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夕妈妈(文章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发小打小就生长在一个氛围特别严肃的家庭环境里,严肃到什么地步呢?她妈妈一天到晚都盯着她的一举一动,稍有差池就能引来妈妈的一顿痛骂。
比如,5岁的时候,发小自己在房间绘本上涂鸦,妈妈隔一会儿进来看一下,隔一会儿进来看一下,只要看到她哪里画得跟绘本不一样,妈妈就会立刻指出:
“你错了,不该这样画!”
“你能不能认真点,别瞎画,真浪费彩笔!”
大到现在,发小交了个男朋友,妈妈就会一天到晚打电话问这问那:
“今天是不是又跟他一起去吃饭了?”
“你有没有做不该做的事?”
“你下班赶紧回来,不许找他去!”
发小感觉,并不是妈妈太爱她,而是妈妈打心底里不相信自己,干什么都必须先经过妈妈这一关,如果自己擅自做主那就是在犯错。以至于发小现在特别怕回家待着,见到妈妈就感觉自己像是个罪犯见到了警察。发小越来越渴望与妈妈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父母扮“警察”,孩子就只能是反面角色说真的,我们还在生活中看到过更多类似发小家这样的情形。如果父母一直扮演着警察的角色,那么,孩子就只能是反面的“犯人”角色。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越来越反感父母,甚至会衍生出两级分化的趋势:孩子越来越胆小懦弱、毫无主见、不敢放手作抉择,或者,孩子在某一天爆发,义无反顾踏上坚决抗争父母、远离父母、维护“自主权”的道路。
家庭就是一个小系统其实,家庭就是一个类似于社会环境的小系统,如果父母们一直在孩子面前充当“警察”的角色,全天24小时地监督孩子的一言一行、眼里容不得孩子的一滴“沙子”、随时逮着机会就抓出孩子的“错误”,那么孩子反而会背道而驰、离你的高期待越来越远。
就像一根弹簧的两端,父母主动,孩子就被动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孩子吃饭的时候,你越是分分秒秒直接干涉他,叫他快点儿吃快点儿吃、别贪玩,叫他别只吃青菜、也要吃肉,叫他不许看电视、吃完饭才能看电视……孩子就越是跟你反着来,吃得慢条斯理、心不在焉的,就像饭是为了父母而吃似的。
相反,
假如你给孩子备好饭菜,给他营造好吃饭的环境,家长专心各吃各的,不干涉孩子,到点了就收碗筷,孩子没吃完那就只能等到下一顿正餐的时候再吃饭。
你如果让孩子自己主动意识到吃饭的规矩,并让他主动遵守规矩、养成按时吃饭、专心吃饭的好习惯,那么,在吃饭这件事情上,孩子反而不会那么被动,并不非得要你时刻盯着、催促着才肯好好吃饭。
家长把主动权还给孩子,孩子也愿意还你一个独立自主的好习惯。
父母严密监督,孩子反而失去主动性、产生依赖性父母想帮助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于是每天晚上都来叮嘱孩子关灯早睡、第二天又早早来房间三番五次地催促孩子起床。
总之,一次都不能落下,孩子要在自己监督下天天都早睡早起。
可是,这样持续了大半年,也没见孩子自己主动早起早睡过一次。
睡前,父母还没来房间催促的话,孩子就不关灯;
早上父母不来房间喊个几次,孩子就不起来。
孩子已经对父母产生了严重的依赖性,他早睡早期的动力不是自己主动意识到早睡早起的好处,而是因为父母天天像警察一样督促自己,好比“罪犯”最听警察的话,孩子也最听父母的话,不过这种“听话”是被动的,一旦离开父母的严密监督,孩子就会“犯懒”、“犯错”,享受不被监督的快感。
这一切都是为了父母而做,并不是孩子发自内心地想怎么做。
父母对所谓错误零容忍,孩子就不敢放手去冒险就比如5岁的孩子自己在一边涂鸦画画这件事。原本,涂鸦、画画是孩子自发去做的一种乐趣,这种天马星空的涂鸦是孩子主动探寻的爱好。这时候,如果家长时刻在旁边盯着,一会儿说这里没画对、一会儿说那边颜色涂得不正确,总之没见诚意的夸奖和鼓励,毛病倒是被家长挑出来一大堆。
在家长眼里,孩子做的全是错的。试试,不出三次,孩子就会觉得烦,失去画画的兴趣和动力,撂下笔就说,“我不画了,我不会画。”
你瞧,严密监督、高标准、零容忍并不能帮助孩子进步,反而会降低孩子对当前事物的积极性,让他们不敢再尝试、变得畏首畏尾。
所以,我们不是要在孩子的世界里充当警察,我们是孩子的父母,我们可以做孩子的好朋友、好老师和亲爱的爸爸妈妈,却唯独不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24小时严密监控“犯人”的警察。
不当“警察”,当父母少命令,多正向合理引导我们成年人都特别不喜欢别人对我们说
“禁止”“不许”“不要”做什么,一听见这样的强制性命令就会打心里反感和不满,更何况是孩子呢?
