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爱粘人、上课坐不住,不会和同伴交往等等,面对这些情况,我们用过讲道理、批评孩子,甚至对孩子进行惩罚,但是有时候收效甚微,还破坏亲子关系。你有没有想过用游戏的方式解决问题呢?不妨试试下面几种方法,有趣又有效,原来育儿可以这么轻松。
在我收到的留言中,有很多妈妈为孩子在学校、幼儿园的表现苦恼。她们的问题大同小异:
孩子坐不住,不能安静下来听课,还总是招惹同学,打人抢东西,惹得老师频频告状。
道理讲了不知多少遍,骂也骂了,打也打了,孩子也承认错误了,可是好不了几天,又故态复萌,甚至更加严重。
有的妈妈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有注意力障碍或者多动症。
当所有的办法都不管用,那就试试和孩子做个游戏吧!
不要小看游戏的功效。
我们这些大人,有意无意地总觉得孩子的游戏是一种“不务正业”——不就是玩儿嘛。
其实,游戏是孩子的人生必修课。
孩子之所以出现上面这些问题,可能是以下几种原因
1. 缺乏对情绪、冲动的控制力,不会适当地表达感受。
2. 缺乏对自己身体的控制力,容易冲动行事。
3. 内心缺乏安全感,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情感支持。
4. 内心充满挫败、无力感,用不被规则认可的方式来发泄。
《游戏力》的作者、儿童心理学家劳伦斯.科恩博士告诉你,这些问题,都可以通过游戏得到缓解。
用心和孩子玩下面这几个游戏,也许会让老师的投诉减少很多。
2、“自我调节”的游戏孩子坐不住,不能专心听课,又和小伙伴发生冲突了,还打人,抢别人的玩具……
出现这种状况,很可能是孩子在感到焦虑或者挫折时,无法安抚自己,他不知道该怎么控制情绪的冲动。
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自我调节”的游戏。
让孩子跳、跑、摇摆、舞动身体,或者其他重复性的动作,你来指挥频率:“快一点,慢一点,慢一点,快一点,超级快,超级慢……左边,右边……用左脚,换右脚,两只脚一起……”
如此这般,举一反三,游戏还可以有很多变化。
比如,如果孩子爱唱歌,就指挥他:“唱大声,小声,再小声,特别小声,最大声……”
情绪控制障碍,是现在很多孩子的问题,尤其是男孩子。
这种“自我调节”的游戏是治疗孩子情绪控制障碍很好的办法,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控制情绪和冲动,增强自控力。
3、模拟现实的游戏心理学家观察到,一个五岁男孩,他在上课时总是打断老师,没办法安静地坐在教室里。但是,当这个男孩和其他孩子玩“上课游戏”时,他的表现却很棒。
这样玩一段时间游戏后,他就将游戏中的控制能力带进了真正的教室。
所以,可以把让孩子容易产生情绪冲动的情境,以游戏的方式重现出来,在游戏中,不断练习他对情绪冲动的控制力。
游戏会让孩子感到有趣,而不是像现实中那样会受到批评或者惩罚, 这对于他来说是很好的练习机会。
4、情感连接的游戏有时候,孩子容易冲动、注意力不集中,可能是他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特别是一些活泼、精力充沛的孩子,如果他在亲子关系中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挑战规则、寻求刺激,来吸引别人的注意,由此获得和他人的连接——尽管他这样做只会把自己推得更远。
而惩罚只会导致他们更容易冲动、更难控制自己,更不容易和他人建立连接,把自己从集体中孤立出来。
这个时候,孩子最需要的就是情感连接和力量支持。
如何做到?
游戏是最好的途径。
在游戏中,父母和孩子会有很多的身体接触,拥抱、对视、击掌、摔跤,这些都是连接的途径。
在游戏中,每个人都会开心地哈哈大笑。笑声是最好的桥梁,可以让孩子敞开心扉,更好地拉近彼此的情感。
和父母的情感连接,会让孩子感到:还有人爱着他、关注着他,他并不是那么一无是处。
从父母那里获得力量,他才能够有能量去改变,去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而不是因为恐惧被惩罚而被动地服从。
至于玩什么游戏?那就多听听孩子的主意吧。
有身体的接触,有哈哈大笑,有满头大汗,彼此全身心的投入,就是好的游戏。
和孩子一起脑洞大开,开心是唯一的目的。
想一想,你有多久没有心无杂念地和孩子一起做游戏了?有多久没有和孩子一起哈哈大笑了?有多久没有用心地去拥抱孩子了?
游戏,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是疗愈亲子关系的一剂良药。
当你为孩子的种种问题一筹莫展时,不如放下焦虑和担忧,每天拿出十几分钟,和孩子开心地做个游戏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