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电视剧《带着爸爸去留学》打动了很多家长的心,尤其在看到17岁的朱露莎对“他刘姨”要求买牙膏和潘婷洗发液、贪图武丹丹衣物又暗自坑武丹丹、勾引陈凯文、作弊不承认、诬赖陈凯文强*、勾结艾米打武丹丹的时候,网友简直是气坏了,要求给她寄刀片,要求导演赶快演pass了她等等。
是啊,这样的“倒霉孩子”,真是佩服“他刘姨”看人的眼光啊,从开始就认定了武丹丹不是一个省心的孩子。
谁家想要一个这么坑家长的闺女,可真是个麻烦事儿。
可我们不要忘了,武丹丹的妈妈是怎么描述她的“不敢看男生一眼,男生的小纸条都会向妈妈报告,在家里就是个小公主,单纯天真容易上当……”
啊~~
这是说的同一个人吗?没错,还真有这么一类孩子他们非常恐惧爸爸妈妈的失望尤其是这个失望会以侮辱性的语言动作表达出来。一点点不妥的事情都不敢让家长知道,内心深处怕极了家长的反对和失望,潜意识就要去回避现实。同时因为承受过父母亲很重的羞辱,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又经常用一层厚厚的壳壳武装自己,声称自己不怕骂、不怕折磨,甚至不怕破坏关系。
人际关系非常敏感会心安理得地享受别人对自己的好,看到别人一点忽视就会有非常不舒服的感受。这一点就象跟妈妈的关系一样,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养育艰辛他看不到,但会挑剔家长对自己照顾不够细致的地方。
急切的投入一个混混儿的怀抱通常这类孩子中的女孩子会很早就接触异性,由于内心压抑无助,很容易被男孩子的花言巧语吸引,从而急切地投入到一个混混儿的怀抱中寻求温暖与支持。
想要做得更好,但心思全不在爸爸妈妈要求的“正道”上
由于父母亲给的压力远远高于环境现实,所以孩子时刻提防的是爸爸妈妈会怎么看、怎么说、怎么认定自己的行为。他们的心思全部放在应付父母的态度上,无法集中精力学习,于是乎拿不到理想的成绩。
我们来看看“朱露莎”们的形成之路多方苛责孩子的教育方式朱露莎说,她的父母亲会在大庭广众之下羞辱她,不管当着多少人,也不管她是不是能接受得了,那种痛苦让她无处可逃,无法抬头。
现实中我也遇到过当众羞辱小女儿的父亲,在听到父亲指责一个6、7岁小女孩“不要脸”、“赖皮狗”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内心是揪揪起来的,是非常揪心痛苦的。
我作为一个成年人,尚且不能忍受旁观这个奇葩现象,真不知那个父亲是怎么对小小的孩子说出这么羞辱性的言辞,小姑娘胆怯躲闪的眼神后面是内心多大的恐惧。
家庭中不能没有规则,然而规则又不能够太多,不然孩子做不到、家长也不能以身作则。那么这样的规则就是不平等的双重标准的霸权条约,会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没有原则的宠溺事实上,从家长的角度看来,苛责孩子,多重要求他,是想要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孩子。这本是对孩子成长的一个美好期待,只不过家长不懂孩子成长的内在需求,过早过多的苛责方式,就成了孩子成长的桎梏。
家长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由于不能信任孩子自己能做好,所以没有原则的替代孩子做出选择、做一些自理性的事务。
这样的替代等于破坏了孩子自我的边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很大的。
与别人家的孩子比对,打击他家长们经常会用“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就考那么高分?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自律?你看看你,整天不思进取……”等等比对性的语言来打击自己孩子,就象朱露莎的妈妈经常做的那样。
这种教育方式的后果就是导致自己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做事的主动性差。
羞辱的方式来指责我家小孩有一天得了奖,于是姥姥就不住口的夸赞他,孩子没说啥。半天过去了,姥姥还在夸,孩子忍不住对我说:“妈妈,我姥姥不高兴的时候,说我干啥不像啥;我姥姥高兴的时候,就说我干啥像啥。”
我忍俊不禁,被他一本正经投诉的小样儿逗笑了。的确,很多家长做着和我们家姥姥一样的事情。当看到孩子有一点点成绩,孩子自己还没有非常开心雀跃,家长就高兴地不知怎么好了,仿佛看到了光明的未来。可是看到孩子有一点点做不好的地方,又无限夸大这恶劣后果,就好象孩子的一生已经悲惨的结束了一样。
殊不知这种模式,带给孩子被“盖棺定论”的无望感,这辈子就被钉在这儿了,没有希望了,没有人会信任和看好自己了
所以朱露莎遇到陈凯文给的一点温暖就感动到以身相许,因为她太需要别人的“看到”和温暖了。
