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是一门学问
文 陆九奇
人们都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导师。这话不错,孩子的成长始终伴随着家长的各种指导。作文也不例外——这也是大部分家长都能进行一番指导的领域,毕竟作文不同于数理化,家长们普遍具有很强的发言权。
但家长如何正确指导很关键,不少家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却未见多大效果。造成这个现象的,其实和指导方法的错误分不开。下面这些都是常见的错误方式,你有过吗?
1.代替孩子写作文——口述给孩子听,孩子记录口述作文是过度干预
不少家长有过这样的经历,常常是基于孩子学起来太费劲,而提交作文的时间又很紧张,所以干脆自己来说,由孩子自己记录;甚至干脆自己来写,再给孩子看一看,讲解一下,孩子貌似懂了,然而他并没有自己写作的切身体验,所以根本谈不上有丝毫的提高。
一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可能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可能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和不解,然而只有孩子自己真正的学到、悟到,才真正是他自己的。任何人都无法替代他成长啊!
2.责备孩子——以责备的口吻说,以难看的脸色给孩子看责备孩子是非常常见的一种家庭现象,责备孩子语文不行、数学不行、书法不行,总之各种不行。殊不知,一个人难以跨域他的年龄而成长,必须经过一次次咀嚼、一点点消化,才能有点滴的进步。一旦真正得到了启蒙,得以入门,才能在兴趣的支配下加快学习的步伐。
责备换不来好成绩
你对孩子的指导一旦失去耐心,造成的后果一时看起来似乎没什么,但很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阴影。这种阴影对孩子的坏影响注定是一辈子的。心理学家对抑郁患者的治疗中,常常挖掘他的童年阴影,旨在以破除其童年遭受的某种打击,就是这样的出发点。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人都难以逃出他的童年所留下的记忆,这些记忆像影子一样伴随人的一生,如果在成年过程中,不能很好地予以控制和平衡,对未来的人生将有灾难性的影响。所以,指导孩子学习、带领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责备永远的一个大忌。
3.轻视作文——觉得只要学好数理化就行。轻视作文的人很多,觉得“写作和数理化等学科无法相提并论;不要说作文,就算语文整个学科,即使学的很差也没什么。”持这种意见的人很多,并且有些人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充分的重视,便是一种内在的轻视。
但实际上,和技术性较强的其它学科相比,语文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综合素养——而这种素养不仅影响你对世界的认识,还将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指数。在未来的人生舞台,能写出一手好文章,更有助于你在任何领域的专业提升、总结,从而给你的人生加分。
4.一味求快!殊不知“欲速则不达”。火箭速度是许多人对学习的追求,然而欲速则不达
求快是许多人求知时的一种心理,恨不能一种精通一个学科。以读书为例,许多人格外关注和推崇“一目十行”“倍速阅读”“20分钟搞定一本书”等观念。这些观念的存在,恰恰是迎合一部分贪快的读者的。而在写作方面,有的家长打着“严格要求”的旗帜,要求孩子在30分钟内完成作文,也是不科学的。只要孩子不是在“有意拖延”,则不必过分约束他。
古人早已提出:欲速则不达的道理。你想更快一点,反而不行。写作有一个内在的流程:
❶审题:读懂题目的内在含义。
❷立意:敲定文章的主旨。
❸选材:精选最适合的材料。
❹结构:组织材料,使之结构化。
❺开头:找到文章写作的入口。
至少经过上述5个步骤的思考,孩子才能动笔写作。前置步骤至少要花掉几分钟的时间,思考和准备得越是充分,写起来才能游刃有余。
5.没有计划的写作,过于随意,容易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计划是做事的保障
日常写作应该有一个计划,如每周有一篇习作。可以有一个字数的要求,当和课堂写作时间重合时,写一篇即可。有一个合适的计划,等于有了一个目标,以培养孩子的目标意识和学习习惯。有时,家长却随意动用手中的权力——硬性给孩子摊派写作任务,容易让孩子丧失兴致,不能享受有计划学习的乐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该有一个计划性,逐渐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节奏,随意性较强的安排,容易打乱孩子的学习节奏。
6.简单粗暴的比较——在比较中贬低孩子,无疑是给他梳理一个坏榜样。在学习、成长过程中,时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其它孩子做比较,从而得出“你怎么怎么笨、你看看人家×××!”等,特别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他心灵上的自卑意识。
如果在一个班级,老师也这样做,那么大部分孩子的自尊心都容易受到伤害。而这样伤人的话语如果出自父母,杀伤力更大!
实际上,一个人跟自己比较才是一种更科学的比较方法。用今天的“我”战胜昨日的“我”,能让一个人变得更积极,心理更健康。我们要理性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善于发现自己的价值,也能看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才能成就更好的自己。
被惩罚的孩子,只能更加无助
7.惩罚孩子,而不是协助孩子成长。惩罚是非常容易做到的一件事,再没有比惩罚一个人更简单的事情。比如面壁一小时、重抄汉字30页,等等。但这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几乎为0!当孩子的作文不能令人满意的时候,我们怎么做?要学会分析题目、找出方法、坚持修改,即使是重写,也要在帮着孩子重新梳理思路后,重新开始——这样才能有一定的进步。
那么,即使孩子做错了,也不能惩罚吗?
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好问题。这涉及到我们如何看待“惩罚”两个字。我个人的意见是如下两点:
❶惩罚之前要看是否有“契约”。如果你和孩子有某个约定,孩子也喜欢这个约定,如果达不到某个要求,就要接受一定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在“契约”中给出。
❷惩罚有两种,一是积极的惩罚,以不伤害孩子身心而做的,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方式方法;另一种是消极的惩罚,单纯为了惩罚人,达到“发泄”情绪的目的。前者如“惩罚孩子做20个俯卧撑”,后者如“面壁思过、不许看动画片”等。
指导作文的7个坏习惯
最后,让我们牢记这7条坏的指导方法,克服在指导孩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简介:陆九奇,语文来了写作教练,著有《青少年写作智力开发》,多次荣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