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记不好,越学越烦恼。
孩子上学后,不少父母就没少遇到烦恼:
一篇课文,别人的孩子读几遍就能一次性背到底,自己的孩子读了几十遍还背不出来。
一条公式,别人的孩子过了几个礼拜做题还能想起来,自己的孩子刚下课就忘得光了。
课后作业,别人的孩子放学回到家安排得井井有条,自己的孩子连作业布置了啥都不记得了。
......
孩子啥都好,一谈学习,脑瓜子似乎就不好使了,你说烦不烦!
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无论文科还是理科,孩子都有大量需要熟记的知识,如果记忆力不好,学过的知识记不住,当然也用不上,可能比别人多花一倍的时间和精力,最后的成绩也比不上别人的一半。在小升初和中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这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
许多父母心里也着急,但也束手无策,有的亲自上阵,自己花时间抓孩子的背诵默写;有的四处报班,希望用钱可以帮助孩子获得提高记忆的一招半式;还有的怀疑孩子天性愚笨,或者脑子有问题,反正给自己找个合理的借口......其实,要想帮助孩子提高记忆力,父母可以从记忆的原理入手,来寻找好办法。
了解记忆原理,是提高记忆的突破口
1.记忆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认知心理学提出,学习的本质是信息的习得和使用,而记忆的本质就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
什么是信息?信息泛指人类社会传播的一切内容,比如图片是信息,音乐是信息,新闻是信息,孩子学习的知识呢,当然也是信息。
对于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界有一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模式,就是阿特金森(R. Atkinson)和希弗林(R. Shiffrin)于1968年提出的多重记忆模型。 该模型指出,大脑对信息的加工有三个不同的阶段,分别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衡量记忆的效率,一看储存信息的容量,就是“记得多不多”;二看信息储存的时间,就是“记得久不久”。
信息在头脑中,会经历三个阶段
信息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大脑后,先是来到感觉记忆。这里能储存大量的信息,而且形象鲜明,比如你坐在家里的沙发上看书,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你还能隐隐约约地感觉周围的动静,你能听见翻书的声音,能感受到沙发的柔软,能闻到阳台鲜花飘过来的清香......这些都被你的感觉记忆“登记”了下来。
尽管感觉记忆储存的信息多,但是时间极短,约为0.24-1秒。这是什么概念?据统计,人平均眨一次眼睛需要0.34秒左右,也就是说,感觉记忆可能还没等你眨完一次眼,就已经消失了。
感觉记忆最大的作用,就是让信息停留片刻,以便能引起大脑注意。如果大脑没注意,信息很快就会消失;如果大脑注意了,信息就会进入到短时记忆中,做进一步地加工。就像你在家里看书,外面传来一阵吆喝声,你是有感觉的。如果你没在意,那吆喝声就像一阵风飘过;如果你感到好奇,吆喝声就会得到强化,吸引你站起身出去看个究竟。
孩子只是在看书,但感觉记忆在接收更多的信息
感觉记忆中被选中的信息,会进入到短时记忆中,做进一步地加工。短时记忆储存信息不多,一般就4±1个信息单位。就像我们到商场买东西,有时需要报电话号码,通常来说,一次报3-4个数字会比较合适,如果一次性报完,收银员会记不过来。
储存信息不多就算了,要命的是,信息的储存时间也不长,少则5-20秒,最长也不超过1分钟,这还是加工后才有的效果。就好像商场收银员,可能刚输完你报的电话号码,就把它忘了。
短时记忆的作用,就是为信息提供一个加工的场所,就像计算机的内存一样,它也因此被称为工作记忆。加工的方式,就是对信息进行复述。复述是指个体通过言语重复以前识记过的材料,以巩固记忆的心理操作过程。比如收银员在输入你报的电话号码时,通常会口头跟着重复一次,即使没出声,也会在心里默读一遍。
短时记忆是大脑加工信息的地方
短时记忆经过复述的信息,会进入长时记忆进行储存。长时记忆的容量无论就记忆的种类或数量来说都是无限的。不仅如此,长时记忆对信息的储存时间也很长,通常是保持几年甚至一辈子。可以说,信息能来到这里,基本上是安枕无忧了!
储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可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景记忆是指对个人亲身经历的、发生在一定时间和地点的事件的记忆。比如你昨天和朋友在公园见面,或者你去年参加了同学的生日聚会等等,这些回忆都属于情景记忆。
语义记忆是指让人的知识按照某一种意义或规律形成的“组块”。比如世界上最大的平原是亚马逊平原,电压和电阻成反比,勾股定理等等,这些都属于语义记忆。
长时记忆是大脑存储信息的仓库
可以说,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相互转换,就是记忆的整个流程。那么,要想帮助孩子提高记忆的效率,父母能做些什么呢?
2.如何帮助孩子提高记忆效率?
