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蓝冲向小红道“快来啊,快来啊”。
当小红握着拳头扎好马步之后,伺机“出拳”的时候,就嬉笑着喊着“打啊,打啊”。
两幼儿挪动脚步,盘旋着伺机“攻击”,尖叫着假装性打了对方几下之后。
就放声大笑着边互相“扭打”,边奔跑追逐起来。
上面这个情景,是很多小孩嬉戏打闹的场面。
对于这种疯来疯去的无趣游戏,大多数家长是反对的。
因为从传统“礼仪”文化的视角来看,幼儿的追逐打闹游戏行为是不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
比如很多家长认为幼儿在追逐打闹游戏中的激烈游戏动作和兴奋的尖叫声、大笑是一种“手狂”、“吵吵闹闹”、“不礼貌”的行为。
但儿童沉浸在追逐打闹游戏中真实存在的快乐与幸福却被忽略了。
研究表明,幼儿追逐打闹游戏属于亲社会行为,它是孩子成长中天性的释放。
打闹游戏三大特性不可替代,让孩子回归童真童趣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追逐打闹游戏是在做无意义的事情。
但它具有其他益智玩具或早教培训所不具备的优势。
因为它是在室外进行,同时发生在同龄人之间,所以它是最具性价比的“早教课程”。
同时,打闹游戏的三大特性让孩子能重回童年的天真,摆脱电子屏幕、兴趣班的枯燥和无趣。
1、原生态
“原生态”是指自然状态下的未受人为影响和干扰的原始生态或生态原状。
打闹游戏便是原生态游戏的一种,其形式生动、活泼、接近于生活,深受儿童喜爱。
比如,“老鹰捉小鸡”也是一种原生态的传统游戏,这种带有规则性的追逐打闹游戏从古至今依然受到孩子们的喜爱。
2、内生性
打闹游戏还是一种内生性游戏,此类游戏行为源于儿童的本能。
因为儿童游戏的生理快感主要来源于身体活动的需要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活跃。
换句话说,儿童天然爱笑、爱跳、爱跑、爱闹,他们“动即快乐”。
由此可见,儿童在追逐打闹游戏中按照生命的律动,把发之于情感的声音组织为笑声。
即使刚刚学会走路的婴儿也会兴高采烈地大笑着追逐七八岁的孩子嬉戏玩耍。
我们常常发现,儿童在没有任何游戏同伴和游戏材料时也会兴高采烈地独自奔跑、跳跃,在阳光或者路灯下围着自己的影子转圈子。
3、自主性
追逐打闹游戏也是一种自主性游戏,因为儿童的自主权在此类游戏中得到了充分地体现。
追逐活动多是在同辈人之间展开,儿童在游戏中相互模仿、学习和促进,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自主性。
他们在游戏中有权发表自己的意见,表达游戏的愿望,可以自由选择同伴。
正因为如此,儿童在追逐打闹游戏中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另一方面,儿童通过追逐打闹游戏从受束缚的现实生活中逃避了出来,在游戏中产生了一种以“自主”的心理状态。
打闹游戏多种表达方式,促进儿童言语发展游戏行为的表达方式包括动作、语言和面部表情三个维度。
追逐打闹游戏包含有丰富的表达元素,其动作主要有以下9个:
追逐:一个人开始追或正在追另一个人,强调追逐者的奔跑动作。奔跑:特指被追逐者的奔跑动作。抓:没能成功地逮到游戏同伴,强调抓的动作。拳击:此处拳击是指一种以娱乐为目的的“非实义”的出拳动作。碰撞:特指一个人撞击另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互相碰撞)的动作。摇摆和摆动:特指一个人摇摆和摆动另一个人(或者两个人互相摇摆和摆动)的动作。打和跑:在没有被游戏伙伴发现的情况下走近或试图走近他,并迅速地打对方一下然后跑开。穿过跑:一个人跑着经过另一个离他近的人,强调被追逐者绕开追逐者的奔跑动作。限制:以某种方式把游戏同伴限定在的一定的范围内移动。同时,在追逐打闹游戏中还存在发起性语言、合作性语言、配合性语言及解释性语言四种类型。
其中发起性语言是指追逐游戏中用以邀请同伴参与游戏或者共同维持游戏的语言;合作性语言是指幼儿为了维持游戏所使用的自我示弱、威胁警告对方、相互鼓励的语言;配合性语言是指儿童为配合所发出的动作而使用的象声词;解释性语言是指儿童在游戏中总用以解释自己的角色和动作的语言。多种语言模式的运用,让追逐打闹游戏不仅是天性的释放,同时对于孩子的言语发展十分重要。
打闹游戏孩子容易“大打出手”?它与攻击行为有明显不同很多家长认为追逐打闹游戏,孩子往往会玩过火,产生摩擦后特别是男生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所以,大家都认为打闹游戏是熊孩子的“标配”。
但心理学研究表明,打闹游戏是具有社会交往性质的亲社会行为,它与攻击性行为有明显的区别。
1、面部表情
追逐打闹游戏的参与者经常表现出微笑和做鬼脸的面部表情。
而攻击性行为的参与者往往是皱眉头或者哭泣。
2、行为结果
在追逐打闹游戏结束后,游戏参与者的关系经常会更加亲密,并且很少有人受伤。
而在攻击性行为结束后,参与者往往互为敌视,并且很可能有人会受伤。
3、发生环境
追逐打闹游戏经常发生在游戏场地。
而攻击性行为因为往往涉及财产的分配而经常发生在游戏材料呈现时参与者所处的场所。
4、围观者拥挤程度
儿童很少围观其他儿童的追逐打闹游戏行为,除非他们试图参与追逐打闹游戏。
而一个真正的打架会吸引其他儿童围观。
5、剧烈程度
真正的攻击性行为往往比追逐打闹游戏行为更加剧烈。
6、动作性质
追逐打闹游戏参与者的“打”是假装的;而攻击性行为会真打。
7、持续时间
追逐打闹游戏行为比攻击性行为持续的时间更长。
8、结构特征
追逐打闹游戏参与者在游戏行为中的追逐者和被追逐者角色是可以互换的。
而攻击性行为中的攻击者和受害者角色是固定的。
打闹游戏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小区是孩子间追逐的最好场所儿童在哪里开展追逐打闹游戏呢?
