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带孩子在广场玩的时候,女儿新结识了几个年龄相仿的小朋友。
这几个孩子都面临今年九月份上幼儿园,所以我们这些家长就如何选择幼儿园闲聊起来。
其中一位颇有“经验”的妈妈说,三年前大女儿所在的幼儿园,一个月学费要3500块,但是老师却一点知识都不教,天天带着孩子玩游戏、做手工;而老家的孩子,一学期都用不了1000块,都可以做50以内的加减法了,她急坏了。所以,今年小儿子入园,她果断选择换园。
现实生活中,就像那位妈妈一样,为了给孩子选一所中意的幼儿园,家长们可是煞费苦心呢,既希望老师能教会孩子各种知识技能,好不至于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又得考虑家庭在教育方面的支出,毕竟现如今在帝都养个孩子的成本是极其高的。所以这个矛盾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这位妈妈犯了一个常人经常会犯的认知错误,那就是,我花了钱让孩子来上学,学校和老师有责任和义务教给孩子相应的学科启蒙知识,而不是总被带着玩游戏,不然的话,我上幼儿园有何用?这不是误人子弟吗?
这种认知显然是误解了游戏本身。从科学的角度看,研究者对游戏做出了这样的定义:
1、游戏是有趣的,令人开心的;
2、游戏没有外在目标;
3、游戏是自发自愿的;
4、游戏有规则;
5、游戏可以影响孩子和现实世界的模式。
正是因为这些特点,游戏才成了孩子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著名的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游戏三段论”:第一阶段:0~2岁,练习性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会不停重复已经学到的动作,比如不停的扔东西,让我们捡。
第二阶段:2~7岁,象征性游戏。以表象和符号为主,比如孩子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不知道什么是规矩,什么事能做,什么不能做,这时,我们就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方式来告诉他们,帮助他们理解。
第三阶段:7~12岁,规则性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认知有了明显的发展,做的游戏更能顺应社会规律,贴近生活。
所以,孩子从婴儿时候开始,就已经在接触游戏了。这时候,最亲近的爸爸妈妈自然就成了最好的玩伴。比如说,三个月大的婴儿,我们和他说话,他会认真专注地听着,甚至哼哼呀呀地,似乎是在和我们进行对话;我们逗他笑,他也会反过来,咯咯地笑个不停;我们摸他小手,即使小手没多大力气,他也会轻轻抓住你的手指,和你进行互动。——这就是最初级的亲子游戏。在这类游戏的过程中,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并从中获得安全感。
此后,随着孩子在动作、智力、情绪、空间、逻辑等方面的逐步发展,他们会自觉地参与到更加高级的游戏当中去。比如,搭积木塔,让孩子的眼、手部运动在大脑的支配下得到协调,增强他们对空间的认知;医生游戏,孩子按照从绘本或者电视上了解到的情节,对拟造的事故现场指挥处理,再扮演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来给”患者“进行救治,提高情绪管理能力;警察抓小偷游戏,孩子扮演的警察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根据小偷留下的作案痕迹推理判断,逻辑能力就得到了提升。
由此不难看出,不管是哪个阶段的游戏,在孩子对应的发展阶段,本质上都是孩子发自内心想要去接触的,具有足够的趣味性,是在没有任何外在的目标压力的情境下进行的,这使得游戏与我们工作中追求KPI或者OKR的目的性形成明显不同;而不管是自娱自乐式还是相互合作型,游戏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基本的约束后,孩子还能更好地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认知反映在玩游戏的细节上,并形成新的认知,从而建立起自身与外部世界的有效链接。
不得不说,游戏对孩子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1、游戏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开端。
人是社会的人。前面我们已经讲到,初生婴儿用自己的眼、耳、手等感觉器官来和爸爸妈妈产生基础互动,并在爸爸妈妈的爱和呵护下,通过游戏的方式来与外部世界建立联系,去认识外部世界,对将来自己要融进的社会展开积极探索。
2、游戏是促进亲子和谐的粘合剂。
在初级阶段,孩子往往是和父母一起开展游戏。这个过程中,父母耐心陪伴,即时互动,适时引导,孩子获得了对父母的依赖性和安全感,更有动力去探索游戏世界的无穷乐趣;而父母也能通过观察和分析,认识到孩子在游戏中的感情和精神寄托,从而真正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让亲子关系更加和谐。
3、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掌控感,增强自信。
掌控感即控制的欲望。孩子的掌控力是与生俱来的,就像小时候,大人给孩子喂饭,他会夺过勺子自己来吃;给他剪指甲,他往往毫不配合,反过来拿起剪刀自己来剪,即便可能会误伤到自己。游戏正是如此,孩子享受着在整个过程中的绝对主导地位,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被更大程度地激发出来,从而树立起更大的自信。
4、游戏是锻炼孩子行动力的重要途径。
不同于纯理论层面的知识接受,孩子想要验证或获取某方面的信息和知识,就必然会付出实际行动去进行游戏探索。长此以往,当他们越来越勤于实践,自然可以练就出很好的行动力。
5、游戏可以增强孩子的规则意识,形成自我约束。
尤其是在协作型游戏项目中,孩子们需要遵守特定的游戏规则来保证游戏有条不紊地进行。这里所指的规则,有很大一部分是游戏本身具备的、被大家认可的,还有一部分是游戏参与者们互相约定的。总之,大家认定过的规则便形成了一道道行为约束,制约着游戏参加者自觉遵守。
6、游戏还可以帮孩子练就充分的社交能力。
你会发现,那种属于自嗨型的游戏,孩子投入其中时经常会对着玩具喃喃自语;如果是老鹰抓小鸡的游戏,“老鹰”声东击西抓小鸡,靠的是调动别人注意力的本事,“母鸡”要想保护好“小鸡”,也需要随时发挥领导和沟通才能。不管哪种形式,孩子们相互交换思想,互通有无,互相学习,于无形之中把社交能力被串联起来,并继续提升。
莎士比亚所说,游戏是小孩子的“工作”。孩子终其一生要受到来自家庭、社会方面的影响。入园之前我们尽可能多地给孩子来自家庭的快乐,入园之后便期望孩子能够受到社会的熏陶,获得更好的发展。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小的社群,当孩子踏进它的大门,就打开了一扇接触和了解外界的窗。孩子爱玩的天性加之社群的作用,使得他们在幼儿园的游戏中有胜于家庭游戏的收获。
所以,那位妈妈的担心是多余的。如果一味地认为在幼儿园里不学基础知识就是玩物丧志,反而会给孩子的成长增加一道阻碍。等到别人家的孩子悄悄超越你的孩子,你是否会懊悔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