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沛泽爸
名是什么,是名声,也可以说是功名、地位等。在心理学上,“名”就是“获得他人尊重,用来满足自身内心被尊重的需求”。“利”可以是金钱,也可以是其他的物质财富。“名”与“利”是一对孪生兄弟,两者在一起正好共同组成了人们追求的两大目标——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追名逐利”是现实中每个人的普遍追求或生存意义,成人如此,孩子亦如此。
以当班干部为例,父母普遍认为,当班干部能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锻炼孩子的领导能力和社交能力,他们会因为孩子没有当上班干部而不悦,甚至找老师沟通,能否给孩子一个锻炼的机会,导致学校的一些班级“机构臃肿”,一些班中多数孩子都有大大小小的“官衔”,什么语文课代表、小组组长、学习大队长、纪律标兵……
尽管学校的初衷是让每位孩子都有锻炼的机会,但忽视了对孩子当班干部的心理进行引导,“官本位”思想开始在孩子中滋生、蔓延。“当官就有了权,就可以管其他人,这有多威风”成了孩子当班干部乐此不疲的原因。
孩子的官本位思想其实是家长追求名利的一个写照,早些年,零点公司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沈阳7个城市的2252名14岁~60岁的当地居民进行了入户访问。调查者根据年龄讲受访者分成3个群体进行研究,年龄为56岁至60岁的为老年群体,年龄为36岁至55岁的为中年群体,年龄在14岁至35岁之间的为青年群体。
调查发现,年轻父母最为看重的是子女拥有权势和名利,青年人中分别有39.3%和14.5%的人选择了这两项,而中年群体这两项的选择率分别为31.2%和11.2%,老年群体对这两项的选择率则只有27.6%和5.9%。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还没有孩子的居民比已有孩子的居民更看重孩子在未来“有权势和名利”,他们对此项的选择率高达40.2%。
父母过分追求名利,会让孩子的聪慧“夭折”随着“赢在起跑线”观念深入民心,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点表现出与众不同,早点崭露头角,殊不知,即便孩子真的天资聪颖,如果父母过分追求名利,也很有可能让孩子的聪慧夭折。
老生常谈的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方家世代以种田为业,方仲永5岁时,不曾见过纸张笔墨。一天,他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便从邻近人家借来纸笔,他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明道年间,方仲永十二三岁了,叫他写诗,已经不能与从前听说的相称了。再过了七年,他才能完全消失,和普通人没有什么两样了。
方仲永一个聪明、才能早现的才子最终被名利所害,过早的“夭折”了。他从小就被赞美、称赞包围,让他停止了学习的脚步,被名利冲昏了头脑。声誉鹊起的神童,一般很难有一个清净、明达的人生。所以,父母不要过早地逼着孩子向名利场进军。
如今,许多选秀活动一浪高过一浪,人们关注的目光也越聚越多。这在某种意义上说,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为名声,孩子的世界会被虚幻、放大、呈现一种不真实的繁荣假象;因为名声,他们作为孩童的天真,会被过早地敛藏,呈现出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成熟。一朵花的美丽在于自然绽放,人生的美丽在于适时适地体味生活的真谛。人为地改变花的生长规律,尽管可以愉悦人类,但对于花本身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综观至今许多的各路神童,我们对他们除了敬佩之外,还有一种说不出的陌生。因为他们没有平凡孩子的天真烂漫,不会象平凡孩子那样率性地奔跑跳跃,挥洒作为孩子的天性。神童们拥有的只是厚厚镜片背后的一种让人捉摸不透的眼神,呈现给人们的总是默默思考的样子。这些被过早催熟的孩子,怎么可能走得远,拥有广阔的天地呢?
