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的飞飞是小区里的“暴力王”,每次和小朋友一起玩,总会主动攻击别人。上了幼儿园之后变本加厉,根本无法和其他小朋友好好相处。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爱打人?长大后会不会有暴力倾向?”飞飞妈也觉得特别受挫,每次批评飞飞,孩子也承认了错误,可过不了几天又犯了,实在令人头疼。
实际上,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早在两岁以前就已经出现。心理学研究表明,2岁左右的孩子开始萌发自我意识,对事物的占有欲就会增强。然而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当得不到想要的东西时,就会出现推、拉、打人等行为。这个阶段孩子的攻击行为更侧重于获得某种好处,并不是故意要去攻击他人。
等到了三四岁,大部分孩子都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因为大脑发育尚不成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面对超出自己应对能力的冲突时,也会抬手打人。还有些孩子是故意模仿他人或想引起关注导致的打人行为。
孩子一言不合就打人,该批评也批评了,该揍也揍了,孩子就是不理解、不听话。因为你的教育方式一开始就是错误的。
误区一:反复说教
孩子打人后,很多父母第一时间会去责备孩子的不是,不停说教试图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事实上,当孩子处于激动的情绪中,根本听不进你的话语,苦口婆心的说教对他来说就是噪音一般的存在。
反复说教这种方式也非常容易给孩子贴上标签。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自证预言,指的是我们对他人的方式会影响到他人的行为,并最终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举例来说,每次飞飞打人后,飞飞妈会不断说,“你怎么又打人了,怎么这么不听话。”这种说教其实已经给飞飞贴上了“爱打人”的标签了。
时间长了,飞飞也会相信自己就是个爱打人的孩子,觉得自己一定要做点什么才能符合这个标签,造成一种恶性循环。等到那时,说教已经完全丧失了作用。
误区二:以暴制暴
演员包贝尔在采访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他2岁的女儿因为不听话哭闹竟然动手打了保姆,当时包贝尔就在旁边,反手就甩给女儿一巴掌,女儿当场就哭了。包贝尔并没有心软,还告诉身边的人不许来抱孩子。
像包贝尔这样,火气一上来就打孩子的父母也不少,希望通过以暴制暴让孩子体会到挨打的痛楚。这种教育方式会让孩子因为害怕短期内不会再度出现类似行为,但他内在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疏解。而且这种教育方式在向孩子传递一种信息,“爸妈也打人,我也可以这么做。”这是最不提倡的教育方式。
误区三:放任不管
“孩子小不懂事,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有的父母认为孩子之间相处动手是难免的,不需要特别去处理孩子的打人行为。当孩子发生攻击行为后,领着孩子向对方道个歉就好了。这种放任不管的态度,会让孩子以为自己的行为并没有错,以为只要事后道歉还是可以攻击他人。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到了7岁以后,随着大脑内海马体成熟,对因果关系才有基本的概念。如果孩子每次打人都会被妈妈教育,他会明白一个事实,妈妈不喜欢打人这个行为。但如果妈妈放任不管,对孩子的攻击行为没有及时纠正,孩子也会得到一个错误的因果概念:妈妈喜欢我去打人。
面对孩子的打人行为,以上三种教育方式无异于火上浇油,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创伤。如果没有及时弥补,就会导致孩子的问题越来越严重。
相反,如果父母引导得当,不仅能有效制止孩子的打人行为,还能提高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想要改掉孩子的打人行为,除了带着孩子向对方道歉,父母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
帮助孩子梳理情绪当孩子与人发生冲突时,情绪往往比较激动。此时,你可以去安慰一下被打的孩子,“他打了你,你一定很疼吧”,给两个孩子一点平复情绪的时间。这样做其实也是在向孩子做出一个正确的示范,帮助孩子理解对方的情绪,明白打人所造成的后果。
安慰完对方孩子,接下来就是帮助自己的孩子梳理情绪了。相比简单粗暴的“你为什么打人?”,不如试着说出孩子的感受,“刚才那个小朋友把玩具拿走了,我知道你很生气,忍不住打了他对吗”。这样更能引导孩子把内在的情绪表达出来。等孩子想明白了之后,再带孩子去道歉。
教会孩子解决问题孩子打人可能是想抢夺玩具,可能是出于生气,也有可能是想引起关注。无论是什么原因,打人这个行为都是错的。当孩子在相处中出现打人倾向时,父母一定要及时干预,明确告诉孩子打人或者伤害他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制止孩子之后,还会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孩子知道除了打人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比如你看到孩子因为玩具被抢想打别人,一定要先拦住他,可以教他说,“这是我的玩具,请先还给我”。如果孩子处于愤怒的状态中,可以教他生气之前在在心里默数一到十,或者通过其他方法转移注意力。当孩子打人后,除了道歉,一定要让孩子重新演练一次正确的应对方式,这样他下次遇到类似问题,就不会再用打人这样方式来回应了。
强化孩子正确行为行为的改正不是一次就可以做到的,孩子需要通过练习才能更好掌握。想要孩子改掉打人的习惯,最佳的方式就是不断引导和强化。你可以和孩子共同定下规则,确保他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行为是越界的。一旦越界,就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当孩子能和同伴愉快相处,应该给予鼓励,告诉他“你刚刚和小朋友分享了玩具,我觉得你真棒”。一再去强化正向结果,这样孩子的表现才会越来越积极。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相信父母的爱最终会治愈孩子的坏习惯,让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表达自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