当前幼儿园和城市小区是除家庭以外与儿童的关系最为密切的生活环境,可以为儿童提供追逐打闹游戏的自然游戏场地。
然而在幼儿园里,教师普遍认为这一游戏带有攻击性、打斗性,并且担心一旦游戏失控,孩子们会在游戏中受伤。
所以孩子们在幼儿园很少有机会去开展追逐打闹游戏,而小区就成了孩子追逐打闹的主要场所。
当今城市小区的自然环境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观,城市小区中普遍都有高矮交错的植物、游泳池、草坪、坡形地貌。
儿童在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可随时随地开展游戏活动,比如儿童经常沿着宅前空地、园路、林 荫道等奔跑、追逐、嬉戏打闹。
小区属于封闭空间,同时较为固定的休闲区域一般没有车辆经过,并安装有摄像头,可有效保护孩子的人身安全。
过度安全教育不可取,亲子追逐互动促进亲社会行为“喜欢追逐打闹游戏的孩子是因不注重中国传统礼节、礼仪而不会受同伴欢迎的人”。
这种偏见不仅存在于家长中,同时也很老师也认为发生追逐打闹游戏行为的同伴受欢迎程度是很低的。
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也都跟成人相关教育理念的灌输有关。
所以,家长要在“思”和“行”同时改变,才能让追逐游戏真正陪伴孩子快乐成长。
1、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念,追逐打闹是本性
追逐打闹游戏让很多家长却为之感到忧虑,他们认为小孩子追逐嬉戏是在做“无用”的 事情,并不理解幼儿的这种游戏行为。
鉴于此,家长需树立正确的追逐打闹游戏观念,对幼儿的这种回归童年本真的游戏保持尊重。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幼儿能够正确识别追逐打闹游戏的“信号”,把追逐打闹游戏行为与攻击性行为区别开来。
由于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能够巧妙地运用“自我示弱”和“角色转换”等游戏策略。
幼儿的追逐打闹游戏行为很少会转化为攻击性行为或者造成同伴受伤。
总体上,幼儿在追逐打闹游戏中享有较强烈的游戏性体验,是其成长过程中为满足正常需要的内生性游戏,而非有失礼貌的“吵吵闹闹”。
2、规避过度的安全教育,心理安全更重要
安全应该是儿童健康成长的主要考虑因素。
家长必须做好儿童追逐打闹游戏的身体安全教育和心理安全教育,而非一味地去加以阻止这种游戏行为。
比如在身体安全教育方面,成人应经告诉孩子在和小伙伴追逐打闹时的要注意哪些安全问题,什么时候可以疯,什么时候不能闹。
在心理安全方面,最重要的应该是提高幼儿的交际能力,教会其在追逐打闹游戏过程中怎样保护自己、保护他人。
引导儿童在打闹游戏中与其他儿童开展积极的社会化交往,帮助他们适应伙伴文化。
整体上,虽然安全是必须要特别强调的,但是不能通过移除游戏环境中的所有挑战来促进安全。
绝对的“零危险”的标准其实是很危险的,儿童必须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和树立安全意识。
3、增强亲子打闹互动,尊重孩子游戏权
亲子追逐打闹游戏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密切关系,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而且有益于幼儿元交际能力的提升。
幼儿在亲子追逐打闹游戏中获得的灵巧的动作技巧、规则协调能力、游戏策略等都能迁移到和同伴之间。
因此,家长应充分尊重孩子的游戏权,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高效利用时间跟孩子互动、玩一些传统游戏。
这不仅需要为孩子布置一个良好的物质游戏环境,更需要创设一个温馨、和谐、民主、平等的心理环境。
比如当家长和儿童一起玩这种游戏时应尊重孩子的角色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而且要善于使用“示弱”策略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成就感、体验到更多游戏的快乐。
相关阅读小心宝宝发育迟缓!专家建议一定要给宝宝做这些训练游戏!
别再给宝宝读绘本了!再贵的绘本父母不这样用,花的也是冤枉钱
一岁不会做拜拜,被诊断为语言发育迟缓!幼儿期做发音训练效果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