非黑即白的标准这类孩子的家长通常奉行唯一正确答案、唯一正确路线的原则,只要稍有不同就会感觉到大祸临头。慢慢地,他们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也渗透进了孩子心理内在,他们会遇到一点挫折就自认失败者,从此一撅不振;或者无法经受任何的打击与落后、不受重视……
只要能够在某一方面获得一点点的掌控感,他们愿意做更多努力去抓住这点感觉。比如恋人的温暖。
如何避免养成这样让人爱恨交加、又心疼又恨铁不成钢的孩子呢?重在引导,规则适度:自律孩子的养育战国·邹·孟轲作《孟子·离娄上》说:“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意思是:"像从前离娄那样精明的眼睛,公输般那样的巧匠,不凭规和矩,是画不成方圆的"。强调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
然而我们又不是把规则制定的过于严苛,让个体没有转圜的余地,这样就会陷入一种刻板和非黑即白困境。
所以当我们养育孩子,请对照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按孩子的发展状态和需求给予孩子适度的规则教育。
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其规则教育的方法和程度亦不同。气质类型偏于内向的孩子,给略宽松的规则环境,多多包容、支持;气质类型偏于外向的孩子,给正常的规则环境,重在引导、鼓励。
多方帮助,自信自立自强: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形成从个体人生全程来看:孩子的心理健康、幸福感指数高远比高分成绩要更有用,然而父母亲却变形地把眼前的高分数与孩子未来人生的幸福联系起来看。
怎么才能帮助孩子更加自信、自强,能够照顾好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高晓松说:“我主要教育女儿心安理得地混日子。”这份自信孩子总会在社会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的心态,真是值得我们这些高焦虑状态的家长认真学习。
在做孩子的心理发展评估以及亲子关系咨询的时候,我通常会询问家长:“你的孩子离开你可以独自生活几天?”这个问题。
因为一个孩子的自理能力、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社会功能,也就影响他们自信、自强能力的发展。
是否具有适应年龄的自立能力,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发展的衡量标准。
支持孩子的天性成长:适合孩子的心理发展规律孩子的天性成长,并非放手由他一概不管,那些污蔑天性教育就是没有规则的说法,都是不懂得天性为何物的人说的。
孩子的天性成长,有个体自带气质类型的影响,有家长教育的影响,还有环境引领的影响,这三个方面的因素作用大概各占三分之一。
当一个孩子在社会中(包括家庭、幼儿园、学校等场所)慢慢长大,他们的成长走向究竟是什么样的,都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着。
家长的教育既然在其中占有三分之一的比例,那么就说明家长们大有可为,这个“为”就需要贴着孩子成长的需求去做。
打个比方,孩子在1-3岁时需要引导大、小便的解决,那么就要给他们试错的机会,用一段时间来教会他、引导他,在他做的好的时候及时的鼓励他。而不是呵斥他、羞辱他、不由分说地打他。
孩子需要在1岁以后逐渐适应外界环境,需要了解在哪些场合要遵守哪些规则,家长要耐心地教育他,提醒他。而不是当众斥责他、辱骂他。那样做,就又和朱露莎的遭遇了接近了。
自身稳定,看到情绪,正向回应:安全感的支持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家长的情绪状态要稳定,能够托得住孩子的情绪起伏。
同时,当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变化时,要能够及时给以正向的回应。
在这里所讲的正向回应,指的是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能够和孩子讨论情绪的形成原因、对应方法等等。听他倾诉,并有温度的、有支持的倾听他,会给到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我们家长朋友们有时候见不得孩子有情绪,不允许孩子不高兴,那就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并不是被家长全然的接纳的,有一部分(负面情绪的他)是不允许存在的。
这个感觉影响孩子的安全感,使得孩子有些什么想法都不敢跟家长讲。
所以,怎么养育心理健康的孩子,而不是一个“朱露莎”,可能我们家长朋友们有不同的想法,我们今天就聊这么多,期待你们留言与我交流!
"微信公众号:童心之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