的葬礼,也许他就能接受爷爷去世的事实。大便失禁也许是呼唤爷爷的一种方式。
焦虑背后的原因: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情感需求
父母想把他送到寄宿学校去,让人惊讶的是,安德鲁的大便失禁被父母看作是送他去寄宿学校的障碍,而不是一个会给安德鲁带来痛苦的症状。父母从没有想到安德鲁会因为在校把自己弄脏会严重伤害他的自尊。父母也不知道他对待爷爷去世的问题上有多么的悲伤。谈起安德鲁爷爷去世的问题上,问他是什么感觉,他说:“悲伤,非常悲伤”。而他的父母都显得很惊讶。安德鲁说他理解父母的惊讶:“我没有表现出来……我只是在自己的房间里才悲伤。”大约是因为安德鲁肯定很久之前就知道,他的父母不能察觉别人的痛苦。安德鲁笑着告诉医生有一晚上成功进行了自我控制排便,他的爸爸忽然插语道:安德鲁忽略了一个事实,他晚上常常尿床。爸爸认为保持真实非常重要,而安德鲁也赶紧承认并且为自己的疏漏而道歉,这显示出他很清楚父亲期待他作出什么反应。父亲看不到孩子为了克服困难所做的努力,也同样看不到孩子因为终于有一件提高自尊的事情而自豪的表情。尽管他们在同一个空间,但是作为父亲,他是全“盲”的。
温尼科特的虚假自体理论提出:“不安全的环境或者愿望被反复地忽视将导致儿童出现顺从的反应,即用顺从去满足养育者,这就是虚假自体的发展,这种顺从导致儿童与自己自发的、赋予生命以意义的核心保持一种隔离状态。顺从的孩子往往不会用言语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需求和感受。”安德鲁的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导致他用大小便失禁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孩子的焦虑,通过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噩梦或其他行为问题来表达
你以为只有情感忽视才可能导致孩子出现问题?以下案例充分说明过度保护导致孩子难以独立,也会出现各种症状
《遇见孩子,遇见更好的自己》一书中介绍了一类父母——直升机父母。它指的是过分介入儿女生活,保护或者干预儿女生活的父母。他们就像直升机一样,不时在儿女身边盘旋,时时控制孩子的一举一动。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安琪拉25个月,厌食;患有严重的“苍蝇恐惧症”;做噩梦
现在看下孩子与父母的互动方式:妈妈带着安琪拉来咨询,从一开始她就紧紧的黏在妈妈怀里。当她拒绝跟心理医生说话,妈妈就一直抱着她回答医生的问题。医生建议她可以画画,但是安琪拉闭上眼睛,她的妈妈把她抱得更紧了。她想画画时,妈妈变成了一个积极参与者。不断的提示干扰了孩子的正常表达。女儿透露出一丝丝求助的信息,妈妈就忍不住要去帮忙。无论医生向她提出什么问题,她回答的时候每一次都会看着妈妈,而妈妈就会立刻替她回答。妈妈的焦虑显而易见的严重。安琪拉玩游戏时也一再确认妈妈是否正在留意她在游戏中的细节。
布拉夫曼博士解读:孩子害怕苍蝇可能与妈妈和孩子的过度回应互动模式有关 。安琪拉表现出的恐惧是在试探妈妈对她的感受有什么反应。每一次妈妈做出的保护模式,都会让安琪拉相信她确实需要避开一些危险的东西。大人在担心孩子害怕的时候,大人的反应可能会强化“这是个需要害怕的事情”。
安琪拉要在她妈妈的保护下获得独立性会很困难。妈妈对焦虑的忍耐度很低,特别是关于女儿的问题,这让她很难去欣赏安琪拉作为一个单独个体的行为。而一旦安琪拉表现出任何情绪低落的迹象,妈妈就会感到非常内疚,而她的情绪波动让安琪拉变得更加焦虑。
父母该如何做呢?要消除孩子的症状,关键在于以下两点:
第一,父母要明白如何根据孩子的症状去进行解读。其实父母大多对孩子的行为进行了解读,但这种解读受到了他们自身因素的限制,因此他们没能理解孩子真正的焦虑。只有真正理解了孩子的无意识焦虑,父母才可能去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
第二,帮助孩子明白自己无意识焦虑的原因。
只有父母知道究竟是什么在折磨着他们的孩子,并且努力改变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时,孩子的症状基本都会消失。
症状是一些情绪的冲突,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苦恼的语言“,那些可怕的情绪如悲伤,愤怒,恐惧,忧虑等强烈程度超出了孩子的承受力。“对得了病的孩子来说,麻烦的其实不是症状,而是症状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结果变成了妈妈讨厌,孩子更嫌弃的东西。”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如是说。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理解孩子不同的表达冲突方式,对父母来说至关重要。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问题,还要探寻孩子利用身体问题想在亲子关系中达到什么目的。布拉夫曼在《看见孩子,看见自己》书中说:”不是先处理孩子的问题,而是先处理孩子的感受。“父母要时常反思自己与孩子的互动方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