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3岁前),主要是受母亲影响。到了3岁,孩子进入“俄狄浦斯期”时,如果男孩不能突破这种影响,母亲的影响就会充斥他的身心,从而引发恋母情节。
这并不能完全怪罪母亲,在“丧偶式育儿”盛行的当下,父亲缺位孩子关键时期的成长,仅为孩子提供成长的物质支持而没有提供孩子需要的心理养分。
这致使孩子没办法放弃那最原始、最亲密的对母亲的依附关系,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
也致使母亲,必须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第一顺位精神寄托;
妈妈说:“这孩子已经没法教了”
在《超级育儿师》中,有一期节目描述了一个非常恶劣的孩子:六岁的孙赫辰动不动就攻击妈妈,姐姐、姐夫、妈妈都对他毫无办法。
这孩子是先天性的近视、散光和斜视,妈妈阻止了他玩手机,瞬间孙赫辰就变成了一个小恶魔,对妈妈拳打脚踢。
在求助视频中,姐姐、姐夫、妈妈都直言这孩子没法教了。
在这个家庭中,爸爸出差了,全程没有出现,但妈妈的另一句话揭示了爸爸对孩子的态度:
“从生下来开始,他爸爸就后悔了,他说他那冲动劲一上来,谁都没办法阻止他”
在孙赫辰的成长过程中,父亲一直是处于逃避的状态,把这份责任全交给了妈妈、孩子的姐姐以及姐夫。
父爱缺位,毁的不仅仅是孩子
一个健康的家庭中,良好的亲子关系必然建立在父母有良好的夫妻关系上,倘若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那么孩子和父母都将陷入困境中。
通常我们认为孩子的母亲应当对孩子的问题负大多数责任,这是因为,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在胎儿期和童年早期(3岁前),主要是受母亲影响,这是由于婴儿的“共生、全能自恋以及偏执分裂”的心理特征决定的。如果母亲的不能健康而科学的给予孩子爱和分离,那么孩子就会产生重重问题。
但我们往往很少思考到另一点:母亲的身心健康,源自于健康的夫妻关系,最该为母亲负责的自然就是夫妻关系的另一个角色:孩子的父亲,妻子的丈夫。
当一个家庭中父亲缺位,毁的不仅仅是孩子一个:
夫妻关系失衡,母亲把孩子当成精神寄托
在中国的家庭中,许多妈妈要面临这样的状况:大家庭混杂(即妈妈需要和丈夫、儿子的小家,以及家翁家婆的原生家庭混杂)。在这种大家庭的环境中,本该是家庭的主人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外来者”。
在孩子没出生之前,她的地位取决于丈夫对她的态度,作为一个外来者,丈夫就成了妻子的第一顺位精神寄托。
而孩子出生之后,若是丈夫以种种借口缺位了家庭,那么妻子自然而然的就将精神寄托转而投向自己的亲骨肉。
这会让妈妈对孩子产生极强的操控欲望(只有孩子出色,她才有家庭地位,否则就会被埋怨、攻击),又或者溺爱孩子(妈妈把对丈夫的爱,完全的放置到了孩子身上);
夫妻关系失衡,妈妈不得不溺爱孩子
这通常存在于孩子是“九代单传”的家庭中。如孙赫辰,爸爸出差而且逃避教育孩子,孩子生下来就后悔了,同时,孙赫辰是这个家族中唯一的一个男孩。
在重男轻女的大家庭里面,妈妈的地位取决于孩子的性别。当丈夫并没有帮助妈妈走出大家庭中重男轻女的影响,甚至缺位、逃避,那么让妈妈取得“超然地位”的儿子,自然会被妈妈所溺爱。
而另一个方面,妈妈也不得不溺爱孩子,否则她将面临更艰难的处境:儿子的地位是超然的(“九代单传”),而妈妈的地位是孩子的性别给予的。
为孩子以后的婚姻观埋下“种子”
孩子最初是从父母的身上体会到婚姻的存在,并建立自己的婚姻观的。
在一个家庭中,父亲的缺位让儿子失去了何为丈夫的学习对象,更学习到父亲忽视妻子、忽视家庭的行为观念。
这将导致孩子以后组建自己的家庭的时候,继续向自己的新家、自己的孩子、妻子传递这种错误的观念,他无法成为一个好爸爸,也无力维持一段平等的男女关系--就像他的父亲一样。
培养健康的儿子,父亲在这阶段就要介入
德国家庭治疗师伯特海灵格指出,倘若父母要实现让男孩成为男人这一目标,3~6岁时是关键时期。
拒绝顺应孩子的恋母情节
3~6岁是“俄狄浦斯期”,在此时期,男孩会出现恋母倾向并嫉妒父亲,女孩会出现恋父倾向并且嫉妒母亲,他们都期望取代同性父母而与异性父母建立唯一的关系。
这是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之一,如果父母有意无意的顺应了孩子的愿望,例如妈妈与儿子建立无比密切的关系,并让儿子知道妈妈在乎他更甚于在乎爸爸,那么孩子就会出现恋母情节。
向孩子展示平衡的夫妻关系
向孩子展示平衡的夫妻关系,告诉孩子,爸爸最爱的是妈妈/妈妈最爱的是爸爸,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懂得,尽管异性父母如此爱他,但强大的同性父母才是异性父母的最好伴侣,而他只不过是个孩子。
于是,孩子会准确定位自己,安心地做孩子,享受强大的父母给他们的爱。同时,他们努力向同性父母靠拢,知道只有变得像同性父母一样,才能赢得异性父母更多的爱。
这种心理转变,是男孩成为男人的基本动力。
夫妻关系在家庭中拥有优先权,不给孩子成为“第三者”的机会
在3岁前,孩子没有性别意识,一般情况下,无论男孩女孩都与妈妈的关系最亲密。
从3岁开始,孩子有了性别意识,会越来越渴望与异性父母亲密,在约5岁这一愿望达到顶峰。
如果父母的关系稳定而和谐,那么孩子这种欲亲近异型父母的渴望就会逐渐下降,并最终表现得与同性父母更亲近。
如果父母相爱相敬,孩子就会安心去做一个快乐的孩子,而不是妄想自己成为异性父母的成年配偶。
男孩,归爸爸
海灵格指出,孩子应该向异性父母靠拢,并从这一关系中吸纳异性的力量,体会到自己对异性的吸引力,同时体验到异性对他的吸引力。
然后,男孩要回到男性的世界中,向自己的父亲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男人。只有这样,他们的心理才更健康,而家庭也更和谐。
"淅爸有话说:作为男人确实要背负家庭中的经济压力,至少大多数男人如此,但我们却很容易忘了我们的初心:事业的忙碌,是为了家庭的稳定。当我们过分重视事业,而忘记了初衷,伤害的就会是整个家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