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本是光辉的字眼,不应成为悲剧的源泉。
作者:徐徐(爸妈精读主笔)
01
近日,聚焦高考话题衍生出各种家庭问题的电视剧《小欢喜》在各大卫视热播。
剧中学校的誓师大会上,学生与家长在梦想气球上写下梦想并放飞的一段让我印象深刻。
高三学生乔英子在梦想气球上,自信满满又充满期待地写下中国国家航天局的缩写“CNSA”。
很显然,她想加入航天大军,探索外太空的未知世界,追逐自己的航天梦。
乔英子的妈妈看到CNSA后一脸茫然,直问:这是什么东西?
从小就有航天梦的乔英子不悦妈妈竟然一点都懂她,回答说:这不是东西,是我的梦想!
在听了女儿的解释后,妈妈仍然很不屑,认为:高考在即,这些东西都应该放放。
就直接动手替女儿写上:“清华、北大,二取其一”,最后还让女儿再加上“一定考到七百分”。
乔英子看着妈妈这样专制,非常生气,梦想气球在母女的拉扯推搡中“砰”的一声爆炸。
乔英子气的哭着离开,妈妈尴尬地站在偌大的操场上不知所措。
乔英子的妈妈看不见女儿的航天梦想,直接将自己想在高考中取得七百分以上的好成绩,顺利上清华或者北大的梦想强加给女儿。
不管女儿是否喜欢,是否接受,她都觉得自己是对的、是一心为了孩子好的。
剧中母女的矛盾,就是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的缩影。
家长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参考,给孩子规划他们认为最科学、最稳妥、最辉煌的人生路线,将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去实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谁的梦想谁去实现,父母应该尊重和支持孩子的梦想。
而不是强行将自己的梦想塞给孩子,因为这根本就不是孩子想要的未来,更不是他们的梦想!
02
最近楼下母子的争吵越来越频繁了。
十来岁的小男孩童童在妈妈的安排下,学习钢琴已有五六年时间了。
伴随着一阵巨响的琴音,“我恨透了钢琴”的嘶吼也异常清晰。
但没有任何效果,在妈妈棍棒的威胁下,童童含泪演奏。
一首首欢快的曲子里莫名处处饱含忧伤从门缝和窗户缝中飞到外面。
我常常在电梯里遇见面无表情的童童,跟着自己的父母去上钢琴课、去考级。
日常练琴简直是哭闹、棍棒、训斥和钢琴的大合奏,异常热闹。
同一单元的邻居们都听得无比艰辛,也试图劝解过,童童妈妈一脸恨铁不成钢的表情。
她说自己小时候非常想学钢琴,梦想能当一个优秀的钢琴家。
可惜在农村长大的她,压根没有这样的条件和机会。
现在给童童提供这么好的条件,买昂贵的钢琴、请价格不菲的专业老师教他,他还不好好学习,真是特别不懂事。
童童妈一边说一边气又上来了,拿着晾衣架当戒尺的手又开始指着自己的儿子。
训斥童童认真练习,势必在小学毕业前把十级考过。
没有人问过童童喜不喜欢钢琴,只看到十岁孩子日渐消沉的脸。
显然,母亲的梦想太过沉重,根本不是十岁的童童所能承受的。
纪伯伦说:你的儿女,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并非因你而来。
你能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你能保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父母不要以为给了孩子生命,就能控制孩子灵魂、左右孩子的思想。
不承认孩子独立人格的父母,硬把自己的梦想塞给孩子,让孩子代替自己圆梦,只会严重阻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结果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03
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之为20世纪“世界最杰出野生动物学家”的珍·古道尔。
从小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小女孩,别人喜欢洋娃娃,她喜欢动物、翻看与动物相关的书籍。
到了8岁,珍就有了一个离经叛道的梦想:去非洲跟动物一起生活。
当身旁的人都开始觉得珍是一个奇怪的孩子时,她的母亲却显得异常平静。
开明的认可了女儿的梦想,并一直尊重、支持女儿的梦想。
从不斥责女儿把蚯蚓放到床上一起睡觉,到力排众议,明确告诉女儿:
如果你有梦想,从现在开始,就努力去实现它吧!
最后身体力行,自告奋勇充当26岁女儿的探险伙伴,陪伴女儿来到非洲坦桑尼亚。
观察野生黑猩猩群,深入到这个从来没有人尝试、也没有人敢尝试的科学领域中。
她帮助女儿适应在禁猎区生活,陪伴她一起生活在丛林里,为她采集和晒制植物标本。
还帮她料理生活,为她解除寂寞,帮助她度过野外考察那段最开始的艰苦日子,获得了研究黑猩猩的可喜成果。
可以说如果珍·古道尔没有这样一位尊重、支持她梦想的母亲,这个生长于英国中产家庭的女孩不会有这样辉煌的一生。
也不可能在继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和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之后,成为第三个获得联合国颁发马丁·路德·金反暴力奖的人。
每个孩子都生而不同,最初的许多举动都是思考幻化出的火花,这些火花都幻化成一个个梦想。
唯有来自父母的支持和鼓励,这些梦想才有一直向前冲的力量。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生来自由,背负父母的梦想只会成为他前行路上的障碍。
而每一个父母也都应该相信,尊重孩子的梦想,鼓励并支持孩子实现梦想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04
美籍华裔女作家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故事:
乖巧的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从小不但背负了母亲成为科学家、当医生的梦想。
还承载了华人父亲想融入白人世界、拥有朋友并赢得白人尊重的梦想。
父母从没有关注过莉迪亚的梦想是什么,尽管她生活在全家的宇宙中心,但她不是她自己。
更像是一个代替父母实现自己未竟梦想的工具。
她压抑、窒息,但终究不堪重负,投湖自杀成为她解脱的唯一方式。
正如伍绮诗所说,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每个人都有追逐自己梦想的权利,但父母的梦想不该成为孩子的羁绊。
在父母眼中,孩子是他们的一部分。
很自然的就让为人父母者认为孩子不但应该继承他们优秀的基因,更应该继承他们的梦想,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梦想的传承。
梦想复制是家庭教育的怪圈,以爱之名绑架孩子,让孩子成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这样的父母自私至极,令人细思极恐。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本无可厚非,但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无疑是给孩子的心灵加上一道枷锁。
每个孩子都是自由的个体,有自己的世界,也有自己的梦想。
父母只有尊重和支持他们的梦想,才能使孩子健康的成长,早日实现自己的梦想。
梦想本是光辉的字眼,不应成为悲剧的源泉。
每个人都有追逐梦想的自由和权力,身为父母,别让自己的梦想成为孩子的枷锁,阻碍孩子前进的步伐。
更别将自己的梦想强加给孩子,让孩子有独立健全的人格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最后,愿所有爱孩子的父母都能给孩子足够的自由。
尊重并支持他的决定,做孩子实现梦想的指引者和助推者。
作者简介:徐徐,富书专栏作者,读闲散的书,写有趣的文,用文字实现梦想,丰富自我。本文首发爸妈精读,爸妈精读系头条号签约作者,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妈。文章来源: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