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去同事家串门, 刚进门就听见同事儿子怒吼,“为什么要我洗碗?”同事说:“你是家庭一员,难道不该洗碗?”“我同学没人洗碗!凭什么我就得洗?”“让你洗就去洗,哪那么多凭什么?不洗这周末就别去水族馆了!”还是水族馆管用,孩子气呼呼的去洗碗了。我说,“好好讲道理嘛,干嘛威胁孩子?”同事轻声一笑说,“讲道理?跟熊孩子没道理可讲!情商低的父母,才会和熊孩子讲道理!”
最近发现和同事一样想法的人还不在少数,他们的理念是,跟孩子讲道理就是对牛弹琴、浪费时间。他们认为,给孩子讲道理纯粹父母一厢情愿,不但没有效果,孩子反而会嫌父母啰嗦。真的是这样吗?其实未必!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说到,她喜欢和安德烈就事论事,意见不一致时,喜欢通过讲道理说服安德烈。正是幼时这种有理说理的教育环境,让安德烈成人之后,哪怕觉得母亲的道理不能让他信服,但依然会安静地听妈妈讲完。
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没学会好好跟他讲道理,等孩子进入叛逆期才反应过来,于是跟孩子讲,为什么女孩不能夜不归宿?为什么男孩要说到做到?但这时候往往就晚了,让叛逆期的孩子听父母讲道理太难了。事实上儿童行为研究人员发现,其实3岁就可以开始给孩子讲道理了。
什么是道理?“你的道理”不是“孩子的道理”,父母要学会讲“孩子的道理”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跟孩子讲道理根本行不通,你想让孩子去收拾屋子,跟他讲“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员,都有责任打扫家里卫生,爸爸妈妈要打扫,你也不能例外。”我敢保证,这样讲道理会让孩子越来越讨厌做家务。
为什么呢?那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懂“道理”这个词的具体含义。所谓“道理”就是一些有助于人们理解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的话。简单地说,道理的作用就是帮助人们理解行为与后果的关系。
回头来看看上面这个例子,跟一个6、7岁的孩子讲“打扫卫生是每个家庭成员的责任”。这样的道理,很难让孩子理解打扫卫生带来的直接后果。倘若我们换一种方式,你跟孩子这么说:“如果你保持房间干净,我会允许你邀请朋友来家里玩。”这就让孩子将“只有家里打扫干净了”和“可以邀请朋友”联系起来。才算一个合格的“孩子的道理”。
“孩子的道理”能让孩子将自己的行为与后果联系起来,可以帮住他理解:只要改变一下自己的行为,就可以控制事情的发生。当孩子知道一个好行为会对自己和他人带来好处时,他就会非常乐意重复这个行为;反之,孩子知道一个不当行为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他今后就会减少这个行为 。
为什么你讲的道理孩子并不领情?因为用错了方法生活中很多父母讲道理,孩子不仅不听反而会和父母发生冲突,这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 第一种,讲道理是在显示家长权威。
在父母心里,孩子永远都是需要我们的指导。他们没有经过复杂环境的污染,没有应对外界风险的经验,父母的经验就变成了最好的教材。因此,我们总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不懂其中的道理,需要有经验的我们指点。心理学上将这种现象叫做“投射心理”,也就是一个人把自己的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心理特征,强行归属到他人身上,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别人。其实就是对他人的一种精神捆绑和束缚,这很容易引起别人反感。
比如,开头提到的我同事,他让儿子去洗碗的理由竟然是“让你洗就去洗,哪那么多凭什么?不洗这周末就别去水族馆了!”,这种家长权威式威胁会在孩子心理埋下积怨,当有一天家长权威不再起作用时,这种积怨就会加倍爆发。
就像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一书中所说:当语言和表达方式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会让人难以体会到爱。对方即使作出让步,通常也不会心甘情愿。
▼ 第二种,讲道理不选时机,随时随地讲道理
有经验的父母都有这样的体会,最好不要跟正在闹情绪的孩子讲道理,因为这不仅不会让孩子停下怒火,反而会刺激他们更加激动。
比如,孩子因饭前要吃饼干而在闹脾气,如果你跟他说“饭前吃饼干就吃不下饭了,不吃饭你就长不高,就会营养不良。”孩子百分之百是听不进去的,因为此时,情绪脑已经掌控了他的大脑。
这个时候父母能做的不是讲道理,而是接纳孩子的情绪,跟孩子共情,告诉他:“妈妈知道你很想吃饼干,妈妈不给你让你现在很难过!”。等孩子情绪发泄后再和孩子讲道理,也不用讲什么大道理,说清楚厉害关系就好了,让孩子自己做出判断。
