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有忧有虑
看《圆桌派》,蒋方舟的一段话让我对她好感大增。
她讲小时候当大队长,在校门口检查红领巾,没戴红领巾的就扣两分,于是永远有小孩儿为此哭天抢地,如丧考妣。
在大人看来这多大点儿事儿啊,可对小孩儿来说,却是天大的事儿。
因为扣这两分,他可能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集体的排斥,这会引发小孩儿巨大的羞耻感、恐惧感,如同经历灭顶之灾。
要知道,大人世界的比例,跟小孩儿世界的比例,是不一样的。
窦文涛做了一个类比,你不能说孩子娇气或者经不起打击,小孩儿被扣掉两分的痛苦感受,可能跟大人欠了高利贷还不上要跳楼的痛苦程度差不多。
童年是无忧无虑的?这是一句天大的谎言。
小孩儿的世界,每分每秒都有可能天塌地陷;只是长成大人以后,我们好了伤疤忘了疼。
小孩儿也要面子
最近追了腾讯自制的儿童成长观察节目《我们长大了》,代入孩子的世界,重新体验了一把当小孩儿时经历的各种心酸。
这是节目中的一对小兄妹——7岁的哥哥新博和5岁的妹妹佳昕。
俩人一起上街买东西,走时妈妈交代好了,坐213路公交车回家。结果眼看213路从面前开过了一趟又一趟,新博都坚持不上,因为他以为213是车牌号,他在认真地看每部车的车牌尾号!
妹妹佳昕渐渐意识到了问题,提醒哥哥,但小哥哥坚持己见,还训了妹妹。
硬刚了好长一段时间,实在拗不过事实,小哥哥才服了软。
作为看官,节目播到这段时忍不住生气,心想小哥哥怎么那么拧啊,明明自己错了还倒打一耙,对妹妹发脾气。
可站在他的角度上体会体会,本想做妹妹的领导者,体现当大哥的明智、优越、能干,却受生活经验限制出了糗,自尊心一下子受不了也是人之常情吧?固执倔强是这个小小男子汉为保全面子所做的最后挣扎。
自省一下,我们大人还不是也经常为了面子,给自己各种找辙、死不低头?接受挫败,认错,是多不容易的事。
6岁的中法混血小美女佐伊,特别喜欢运动类游戏,3岁的弟弟浚文是姐姐的崇拜者和跟屁虫。
妈妈带弟弟来看佐伊骑平衡车。车车接力赛中,小姐姐怀着稳赢的心态帅气登场,一路领先。可是帅不过三秒,因为中途跑错了赛道,耽误了时间,佐伊和冠军失之交臂。
意料之外的失误打碎了佐伊的冠军梦想,心情就像从天堂跌入地狱。小姐姐嚎啕大哭。
我明明可以,却没有得到——这就是佛教八苦之一的“求不得苦”吧!
大人认为不起眼的一次小小失败,孩子却从中体验到了这样的人生至苦,你还会觉得她哇哇大哭是小题大做吗?
想来成年人辛辛苦苦提交的呈案一次次被上司毙掉,或者创业失败,也就是这样的心情吧?
小孩儿也会孤独
3岁半的双胞胎姐妹大毛二毛(晰淇姐妹),同时降临地球,个性却不相同。大毛很爱放飞自我,二毛则像小唐僧爱念道理经。
进入集体生活,乖巧懂事的二毛很快赢得了很好的人缘儿;任性的大毛则遭到了小伙伴的嫌弃,连妹妹都和别人打成一片而“抛弃”了她。
孤独的大毛女士一个人跑去荡秋千,虽然拼了命地自我安慰,努力保持着灿烂笑容,但内心早已落叶飘零,萧瑟如秋。
体会一下,当你看着别人过得甜甜蜜蜜、热热闹闹,却发现自己孑然一身,没有朋友,无人理解、无处诉说,是什么样的悲凉?
你不知道是自己哪里出了错还是世界哪里出了错,那一刻就是冰冰凉、透心凉,从里到外地丧啊!
你以为孤独颓丧是中年人才配拥有的高端情绪?错。3岁甚至更小的小孩儿就经历和体验着了。
如果你人到中年尚不知道怎么从这种孤独颓丧的淹没当中游出来,又如何忍心在一个孩子落寞难过的时候斥责他是活该、软弱?
