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很多朋友都生了二胎,我也爱带CC去两孩家庭玩耍。因为一下就有两个玩伴,同时可以体验做妹妹和做姐姐的两种感觉。玩得多了,我却发现了两孩家庭中一个奇怪的现象:家里的老大们,有的已经5、6岁,却常常叫嚷着要人陪她玩;但是一、两岁的老二们常常独自看书、摆弄玩具、消磨时光。
跟二胎妈妈们交流的多了,我发现这和陪伴方式很有关系:老大作为家中第一个孩子,一出生就众星捧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都围着她转,她从小就很少有自己独处的时间。老二来了之后,大人同时带两个孩子,自然只能有精力处理那些“必须且紧急”的事项,所以老二们常常需要自己打发时间,时间一长,也就变得可以自得其乐。
我不禁困扰,一直以来我们对陪伴的理解,是不是有所偏离。当孩子越长越大的时候,就会越来越觉得:独处真是一种能力。对孩子过度地关注、陪伴、亲昵,反而会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必须知道一件事,孩子自己玩,并不可怜。
你不知道的孩子的专注力?
”我家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
”玩什么都是三分钟热度,一会玩这个一会儿摸那个?“
”他怎么老是坐不住?“
”天哪,这会是多动症吗?以后上学怎么办?……“
”刚摊开绘本打算声情并茂时,他却游走在沙发边,手里还抓上了玩具?“
常听到父母这样的提问,培养孩子的专注力真的这么难么?
不难啊,我们家的小朋友可以不声不响的看一个小时的电视,专注力够强吧。
NO,看电视时的大脑活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活动量比睡眠时候还少呢。
我们家小朋友可以在游乐场一玩玩大半天呢,专注力不错吧。
非也非也,这只是大脑一直处于兴奋状态而已。
说了那么多废话,到底啥是专注力?
专注力就是孩子专心做一件事的能力。而此时的孩子是安静地、眼神是平静的、脑子是思考的。
你知道吗?其实孩子生下来是有专注力这个能力的。出生几天的小宝宝可以目不转睛的盯着床铃几分钟甚至十多分钟,这就是专注力的最初表现;四五个月的时候,他们刚刚可以把玩具送到嘴里,那全神贯注的塞进、吮吸、啃咬令人忍俊不禁;1岁时,他们会躺在床上咿咿呀呀说话,自己玩弄着小脚丫......这都是专注力的发展。
可是为什么长大了反而会退步?
很可能是他的专注力没有被保护好,如果孩子常常专注做一件事,这种专注力就会逐渐变成他的自身品质。相反,如果总是被打扰,专注力能力会慢慢丧失。而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家长正在用他们过度的陪伴、过分的热心破坏孩子的专注力。
过度陪伴会影响注意力
过度陪伴,带来最为明显的问题是注意力不集中。当孩子认真堆积木的时候,家长一会问要不要喝水,一会拿水果来喂,一会又问要不要尿尿。孩子本来在专注的玩,却不断被吃的喝的所吸引,好好地专注力,就被这种”无知的爱“破坏了。
小宝宝作为全家的生活重心,所有人都想给他最好的照料,总有人逗他玩,一遇到困难,只要他一叫唤,绝大多数时候,也都会有人来帮助他。我们太享受把孩子抱进怀里的感觉,生怕他们跌倒不肯松手,但是如果孩子不能离开大人,独立去做自己的事情,他还能如何专注呢?
甚至有些时候,即使孩子安安静静玩得好好的,听到房间里没有她的声音,热心的奶奶们也会出来叫一声:宝宝,你在哪里?宝宝,你在干什么?所以,当我们埋怨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好好看绘本,到了读书的年纪总是需要人陪读的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以前也会在孩子独处的时候,各种嘘寒问暖的打断,随意的插手和帮忙。
怎样保护孩子的专注力?
1
不破坏、不打扰孩子的“工作”
让孩子独处可以激发他的创造性。孩子什么时候最可能产生问题——他独处的时候。她想拿到高柜上的罐子,却够不着;想去抓鱼缸里的小鱼,可是小鱼太滑;想要自己下沙发,却怕摔下去……
如果大人在身边会怎样呢?要玩具?我帮你拿!要小鱼?我帮你抓?想下沙发?我把你下!所有的问题迎刃而解,不需要孩子去思考如何解决。但是如果没人帮忙,就需要孩子自己想办法,创造性地思维就是在这个时候产生的。
对于成人来说,跳绳也就是跳绳,皮球也就是皮球。但是,对孩子来说,跳绳可以变成铁丝网,可以变成钓鱼线,可以用作吊篮……没有了大人在边上规定的条条框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才能得到发挥。
可是偏偏有些父母太好心,看着孩子总也堆不稳的积木,说我来帮你;看着孩子不断摸索怎么也拼不好的拼图说不对不对,应该是这里;看着孩子费力送往嘴边的食物说奶奶喂奶奶喂… …更多的例子,还需要再说么?
