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嗨皮爸爸。2岁-3岁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期,孩子进入自我意识的敏感期以后,大多数家长除了觉得孩子不像以前那样听话之外,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感受,那就是孩子觉得孩子变得非常“自私”。
孩子在2岁左右的时候,许多家长都开始注意到,当其他的小朋友来家里玩的时候,自己的孩子不愿意跟别的小朋友分享玩具也不愿意让别人看他们的书,就算是他自己不想玩的、不喜欢的也不绝不会让别的小朋友乱动,谁一拿,他就会立刻说:“我的。”有的小朋友在小区里玩的时候,见到别的小朋友玩东西,就要跑过去不由分说的抢来,而且振振有词的说:“我的。”然后强行占为己有,家长们总是被弄得哭笑不可,也弄得很尴尬,不知道如何是好。
在这个年龄的孩子,什么都是“我的”,拿什么都是“我的”,总之全部都是“我的”,好像这个时候他们唯一的事情就是看着“我的”所有东西,变得越来越“独”,除此之外的任何事情都不重要了。
这些时候家长们常常不能理解,感到难堪,觉得没法改变和说服孩子,甚至习惯性地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解释成自私,然后还要进行一番说教甚至以“武力”强制征服孩子。 如果这种现象再持续下去,家长们就会说,我这孩子怎么越来越“独”了,越来越自私了,什么都不让别人动,动不动就说“这是我的,这是我的”。
实际上这个时候的孩子跟自私是毫无关系的,我们一定要区分自我和自私的关系。自私指的是利益上发生冲突的时候,我们选择了损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的利益,这样才叫自私。那么自我呢?指的是一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情感、心理和意志的需要而行使自己的计划、支配自己的行为。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宝宝在一出生的时候,他是没有自我的,他和世界是浑然一体的,儿童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最初儿童是通过占有属于自我的东西来区分自己和他人的,当儿童占有了自己的东西,当这个东西完全属于他时,儿童才能够感觉到“我”的存在,这也是儿童自我诞生的标志。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满足孩子的这个需求,不要谴责孩子的行为,如果家长强迫孩子把属于自己的物品给别人,孩子就会丝毫感觉不到安全感。在失去安全感的情形下,孩子的自我意识不仅不会得到健全的发展,他们的性格也很有可能会变得懦弱起来。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曾经调查研究发现,0-6岁的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这样的激情和全部的投入,小宝宝就永远无法形成自我,最后也无法走出自我,成人以后就真的是以“自我为中心了”,也就丧失了“我”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和界限。
当孩子选择了他要做的事情,他就必然专注。任何一位家长和老师都能发现这一点,成人也如此,人天性喜欢按自己的意志做事。因为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儿童便不断产生对人和环境的信任和依赖,并因此心满意足,变得安静、专注起来。这种持续性的生活,最后形成儿童的意志,独立也随之而来。
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到了9-12岁的年龄是,已经开始思考许多本质的问题。例如:“成人为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书上说的和现实社会不一样?”“为什么大人对待孩子和农民对待驴一样?农民打驴是为了让他快走,父母打孩子是为了让他学习,这实际并没有差别。”“难道人活着就不会有别的意义了?”这些都是孩子的原话。
由此可知,当孩子处于自我意识的敏感期时,家长要给孩子足够的权利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样,孩子内心的那个“自我才会强大起来,孩子的自我意识以及性格、人格等才能得到健全发展。
如果家长意识不到这个问题,觉得孩子越来越独,自私,难以管教,然后就开始“强制”介入,这样孩子就会很容易丧失自我。
丧失自我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挣扎。在孩子成长到12岁时,一个拥有自我的孩子和一个没有自我的孩子,在处理同一件事情时人格状态有巨大差异。比方说,一个吸毒者引诱一个意志独立而坚定的孩子,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胆小鬼吗?”这些语言不会使独立的孩子产生犹豫和挣扎,因为他归属于已经形成的自我,他不需要从归属别人那里而寻求安慰,并且他能清晰知道对方的意图。但丧失自我的孩子,因为有人对他说“这样做”“那样做”,他容易在别人的自我中迷失了自己,于是,他可能屈从别人,寻求归属。
所以,总的来说,没有自我,不能归属于自己,必归属他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