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照顾和精神上的抚慰,用爱的承诺保证孩子内心的安定,双管齐下,孩子才会成长的更好,爱孩子的爸爸妈妈们,请不要在孩子面前哭穷了,不要让孩子们为钱操心,开心成长。
01
最近陪欣欣在看绘本《钱》,绘本中讲到钱的起源和一些较为复杂的商业行为,如存款、贷款、还贷、按揭、消费等,看完后,欣欣问到:“妈妈,我家有钱吗?”
我告诉她家里的钱可以供我们正常生活,她喜欢什么可以跟爸爸妈妈说,如果要求合理,我们都会答应。从小到大,我都没有跟欣欣哭过穷,也不会拿家里经济情况说事要求孩子要懂事,因为懂事的孩子,其实很可怜。
因为觉得家里穷而懂事的孩子,很多时候不是不想要,而是不敢要,开不了口,怕为难了父母,这种被贫穷包裹的感觉几乎是绝望的,我幼年时就曾感受过。
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家里条件又一般,物质条件匮乏。每次放学,看着小伙伴用零花钱在商店里买各种零食,而我只能眼巴巴望着,那种失落感无法言喻。
父母总是跟我们说家里穷,没钱买零食,总是要我们懂事些,我交学费都觉得是在给家里增加负担,学校每次要求交学费,我也是挨到最后一天才跟父母说。
因为儿时的贫穷,父母不断给我灌输物质匮乏和赚钱的沉重,我无时不刻不活在愧疚和自卑之中,我不想我的孩子再经历一次。
02
有人说:养娃是个巨坑,样样都靠钱填,于是,有些家长习惯性跟孩子哭穷,常常在孩子面前说“家里没钱,你要好好努力,以后赚大钱”“这个太贵了,我们买不起”,或者“爸爸妈妈赚钱很辛苦的,我们没那么多钱……”。
还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为了金钱而发生争执,将错误的金钱观跟价值观就那么肆无忌惮的灌输给孩子,好像钱才是人生的终极追求,是家里唯一的话题。
其实我们这些有意无意的行为,都在给孩子灌输金钱匮乏的观念,或许有的家长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学会节俭、奋发努力。
从短期看来,这种“哭穷”教育好像可以让孩子变得很听话,不再乱花钱,但是,这种话说多了,对孩子的心理伤害很大,会影响孩子的眼界跟格局。
如果总是提醒孩子“我们家很穷”,很容易让孩子有了“穷人思维”。
孩子会产生匮乏感,没有安全感。心理学家Joseph Cilona曾说过,我们谈论钱的方式,会对孩子产生长久的影响,例如跟孩子解释“买不起”某种东西时,“买不起”这句话意味着缺乏力量或者控制能力,简单来说,就是“无能为力”。这会让孩子觉得,是不是爸爸妈妈养不起自己了,长此以往,孩子会很没安全感,总是焦虑于自己的生活没有保障。
孩子会自卑,内心愧疚。如果我们总是跟孩子哭穷,孩子就会觉得家里没钱,不如别的孩子家,在他人面前容易自卑。孩子那么小,有时候没那么懂事。我们可以不给孩子买贵的玩具、衣服,但是也不要总是说家里穷,买不起,这样贫穷就会像个枷锁桎梏着他。
在孩子没有能力改变家庭环境时,我们家长对贫穷的过度抱怨,会让孩子感到不安和无助,每花一分钱都带着愧疚感。
03
面对贫穷,有人可以做到“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但也有人会因此而堕落,越是得不到越是想要拥有,拜金虚荣,成为金钱的奴隶。这都取决于父母在早期给孩子喂养的精神养料及其种种影响。
莫言曾在回忆自己的母亲一文里提到:“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地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当时,在我们这个人口众多的大家庭中,劳作最辛苦的是母亲,饥饿最严重的也是母亲。她一边捶打野菜一边哭泣才符合常理,但她不是哭泣而是歌唱。我的母亲教育我,人要忍受苦难,不屈不挠地活下去。”
莫言的母亲真是了不起,不将贫穷的压力转移给孩子,不让孩子因穷而心灵蒙尘,始终想要守护孩子的世界,让他们的天空,明亮晴朗。
在孩子面前,穷是敏感字眼,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提及,要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在带孩子购物时,遇到“不该买”的情况时,要跟孩子解释清楚为何不该买,最好在购物之前,和孩子一起清点要买的物品清单,要买多少样东西,大概需要花多少钱。
遇到“买不起”的情况,我们也要坦然告诉孩子:“这东西的价格超出了我们的预算,爸爸妈妈觉得,就这样花掉太可惜了。”让孩子思考,有没有其他更重要的地方需要花钱,或者告诉他“为什么你不能买这个玩具/衣服呢?因为你已经把钱花在其他地方了。”
给孩子适当的零花钱,让孩子来管理钱,自己决定要不要买。孩子虽小,但悟性好,给孩子零花钱,可以让孩子大概了解自己家的经济状况、消费能力大概在什么水平,懂得赚钱的不容易,但也不会陷入对贫穷的恐惧当中。
在跟孩子讨论金钱时,我们要传达出这样的信息:不管世事如何变化,我们都会保护好孩子,让孩子可以上学,可以好好生活,让孩子不要担心钱的事,爸爸妈妈有能力守护他,孩子长大后也可以自己去赚钱,只要努力向上,就一定不会过得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