请尊重孩子的成长周期,让孩子慢慢长大不少父母喜欢攀比,孩子考得好,学的好,也代表着父母的颜面。有些父母为了使孩子比别人强,利用假期,拼命的给孩子“加餐”,灌输知识。这不仅违背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无形之中也给孩子上了枷锁。成功的教育首先要从尊重孩子的成长周期开始。
2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的“神童”魏永康终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而被迫退学。
昔日神童,何以至此?中国传统家教观念的核心是“学而优则仕”。时至今日,这种家教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父母。在现代人的攀比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孩子的较量。谁都想让孩子出人头地,于是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的动员下,父母们纷纷解囊、各显奇能,倾其所能地打造理想中的孩子。
然而,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是有一定的顺序、规律和特殊性的。过早的智力开发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过度的教育只会阻碍孩子应有的发育规律,甚至影响身心发展。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学习固然很重要,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一味按照成人的模式去灌输知识,让他们去做那些要靠顽强的毅力才能坚持每天做的事情,不仅违背了孩子的天性,更违背了孩子成长的规律。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得好:“每个人的成长都有一个程序,他在某个年龄特征段该领悟什么样的问题,其实是固定的,你没办法强求,过分人为地加以干涉只会毁了他。”孩子的成长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生命,就是成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成长过程中,孩子有自己的身心发展规律。像动植物一样,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点。
就拿思维来说,0—3岁是靠直观的动作思维来引导自己的活动,4岁则从动作思维向形象思维过渡,5—6岁开始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如果孩子上小学较早,他的抽象思维还非常弱,那么学起数学来就非常费劲。如果父母不了解这一点,认为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不认真,岂不冤枉了孩子?
还有,刚上一年级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原因是因为一年级的孩子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随着孩子的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保持时间会有所延长。这时有的父母总以为孩子对学习没兴趣,甚至当成了是多动症。听到很多的父母说孩子考试太粗心,不该错的会出错。其实有时并不是孩子有意在犯错,而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大脑和神经系统还没有发展成熟,注意的短暂性,记忆的瞬间性,思考的不周密等因素都会造成粗心。这些在成人看来低级而简单的错误,会随着大脑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成熟和完善而自动消除。
孩子的成长有其自然发展的规律,做父母的要顺着它的“长势”让孩子自由地发展。象农作物必然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能成熟一样,它不能超越,只能等待,用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拔苗助长只能适得其反。
找对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孩子更容易成功童话大王郑渊洁小时候是个“差生”,因为他总是调皮捣蛋,他的老师训斥他:“咱这个班里,最没出息的就是你!”郑渊洁不服气:我作文好,我有想象力,咋就没出息?果然从未上过大学的他成了当代颇有影响力的童话作家。当有人采访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时,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我找到了最佳才能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最佳才能区,这是上帝赋予每个人的特殊能力,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
从这个成功的例子中,父母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点,个体的差异,先天禀赋,后天的教育等等都造成孩子之间的千差万别。就像人的手指头有长短,孩子也是各有千秋的。但应该坚信一点,每个孩子都有他自己的优势。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独一无二的,都是优秀的。父母们不要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期望值不能太高,希望孩子样样出色,当全能手是不现实也不可能的。过早地给孩子盖棺定论,容易失去客观的判断标准,容易偏离正常的的教育轨道。
父母要做的是去发现孩子的长处,要多仔细观察孩子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寻找孩子身上的闪光点,找到孩子的最佳才能区,再提供适当的条件去培养它,发展它,做到扬长避短。如果不顾孩子的特点,不是孩子所愿学而是父母所逼的,或者说,要孩子学的正是孩子之短,那么只能费力不讨好,给孩子增加心理负担。因为,没有人愿意忍受一次次的失败,受挫,孩子并没有父母想像地那么有意志力,很多时候是凭着热情和兴趣学的。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其实是父母内心焦虑的表现。在孩子成长问题上,最要摆平心态的是父母自己,孩子的智力可以不超常,将来也可以不出人头地或成龙成凤,但孩子必须身心健康,因为积极的人格因素和良好的品质是孩子从容应对成长过程中风风雨雨的保证。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