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爷爷奶奶带3岁的孙子出去玩,孩子站在地铁座位上,动手打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丝毫没有回应,也没有任何制止的行为。
很多网友提出: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缺乏感恩心,过分的溺爱、无限制的满足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叛逆。
《世界各国溺爱孩子排行榜》中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位居第一:421模式下的中国孩子,绝对是被宠溺成“王”的金疙瘩。孩子就是上帝,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很多家长因为长期不能陪伴在身边会对孩子产生愧疚感、421模式下,一个家庭四位老人一个孩子,所有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疼爱有加、亦或是家长成长环境与现有孩子对比,总想给他更好的,过分的爱变成了溺爱。
很多家长将孩子视为掌上明珠,生怕受到一点点伤害,舍不得孩子做任何事情,一味的包容、娇惯,从未建立规则感,孩子渐渐懂得,自己的期望总会得到满足。
要求越多、要求也高,随之而来的是欲望、是贪婪,更是不懂得感恩,一切于他们而言来的太容易、来的太理所当然。
1小时候的溺爱只会造成孩子长大后无法无天的行为,关于此,类似的新闻层出不穷。
内蒙古一老妇育有懂事孝顺的女儿,但总觉得自己身边没有儿子,于是领养了朱某,从不舍得让朱某吃苦、受累,无条件的满足养子的各种要求,甚至帮他做作业,后来外出打工的朱某,花光钱,回到老家,养母见到他很开心,却又无奈,开始对朱某唠叨,不知道哪句话刺激到了朱某,他拿着刀,捅了自己的养母。
教育专家马卡连柯说:“一切都给孩子,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是父母给孩子的最可怕的礼物”。
以前村里有个学霸被称为“神童”,学什么会什么,家人很爱他,父母努力赚钱,为他的未来铺垫好一切,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高三那年开始无休止的玩游戏,家长陪读、教育无济于事,辍学后,家里出钱他创业,总是失败,如今在家人的安排下,结婚生子,每天游手好闲。
我们总觉得孩子小,总希望给孩子最好的生活,总舍不得让他受一点点委屈,我们以为的好、以为的爱,只会让孩子离正确的成长之路越来越远。
2孩童时期过分的溺爱,只会剥夺他成长后的独立与感恩。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表现在以下几点:
01 搞特殊,无条件满足
同学结婚两年,孩子小宝一岁时妻子与他离婚,小宝今年两岁跟着爸爸、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宝的爸爸基本上不着家)。
小宝的爷爷奶奶也是有事没事通过手机看电视、刷视频,在小宝面前丝毫不控制,孩子的模仿能力、学习能力总是很强的,后来小宝看到手机总会抢,为了不让孩子闹腾小宝的爸爸买了专用手机给孩子,现在每次见小宝时,他总会拿着手机玩游戏,小宝提出的要求爸爸也会尽可能满足。
孩子的要求总是变化多端的,如果一味的无条件满足,只会助长孩子索要的习气,丝毫不懂得感恩。
如若有一天我们不能满足,又该如何去处理孩子的要求?