我们不妨把平时的“禁止”、‘“不许”’、“不要”这些命令式的口头禅改掉,换一种正向的表达方式。你期待孩子去做怎样正确的事,那你就正面提出来,相信孩子能够意会。
孩子捣鼓玩具正起劲,你突然命令他放下玩具去洗澡,他肯定不乐意。你可以试试这说,“宝贝,10分钟后,妈妈去给你放好热水,你的玩具们肯定也希望你把自己洗得干干净净再去陪它们玩。那你希望自己洗澡呢,还是希望妈妈帮你洗?”
少指责,多发现点滴进步妈妈们大概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孩子越长大,我们对孩子的忍耐度就会越低。因为我们心里总是有一个递进的预期:他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能跟小宝宝一样不懂事儿呢?一旦小孩犯了个小错,或者做什么事情没符合我们心底的预期,我们就经常这样吼孩子,
“你都3岁了,怎么还让别人喂饭?”
“你都5岁了,竟然还天天等妈妈提醒你刷牙!”
但假如我们减少对孩子的指责,不把重点放在“孩子多大了还不会……,而是放在孩子今天又进步了多少,效果会不会更好呢?
“宝贝你今天还没等妈妈提醒你,就已经准备要去刷牙了,真让妈妈欣慰!”
“儿子,你今天比平时早起10分钟,有进步,明天只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再早起10分钟,妈妈就不用担心你会赶不上幼儿园的校车啦!”
“孩子,你真的长大了,记得早晚刷牙、保护自己的牙齿了,妈妈很开心。”
相信我,即便孩子原本还没想到下一步该怎么做,那他也会主动按照你所说的去做。
多鼓励,加速孩子朝进步方向发展多鼓励跟我们上边提到的少斥责是相互配合的。
在要对孩子发表负面评价或惩罚之前,我们不妨在心里默数5下,让自己的大脑有时间冷静下来,看到孩子的进步之处,并发自内心真诚地表扬和鼓励孩子。这样,孩子才会按照你所期待的正面方向积极前进。
比如,你在厨房忙活儿时,孩子不声不响地独立如厕、擦屁股和洗手,即便孩子没记得把便便冲干净,那你依然大可以真诚、开心地表扬孩子,“儿子,原来你这么厉害,能自己上厕所呢!以后,咱们记得拉完便便随手按一下这个马桶开关,就能把便便冲干净啦!”
别吝啬对孩子的表扬,父母真诚而具体的表扬和鼓励是孩子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加速剂。
你看,父母们把自己转换一种角色,抛开24小时严密监督孩子的“警察”形象,稍微合理降低对孩孩子的高期待、高标准,成为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父母”,耐心包容他们犯的小错误,多用肯定、表扬和鼓励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反而能在教育上事半功倍,同时也增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与美好。这样,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互动小窗口:家长们会秘密监控孩子的举动吗?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
在孩子的成长中,出现了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解答。希望我的这些建议对你的烦恼和困扰有所帮助。
我是南夕妈妈,有一双可爱的儿女,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我们一起交流育儿经验;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