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各种兴趣班越来越流行,什么书法、美术、音乐、舞蹈,无所不包。
面对这样琳琅满目的选择,不少家长和孩子都动了心,看起挺有意思又挺好玩的,去报个名试试,肯定挺不错的。
但有些时候,孩子上了几次兴趣班,就对家长说“我不想学啦!”
面对这种半途而废的情况,家长该怎么办呢?
兜妈的朋友珞珞就曾经遇到过这个问题。
珞珞的儿子小猛7岁了,从小就喜欢踢球,小猛经常在小区里,和同龄的孩子一起追着球乱踢。
珞珞看到儿子对踢球感兴趣,就给他报了个足球训练班,小猛一开始也非常开心,举手表示赞同。
可小猛训练了没几次,就吵着说再也不去了,珞珞想劝他几句,孩子爸爸也严厉地要求他,但小猛依然是一意孤行,哭着说不去。
珞珞也十分头疼,白花花的银子丢给了兴趣班,总不能没个结果吧,可孩子又不想去,逼着他也不太好的样子,不是要尊重孩子吗?
相信不少家长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孩子本来吵着要去兴趣班,却没想到他是三分钟热度,去了几次就要放弃了。
那父母是该让孩子放弃还是坚持呢?
要是放弃吧,有些父母就会想到郎朗,小时候天天被家长逼着练习弹钢琴,结果最后不是成了一代名家吗?
要是坚持吧,孩子就是死活不同意,而且盲目让孩子坚持,他肯定对这个事情没了兴趣,到时候不就是在折磨他吗?
孩子的3大需求决定持续动机
其实想解决这个问题,答案还是在孩子身上。
孩子想上的兴趣班,肯定是有一定的爱好和动机在里面的,当孩子想放弃的时候,却不一定是他的爱好和动机都用完了。
美国心理学家Edward和Richard提出过“自我决定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有持续的动机去做一件事情,那么有三个心理需求必须要同时满足,分别是:
自主权(autonomy)胜任感(competence)关系链(relatedness)1. 自主权
自主权是指自身决定是否要去做一件事情,这是持续动机的最开始一步。
只有决定权在自己手上,孩子才愿意主动去做一件事情。
而有些家长,不顾孩子意愿来报名各种兴趣班,孩子不愿意做就很正常了。
兜妈有个朋友,带女儿去上了一节舞蹈体验课,一堂课下来,女儿说不喜欢,但教练却跟朋友说,只要孩子坚持上,肯定能出成果。
朋友就强行给女儿报了班,还威逼利诱孩子去上课。女儿就把舞蹈当任务,内心其实非常厌倦,不积极,总想着偷懒。
朋友却还责怪女儿浪费钱,女儿本身就不愿意,强迫她有什么用呢?
所以希望孩子能坚持做一件事 ,自主权是一开始就需要的,但这仅仅是第一点。
当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可能还是哭着要放弃,可能是其他需求没有满足了。
2. 胜任感
胜任感是指孩子能从这件事中取得成就感,觉得自己能够完成要做的事情。
胜任感让孩子觉得自己很棒,能够做好自己要坚持的事情,它就像燃料一样,只有不断添加,孩子才能持续去做一件事。
在坚持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困难,是孩子意料之外的,如果一时做不好,孩子就会怀疑自己是否能做好这件事,进而“打退堂鼓”,想要放弃。
如果这时候坚持对孩子说“当初是你自己非要学的,现在怎么就放弃了?给我在坚持下去!”
这样其实是下错了药,不去治疗孩子的“胜任感”,而是“自主权”,肯定没有效果。
那么什么“药”才能给孩子胜任感呢?光想着对孩子说“加油”肯定不行,一定要教孩子解决他所遇到的问题的方法,才能帮他走过这道坎。
另外,家长平时也可以主动关心一下孩子的兴趣学习的情况,让孩子表演一下,甚至当家长的“小老师”,也能给他胜任感。
3. 关系链
人是社会动物,即使是孩子,也会对人际关系十分敏感,甚至会影响到他持续做一件事的动机。
这里的关系链,包括了父母、老师、同学等,如果孩子在这方面受挫,可能也会失去动机。
比如在兴趣班上,老师对孩子的否定、同学对孩子的嘲笑,都会让孩子觉得伤心,可能进而出现不愿意坚持的情况。
而父母在孩子练习一项兴趣的时候,大都只扮演着一个监工的角色,只要求孩子完成任务。
这样孩子就感受不到父母的陪伴和支持,就很难坚持走下去了。
所以,当孩子对你说他要选择放弃兴趣班时,家长不要急着对孩子生气,而是应该先想想,是不是他的某些需要有没有被满足?
是不是家长总是逼着他练习,让他没有一点自主权?
是不是家长总是贬低没有赞美,让他失去了胜任感?
是不是他在家长老师那里受到挫折,关系链出问题?
只有经过反思,家长才能知道,孩子是不是真的失去了兴趣。
坚持对孩子来说确实很重要,但家长也别让了让孩子上兴趣班的初心,如果只是让孩子有个兴趣爱好,修身养性,那么还是多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吧。
另外,小到兴趣班,大到学习,这3个需求都适用哦,家长们也可以想想怎么鼓励孩子学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