一个好消息是,信息在不同记忆阶段中的转换过程,是由人来主动控制,而不是自发完成的。我们可以决定自己的大脑注意什么样的信息,以及怎样加工信息。也就是说,孩子记忆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培养的。 父母可以根据不同记忆阶段的特点,来帮助孩子提高记忆的效率。
(1)增强感觉记忆的效果
感觉记忆的信息,源于孩子在生活经历中获得的体验。丰富的生活经历,能为感觉记忆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信息,让短时记忆的加工有更多的选择,这样孩子记住新事物也会更容易。比如对于“bull”这个单词,一般的孩子会正儿八经地背,而懂点NBA的孩子一看就秒懂:“这不是芝加哥公牛嘛!”
因此,父母首先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和条件。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有益的活动,比如看球赛、听音乐会,讲故事,玩玩具,聚会等等;也可以带着孩子去一个新的地方,比如公园、商店、乡村、城市、甚至丛林和沙漠也行,像少年得到的董事长张泉灵,就曾带着自己12岁的儿子去了趟非洲,让他登上海拔5895米的乞力马扎罗山。
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要多与孩子交流,引导孩子留意周围的新事物和新变化,比如看球赛时,父母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支队今天的防守策略有点问题,因为......”孩子在听的同时,也会有意地关注比赛的细节,这样,球赛在他的眼里,就不再只是几个人在抢一个球的游戏了。 又比如出门旅游,父母不妨惊奇地拉着孩子:“我发现这里有一个很好玩的东西,你看它像不像......”闲聊中,孩子也会不甘示弱地关注新的东西,来和父母一起分享。这样,旅游对孩子来说,就不再是“上车睡觉,下车尿尿,景点拍照,回家傻笑”了。
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孩子记忆源源不断地提供新鲜的信息
(2)改进短时记忆的复述
短时记忆对信息的复述,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就是将新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就是对新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变得更有意义。 比如记一串字母“comego”,如果你只是不断地重复“C-O-M-E-G-O”,那就是机械复述,也是我们常说的死记硬背;如果你把它拆成“come”和“go”,就会发现这是两个单词的组合,把字母串和单词联系起来,就是精细复述。
两种方法对比,后一种的记忆效率显然要更高一筹,有研究证明,基于理解的精细复述,是最有效的记忆方式。 死记硬背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很容易受到孩子们的青睐,但是父母应该鼓励和帮助孩子多用精细复述来记忆。常见的策略有四种:
第一种是类比法,就是找一个熟悉的事物,用它的某些相似的地方来解释一个陌生的新事物。例如,孩子在学习负数时,父母可以这样解释:“假如你向前走5步,用+5来表示,那么你先后退10步,就可以用-10来表示,如果你原地不动,那就是数字0。”
第二种是比较法,就是把多个容易混淆的相关事物放在一起,比较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如,孩子在学习氧化与还原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对比两者的关系:“物质失去电子的变化叫氧化,得到电子的变化叫还原。”
第三种是先行组织者,就是在学习新知识前,先学习一种引导性材料,让新知识可以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支撑点,有助于理解。比如孩子在学习等腰三角形时,父母可以先和孩子一起回顾三角形的有关知识,然后再让孩子学习等腰三角形的知识,这样孩子更容易理解。
第四种是联想法,就是给无意义或意义不明确的材料赋予生动的形象、情景或定义,为信息与信息之间搭一座记忆的桥梁。例如,单纯去背圆周率的话,会觉得枯燥,且容易忘记,如果把它变成一句顺口溜“山巅一寺一壶酒......”,就生动且好记多了。许多培训机构教的记忆术,本质上都是联想法。
基于理解的记忆,要比基于简单重复的记忆效率更高
(3)优化长时记忆的意义
上文提到,长时记忆储存的信息,可以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情景记忆以个人的经历为参考系,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稳定性不强,比如你对昨天与朋友在公园见面的回忆,可能要比你去年暑假参加同学聚会的回忆更清晰。 相对而言,语义记忆以信息的意义为参考系,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稳定性要更强。孩子学习的知识,基本上都在语义记忆的范围内。
语义记忆的牢固程度,取决于信息意义的质量。对意义的理解越深入,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联系就越清晰,记忆也就越牢固。因此,父母需要帮助孩子理解学过的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概念的使用方法、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让孩子打磨自己的知识体系。
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很好的工具,比如孩子学完三角形的知识后,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用思维导图梳理与三角形有关的所有学过的知识点,这样孩子不仅对三角形的概念和应用有更深的理解,还对各种特殊三角形之间的联系有更深刻的认识。
除此之外,父母还需要鼓励和帮助孩子多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可以是学习上的问题,也可以是生活上的问题。比如请孩子帮忙在墙上钉一个相框,可以问孩子有什么办法,办法背后用的是什么知识。如果孩子自己学的比较顺利,还可以鼓励他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所谓熟能生巧,记忆也是如此。
打磨知识体系,有助于孩子深入理解知识
可以看出,培养孩子的记忆力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不是学习几个所谓的技巧就能解决的。其实学习也是如此,投机取巧反而让孩子走的更远,脚踏实地地打磨系统,才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捷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