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穿的很漂亮,我也想穿的很好看,这件衣服有点丑,我不想要,不想穿”,莹莹嘟着小嘴对妈妈说道。
“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知道什么好看不好看的,这件衣服哪里丑了,挺好的,就穿这件,这么小就学会攀比还得了,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这样才是乖小孩”妈妈生气的回复到。
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只要看着就好”“你只要听着就好”“你只要按照我说的做就好”......,仿佛孩子是一个没有思想的躯壳,只要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实践就好,如若孩子想要表达一点自己的个人意见,就会被家长一顿训斥甚至打骂。家长会认为孩子不乖、不听自己的话,必须用厉害的言语或暴力行为来督促孩子“变乖”。
演员陈乔恩在某真人秀节目中谈起自己的经历,她说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打导致自己一直活在恐惧当中,害怕自己哪一点没有做好就会遭受打骂,以至于后来她已经完全不知道要如何跟妈妈相处说话,因为只要看到妈妈就会怕自己被打。在整个过程中,她提起妈妈就显得高度紧张,说到妈妈会打她时,还会警惕地回头看看,确认妈妈是否存在。
后来与妈妈一起参加电视节目中也没有表现出特别的亲昵,两人单独相处的时间中各自活动,并没有过多的言语交流。
粗鲁的语言暴力不亚于打骂带来的负面危害,会让孩子深深的受到伤害。就像上文中的莹莹只是表达自己想穿漂亮衣服的愿望,就被妈妈放大认为是攀比心作祟,结果导致莹莹被一顿臭骂,可想而知莹莹心中是多么的难受。
家长这种做法的原因
1、打骂教育。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是中国人非常信奉的一种传统观念。家长认为孩子不听话是需要严格教育的,打骂也是一种方式并且比苦口婆心来的更加直接和有效。例如天气炎热,孩子持续吵闹着想外出玩耍,但是家长觉得外面气温高不适合外出,一顿臭骂之后孩子立刻安静,家长会认为这种方式是最直接有效的。
2、家长认为孩子是自己的附属品。孩子是自己生养的,自己是孩子的直接监护人,有权利对孩子的任何想法和行动给予直接的评判。
3、家长发泄的手段。社会压力大,有些家长上班遇到很多的烦心事,回到家后看到不顺眼的事情就会进行发泄,而孩子是不论自己怎么发泄都不会有任何危险影响的对象。
4、家长自身缺乏正确教育观念。家长自身也是在打骂环境中长大,理所当然的认为教育孩子就是需要这种方式。没有完整、向上的学习教育新理念,无法理解和运用合适的教育方式。
这种做法对孩子的影响
1、孩子人格缺陷。长期的打骂教育可能起到一时的作用,但给孩子带来的危害确是不可估量的。孩子长期陷入这种紧张的环境中,会产生恐惧、焦虑、慌张的性情,遇到事情想表达的时候脑海中会闪现出家长打骂的情景最终导致做事情畏首畏尾,不勇敢、果断。
2、改变性格特质。长期饱受打骂会让孩子变得很敏感。性格会内向,不爱表达,害怕交际。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叫“亲密关系恐惧症"。主要表现为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拒绝过度亲密,很难融入某个圈子。他们渴望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却又担心自己的感情付出得不到回应,导致焦虑,慢慢地回避亲密的关系,与每个人都难以交心。这类人往往是在幼时没能跟父母建立起稳定、安全的关系,早期关系受挫。
3、重演家长的做法。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是:施虐和受虐的配对。说的就是那些曾经被暴力对待过的孩子,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他们抓住了机会,就会从受虐者的身份转变成施虐者,一暴还一暴。这种影响是深远的。当孩子自己成为了父母之后他们又会对自己的下一代实施同样的技俩。
家长要如何做
1、学会平和接受。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家长要学会平和接受。善于仔细聆听孩子的想法,确认孩子的最终目的,如果没有不好的影响完全可以满足孩子。例如上面提到的莹莹的要求,只是想要穿漂亮的衣服。妈妈可以问道“莹莹是大姑娘了,知道爱美了。什么样的衣服是漂亮的衣服呢?你想穿什么样的呢?”平稳的口气询问孩子,相信孩子也一定能够感受到,美好的处理了这件事情。
2、学会自我调节,提升自己。这个时代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不仅孩子要学习,家长更要进步。有条件的可以多读书、专业的角度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知识,更现代化的运用适当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学会自我调节,掌握自己的脾气秉性,尊重孩子,对孩子不乱发脾气,尝试去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学会倾听有时候比吼叫打骂更有用!
3、多沟通。有很多家长认为与孩子的沟通就是浪费时间,认为孩子小不懂事是不能理解家长的。其实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懂得很多,家长的这种自以为是的认知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最终破裂。主动沟通、善于沟通、有效沟通是家长需必备的技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