所以,放心的让孩子去吃手、啃脚、咬玩具,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尽量让孩子自己探索。
2
不要给宝宝提供太多的玩具
当你的办公桌上堆着太多的文件和物品,眼花缭乱之下这也想做、那也想做,是不是就没有专心工作的心情了?同样,当宝宝身处满满当当、眼花缭乱的玩具堆里,我们又怎么能要求他专心玩?
玩具箱或玩具架是很好的辅助工具,便于我们将宝宝过多的玩具收纳起来,每次让他挑一样,在一个相对整洁的环境里玩。
3
培养孩子的独立做事的能力
让孩子独立完成事情:扔个尿不湿、收拾玩具、吃饭、穿衣、虽然他们会有一些笨拙,但是孩子们在努力探索的时候,就是培养专注力的最好时机。孩子在独立完成事情的时候,大脑里正在进行复杂的工程,现在大脑里构建的这些东西,将要支撑孩子未来一生的学习道路。
分享个CC 的小例子。
CC10个月的时候已经会站了,她开始频繁要求“下床站会儿”“,我们很怕她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己会迈下床(主要是经常听到小区大妈们说今儿谁谁家孩子又摔下床了)。
于是我跟C爸就决定先下手为强,为防患于未然先训练CC自己下床。她站在床上说”抱抱下“,我们说”翻翻下“,她再往前走一步更靠近了床沿一点说”抱抱下“,我们又往后撤一步说”翻翻下“,她再往前一步脚尖已走到床边,我们看的胆战心惊但是依然温和的坚持“CC可以的,翻翻下,先坐坐看”。
她知道不能再往前了,只好先坐在床边。我们继续鼓励先翻身趴下,对,真好,然后慢慢往下滑,没关系,妈妈在下面接着小屁屁呢,然后她往下滑,直到基本已经完全挂在床边,但是脚依然蜷缩着够不到地面的时候,我们会托她的小屁股一下,然后顺利下床。
最后,她越下越胆大,不需要我们中途接,虽然个子太小离地面差了3厘米需要“墩儿”一下才能下来。但是每次成功后都非常开心。更为关键的是在父母的培养和引导之下她知道这样是安全的,她会更加相信你,也会更加相信自己。
4
父母给予必要的陪伴和引导
一般来说,3岁以内幼儿每次能集中注意力3到5分;4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0分钟,5到6岁幼儿能集中注意15分钟左右。但是在游戏的条件下, 3岁以内孩子注意持续时间可以达到20分钟,5至6岁孩子可达到96分钟。可见游戏是培养孩子专注力的的最好方式。
提高亲子陪伴的质量,陪孩子一起玩拼图、搭积木、讲绘本,让孩子在乐趣中养成专注的习惯,还提升了手眼协调能力和观察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研究指出多让宝宝进行大运动,可以让大脑更活跃,注意力更集中,比如:爬行、翻滚、行走、跳跃。
对于大人,往往管比不管更难。但是请放下你的担忧,收起你的热心。做一个耐心的观察员,协助者,鼓励者吧。忍住自己的不干预,从一分钟、两分钟... ...开始吧。
5
最好的陪伴是在场,不打扰
哲学家周国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独处是一种能力》,他认为,能够独处才意味着这个人拥有自我。叔本华比周国平走得更远,他把不能独处的人基本上当作一种低能,认为热爱独处,才是热爱自由。
客观的说,独处就是一个和自己相处的机会。一个人不善于面对自己,也是一种欠缺。
但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没有陪伴,并不安全。如何才能做到陪伴而不过度?最好的办法是:在场,不打扰。没有大人的干预,孩子可以自然而专注地独自玩耍。但当他需要陪伴时,他抬头四下观望,就会发现父母在不远处关注着他。
C妈说
我们总是像母鸡护小鸡一样保护着孩子,尤其是很多老人,恨不得像“贴身保镖”一样一分钟不离地贴在孩子身边,时不时搭个讪“宝宝你在玩什么呀”“这个应该这样玩才对呀”“爷爷来帮你搭吧””你渴不渴呀,要不要喝点水“。老人们只是太爱孩子,却不知道孩子其实很享受自己的“独处”时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嬉戏玩耍、体验环境、理解问题,这种“独乐乐”,并不孤独。
看看家里的小人,蹲地上玩汽车时那专注的小眼神、看绘本时入戏的神情,是不是迷人极了?
我们和孩子,终究还是两个人,再怎么亲密无间都需要保持距离。给彼此适当空间,你觉得轻松,孩子也会舒服。孩子的小小世界,自有他的精彩,给他一些空间好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