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能促进孩子各方面发育,提高孩子抵抗力,增强体质。有数据显示,爱运动的孩子,在课堂集中注意力、思维敏捷程度、手脑协调等方面均优于不爱运动的孩子。但让很多家长头疼的是,自己的孩子对运动有抵触情绪。对许多孩子来说,锻炼是一件很“辛苦”的事,被家长逼着运动,一是会造成孩子情绪上的抵触,二是容易让孩子体育锻炼当成一种敷衍,达不到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想帮助孩子克服抵触情绪,可以从心理上疏导,从方法上引导,让孩子真正热爱上运动。
1、引导孩子认同运动的好处。孩子不喜欢运动,一般而言,是在心理上产生了畏难情绪。家长要适时引导,告诉孩子运动的好处,比如,坚持运动能培养一个人的毅力,能培养一个人的品格,能增强体质,更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等。家长在告诉孩子这些运动带来的好处时,可以通过一些小案例、小故事来引导,特别是名人的故事,给孩子树立榜样,让孩子在心里产生认同感,激发孩子对运动的兴趣。
2、制定一个运动小目标。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运动目标并执行。家长利用业余时间多陪伴孩子,共同参与到运动中,不仅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培养,也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执行力。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榜样,带动孩子一起运动,让孩子认识到运动是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事。有去健身房的家长,也可带孩子一起去健身房,跑跑步,练练瑜伽,在正规的运动场馆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魅力,让孩子现场感受到运动的氛围,带领孩子加入到运动的行列中。
3、户外运动形式多样化。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运动形式,让孩子觉得运动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家长可以经常性带孩子去户外走走,也可组织几个家庭开展户外CS、团队素质拓展训练、放风筝等形式多样的户外运动,让孩子在乐趣中享受运动的快乐,达到锻炼身体的作用。
4、建立监督打卡制度。鼓励孩子与同学建立互相监督的打卡机制。互相明确每天必须完成的运动量,比如:完成一分钟跳绳两组。家长负责监督记录,孩子负责把每天完成的小指标与同学共享。通过互相监督,一是让孩子感觉运动这件事并不孤单,提高运动的自觉;二是让孩子自我提升执行力,强化运动的效果。
5、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孩子一上小学,课业负担逐渐增长,无法让孩子保证每天的运动量。家长可以将时间管理运用起来,利用碎片化时间让孩子“动起来”。比如,孩子回到家,可以预估一下今天的作业量有多少,每完成一项作业,起来休整五分钟,这五分钟里,可以做做高抬腿、跳跳绳,既达到锻炼的作用,又能让孩子在运动后以更加专注和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