小孩儿有很多恐惧
3岁的暖宝(刘芊伊)有个超级疼爱她的哥哥,几乎事事都有哥哥替她受累、替她承担。可有些事,也终需要她自己面对。
比如眼前这座吊桥,每个巨大缝隙都像能吞噬她的生命。为了找到桥对面的哥哥,暖宝一边害怕得大哭一边迈出了第一步,和后面的一步又一步。
而她7岁的哥哥嗒嗒,也有害怕的事,比如,害怕自己不能满足家人的期待,不能做一个足够好的哥哥。
别的小朋友在户外开心玩耍,嗒嗒透过窗户看得心驰神往。此时妹妹却不停地拉他躺下,要他陪她睡午觉。
嗒嗒一次又一次战胜自己想玩儿的心,说服自己以妹妹的需要为第一。几个回合下来,终于忍不住大哭着说“我想出去玩”。
这样的内心冲突和崩溃对嗒嗒来说不是第一次。
在只能换一个大个儿玩具的时候,他也选择放弃了自己最想要的飞机,满足了妹妹,然后偷偷失落,偷偷伤心。
每个人都有自己害怕的东西,有人怕高,有人怕水,有人怕蛇,各不相同;而相同的是,所有的人都怕不被爱,都怕失去自己所爱。
在爱和失去面前,谁不是“胆小鬼”?你又怎么忍心在孩子表现出害怕的时候斥责他的哭闹、表现出压抑的时候忽视他的需求呢?
孩子不需要人为的挫折了
总有一种声音提倡“苦难教育”“挫折教育”。一些成年人好像老是担心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天然挫折、天然挑战太少,所以需要人为再加些进去。
其实少吗?
小孩子每天光走路可能就要摔很多跤,不是磕破了膝盖就是撞破了头。感冒发烧、生病打针也是常有。
除开身体上的,心理上的挫折更是不计其数。
学说话时怎么都发不出准确的语音,走不稳时迈一个小坎儿就像爬一座大山,屎尿屁总是憋不住拉自己一身……
那份懊恼、那份着急、那份羞惭……
上了学就有课业,就有考试,就有竞赛,就有来自老师、家长、学校不计其数的要求和期待……
那份紧张、那份压力、那份焦虑……
再到如何与人交往、与人合作,如何面对攻击、面对冷落,如何消化孤独、消化难过,如何在本能愿望和社会角色之间寻求平衡、找到出路……
成年人面对的人生难题,在小孩子身上不仅不少,还难度系数和挫折感几何级数增加了呢。人为再施加“苦难”和“挫折”,性质岂不相当于“虐童”?
和“苦难教育”“挫折教育”形成套餐的是“严厉教育”,孩子一犯错就训斥责罚,甚至用冷热暴力大肆羞辱。
前些天有个热门新闻,一个小女孩在超市里撞了人没道歉,她爸爸冷暴力惩罚她,让她站在那里大哭了10分钟都不管,说就是要她“反省”。
孩子犯了错就羞辱孩子,却没想过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家长眼中只有对错(家长以为的对或错),从不体恤和理解孩子的感受;孩子有样学样,又怎么懂得去关心别人的感受呢?
孩子有礼貌的前提,是有充足的安全感和一颗温暖体恤的心;而孩子具备充足安全感和体恤关心他人能力的前提是,他被养育者充分地理解、包容、关爱过。
只会高高在上做道德审判官的家长,给孩子的感受是冷漠无情的;种了冷漠无情的因,又怎么能奢望得到有情有爱的果呢?
做好父母,需要回到童年
尹建莉老师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写道:
经常被苛责的孩子,学会了苛责;经常被打骂的孩子,学会了仇恨;经常被批评的孩子,很容易变得自卑;经常被限制的孩子,会越来越刻板固执……
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
教育中,有太多这样的蝴蝶效应,本来小事一桩,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
比如暖宝,大哭着走过一次吊桥,下次就敢迈更高的台阶,走更难的路。她不会一直胆怯下去,而会愈加相信自己的力量。这中间不需要大人的干涉或催促。
比如大毛,她想独占玩具,遭到了朋友们的排斥;体会过尴尬和孤独,很快,她就懂得了跟小伙伴分享玩具和快乐。这中间也不需要大人的批评和责骂。
经过抚慰,佐伊和新博会知道,人可以失败、可以犯错,这不代表着你不好,更不代表着未来没有希望。
嗒嗒也会在委屈压抑中思考,如何解放自己,而不仅活在别人的期待和评价里。
妈妈问佐伊:你觉得你什么时候长大了?
佐伊说:妈妈爱我的时候我长大了。
妈妈说:我一直都爱你,所以你一直在长大呀!
小孩子是需要饱啜父母的爱才能长大的,这份爱不是苛责和惩罚,而是理解和懂得。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每一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孩子,只是他们忘记了。”
尹建莉老师作为《小王子》的中文版翻译者,在译者序中写道:
“从一个孩子变为一个成年人是件极其简单的事,只需要时间就可以;从一个成年人回归为一个孩子则极为困难,需要智慧和勇气——回归不是倒退,而是攀向人生极致——生活的烦忧在消失,生命的喜乐在呈现。”
长大后,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做孩子时的心情呢?如果忘记了,要努力地回溯和体味啊!那些心情和感受,就是亲子关系的桥梁。
父母对孩子,理解万岁。
欢迎留言,聊聊你做孩子时的心情,或一件小事中你所体味到的孩子的感受。
作者介绍
小猪猪,倾听者,感受者,记录者,尹建莉父母学堂原创内容编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