02 哭是法宝,哄骗迁就
表姐家大儿子今年十岁,性格木讷,家里人不喜欢,前几年表姐一直想要女孩,经过两年的努力终于如愿以偿,小女儿葡萄性格外向,深得家人的喜欢,一家人对她宠爱有加,这两个月葡萄每次和表姐去他们开的门店时,回来都会生病。
我问表姐原因,表姐说,“每次来店里,都要买各种零食吃,尤其是冰激凌,如果我不买,葡萄就会一直哭,店里来来回回有顾客,我们总觉得面子挂不住,有的时候哭着睡着了,醒来继续哭,冷热交替,吃饭不规律,生病在所难免”。
日常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家长如若未及时满足孩子的要求,小孩会选择躺在地上撒泼打滚,面对这样的场景部分家长束手无策,于是哄骗迁就,时间久了,哭闹的行为便成了有效的“杀手锏”。
03 过于小心翼翼
孩童成长难免磕磕碰碰,很多家长一旦看到类似行为,总会大惊小怪,恨不得时刻守在孩子身边,有的家长甚至在外出时不让孩子接近自然,认为会弄脏手、弄脏衣服。
过分小心呵护,不仅不能减少外界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增加孩子对外的距离感,与此同时只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胆小。
04 遇事推卸责任,一味袒护
很多家长习惯以“他还是个孩子”为口头禅,为孩子推卸责任,孩童时期教育如若不树立规则,一味的袒护,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大胆”,做一些规则之外的事情,直到触犯法律。
2018年8月20日,四川德阳儿科安医生与丈夫去游泳,泳池里,两个13岁男生冒犯了安医生,男生朝其吐口水,做鬼脸,还有一系列侮辱性动作,之后,男生的妈妈带着家属和朋友在游泳馆浴室里打了安医生且闹到了安医生的单位,要求领导将她开除,8月25日,安医生自杀身亡。
孩子犯错,家长不仅仅不让孩子道歉,反过来还要给当事人“一巴掌”,不分青红皂白一味为孩子推脱责任,只会“助纣为虐”,这种环境成长下的孩子又怎有规矩可言,未来只会无法无天。
3
研究表明,0~6岁是最佳期和延伸到12岁是次佳期的教育,最佳期教育事半功百倍;而错过最佳期的教育则事倍功减半,许多方面甚至徒劳无功。
那么,作为家长的我们,如何在孩童成长时期正确把握尺度,减少溺爱行为的出现呢?
01 接纳情绪,立规矩
孩子在哭闹时,或情绪不好时,家长一定要理解,这种理解不是盲目的满足,而是要学会接纳,因为孩子在自己的需求未得到满足时,会沮丧以各种行为进行发泄,家长可以就地安抚等孩子心情平复之后,再与孩子进行沟通,分析他们的行为与家长的选择。
云南财经大学教授王玲玲提出:孩子在2.5-3岁时是立规矩的年龄,让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规则的建立必须是可以替代性的,不是剥夺。
孩童时期,家长需要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做完功课,才可以看10分钟的电视等等。
规则的建立是为了帮助日后行为的规范,长此以往,孩子极端的发泄行为、盲目的要求也会逐渐减少。
02 有技巧的赞美
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说: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也往往来源于成人的评价。
很多家长要么赋予孩子高期望附加值,要么事事夸孩子,这两种行为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孩童的夸奖也需要掌握技巧。用具体原因替代“你真棒”“你真不错”这种缺乏具体原因的句子,可以增加孩子正确的认知。
如孩子结束玩耍时,自己主动将玩具进行整理,家长可以说:“你今天能主动收拾自己东西的表现真的很值得夸奖。”父母具体式的夸奖于孩童而言传递到的信息是:我主动收拾自己玩具的行为是对的,而如果家长直接说,你很棒,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哪里值得夸张。
03 因材施教
郑渊洁说:一个好的教育者应该用50种教育方式去教育一个孩子,而不是用一种教育方式去教育50个孩子。
家长一定要了解自己的孩子的个性,因材施教,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中,英子的母亲总是给予英子高期望值、给她制定各种学习计划,希望她考北京名校,却从不懂得英子的真心想法,英子有心里话想要分享也会找刘静(季杨杨的母亲)诉说,直到英子想要跳海自杀,她改变了教育方法,英子才逐渐摆脱抑郁症。
孩童也是如此,每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气质类型,有的孩子计划性强,能独立完成自己的事情,此时家长只需要给予孩子信任与支持,而不是喋喋不休的叮嘱与干扰。
因材施教、因人制宜才是对孩子成长最大的保护,也更容易让孩子的潜力发挥极致。
04 不袒护,家人齐心协力
著名主持人马丁曾经在一档节目中讲过,在他们的女儿马琪朵出生后,马丁组织家人召开家庭会议,告诉他们:孩子的教育由妈妈也就是妻子陈熠负责,家人不要插手。
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是:父母教育孩子,长辈一旁护短、袒护,反复几次,孩子就会在父母教育时寻求保护,如此行为是不利于孩子教育的。
孩子教育问题上,家人齐心协力、口径一致、定规矩,孩子犯错时坚决不袒护,如此,方能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溺爱不是爱,而是伤害,让我们学会放手,引导孩子创造美好未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