比如,等孩子平静后,你可以说“妈妈之所以不给你饼干吃,是因为你每次吃完饼干后都不吃饭。你不是想进足球队吗?如果你只吃饼干,就会没有体力踢球,那老师就不会选你进球队了。”孩子听到这样的道理,就会去自己权衡。
▼ 第三种,不停重复讲同一个道理
“跟你说了多少遍了,不要玩游戏,那东西没有一点好处,除了耗费精力,浪费眼睛,一点益处都没有!”。这样的对话论调是不是很熟悉,这是大多数家长常犯的错——一个道理重复讲。在我们的观念里熟能生巧,只要一个道理一直讲、一直讲,总有一天孩子就会记住。
然而,事实上孩子喜欢新鲜感,讨厌重复。尤其年龄越小的孩子,对外界的探索欲就越强。如果让孩子反复体验同一种刺激,新鲜感就会降低,从而把好奇心移动到别的物体上去。
那到底如何让孩子赞同你的道理呢?结合ABA法则,用后果导正孩子行为。ABA的全称是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心理学专业术语称为应用行为分析法,是一种在临床上应用于自闭症患儿的有效治疗手段。这几年,儿童行为研究人员发现,该方法与讲道理相结合在导正孩子的行为上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 首先,确定孩子的问题行为,并分析行为为什么会持续发生。一般来说家长可以在这一步列出多个、甚至全部需要干预的问题。
比如:同事家5岁的女儿思思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是对弟弟非常粗鲁,从来不和弟弟分享玩具。其二,是爸妈让做的事,经常不去做,甚至会和家长顶嘴。因为女儿这两个问题,朋友没少磨嘴皮子,经常掏心掏肺的跟女儿说“你是姐姐,弟弟还小,你不能打弟弟,你们俩平时可以交换玩具玩呀!”但女儿却经常对此嗤之以鼻。
▼ 其次,分析行为背后的原因,给出应对方案。当孩子做出一个行为时,必定有他自己的原因。可能是饿了、困了、渴了等这种生理需求;也可能是心情不好需要发泄、希望得到更多关爱等这种心理需求。总之,孩子的每个行为,一定能找到一个隐藏在背后的原因。
就像上面提到的思思,仔细观察她的行为就会发现:只要妈妈在场,她欺负弟弟、不听指令的问题就尤为突出。从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思思的很多行为,其实是为了获取妈妈的注意力,也就是说她在和这个小不点弟弟争宠。针对这种行为,心理医生给同事的建议是,一旦发现思思的不良行为是为了获取关注,家长可以忽略这些行为,同时给予弟弟更多的关注。注意,忽略要做到真正忽略,也就是好像她不在当下那个环境中一样,这点其实很难。不过你一旦做到,就会发现“忽略”会让孩子很快平静下来。
比如:思思不让弟弟玩玩具,同事一般会立刻去教育:“你有那么多玩具,让弟弟玩一会怎么了?你要学会分享啊,不然去幼儿园谁还和你一起玩?”其实,处理这个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妈妈可以用别的玩具吸引弟弟注意力,并和弟弟一起玩,表现出很高心的样子,并忽视姐姐。小孩子嘛,好奇心会让她渴望加入,这时候你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
▼ 接下来,你需要稳定情绪、调整语气和孩子讲道理了。
当孩子能够静下来时,这才是父母讲道理的最好时机。这时家长要注意自己说话的语气,一般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语气会变严厉,语音会上升。当家长语气变化时,孩子的情绪和说话方式也会受到影响,“讲道理”就会演变成了两人比谁的嗓门大,多数情况是谁也不能说服谁,最终搞的两败俱伤。
还是上面的例子,当思思表现出对妈妈和弟弟的游戏好奇时,妈妈可以乘机邀请思思加入。同时,先让弟弟把玩具给姐姐玩,再鼓励姐姐给弟弟玩,一般情况下姐姐还会拒绝,只会把玩具给妈妈。妈妈可以重复上一步,直到姐姐愿意分享给弟弟。这时,妈妈就可以抓住“讲道理”的最好时机,告诉姐姐“你看,玩具需要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对不对?幼儿园的小朋友不都是一起玩的吗?所以,在家你可以和弟弟一起玩,是不是?”
▼ 最后,对好行为进行强化。想要孩子自愿的做某件事,父母日常的强化就很重要。
就像想要思思主动和弟弟分享,只要家长一发现思思有主动分享的行为就要鼓励,比如:妈妈/爸爸、思思、弟弟做成三角状玩车,只要出现思思把车推给弟弟的情况,家长就不要吝啬自己的夸奖和关注。可以说:“思思这次把车推给弟弟,知道和弟弟分享,妈妈很开心呢”
需要注意的是,家长一定不能强化孩子的不当行为。比如,思思大哭大闹要和妈妈单独玩,这时不管她发多大的脾气,妈妈都不可以让这个目的达成。当然,这并不是让妈妈放着思思大哭不管,你可以抱着她,让她感受到妈妈的爱,并把情绪发泄完。
总之,“讲道理”并不是对孩子没用,而是大部分时间我们用错了地方、时机。美国畅销书作家凯瑟琳·路易斯曾讲过:孩子其实很喜欢“规则游戏”,他们比我们想象的更懂道理。所以,想让孩子接纳你的道理,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