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妈妈们想要赢的起跑线,却让孩子输了未来

作者: 日期:2020/9/30 人气:6
"

“我们屯门妈妈有一句精句:赢在射精前。”香港TVB纪录片《赢在起跑线?》里的二胎妈妈Irene,在镜头面前略带调侃地说出这句话。

为此,她早早地给肚子里的小女儿进行英语胎教,每天对着肚子读英语拼单词。女儿还未出生,就四处奔走,索要了五六十家幼儿园的报名表。

但纪录片里的爸爸们却不这么看,Eric举了他身边的例子。他有个小学同学,每次考试都可以拿10个A1,现在变得很平庸,中规中矩。而有个调皮捣蛋的同学,现在成了经济学教授。

是Irene妈妈们更能帮助孩子成长,还是Eric爸爸的例子更贴近现实?

过度教育的结果

1970年代,德国政府考虑到国家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计划从幼儿园开始进行学前教育。

原先的幼儿园以玩耍打闹为主,计划教育后的幼儿园会变成以写字学算术为主。就跟现在的幼儿园一样,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

但德国政府并不清楚这样的做法是否更好,或者甚至可能带来负面的结果。于是采用他们资助研究的方式,考察实验的结果再做决定。

研究者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主的幼儿园,和50个传统的以玩闹为主的幼儿园,观察这100所幼儿园孩子的表现。

最开始的结果你可能也知道,早教组的孩子学得更好,毕竟他们已经提前学习了。

这里可能还有心理优势带来的影响,因为这些孩子一上小学发现学校教的自己已经会了,心理压力更小,愉悦感更多。

可问题是,这个早教组孩子的优势没有保持多久。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明显就跟不上了,原先的优势不知道为什么消失了。甚至早教组孩子的成绩还低于传统组的。

所以德国政府取消了幼儿园改革的计划,还明令禁止幼儿园搞早教。以至于很多人都说德国没有早教。但这是错误的看法。

德国并非没有早教,只是不同于我们眼里的学前教育。他们只是不提前学习知识,而是注重孩子在该有的年龄进行科学的玩耍。

美国也做了类似的研究,还进行得更彻底。

1967年,研究者在密西根州挑了68个贫困家庭的孩子,随机安排到传统的幼儿园和进行早教的幼儿园。

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研究者每个两周就家访一次,教家长怎么配合各自幼儿园的教育方式。这个研究持续跟踪到孩子们23岁才结束。

研究结果显示,早教组孩子学习成绩的优势没有持续多久,这个结论跟德国的研究一致。

社会科学的研究并不总是靠谱的,毕竟影响因素实在太多。研究结果可不可靠,就看它能不能被复制,也就是能被反复验证。而关于德国和美国的早教研究结果,是已经被多次证实的。

这些研究都共同指出一个结论:过早的定向选择,不利于个人的发展。

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的学生,在高中就要开始选择大学的专业。到了大学就只能上高中选择的专业,然后一直到毕业。

而苏格兰地区的学生正好相反,他们不在高中选择大学要学什么专业,到了大学也没有马上选择专业,而是先上两年的基础课,再自由选择自己要学的专业。

这对经济学家来说,简直就是天然的大型实验。英格兰和苏格兰不同选择的结果,可以回答我们困惑多年的问题:人是早点定型好,还是晚点定型好?

经济学家对比了两种制度出来的学生,在毕业后拿到的工资情况。结果跟幼儿园的实验一样,提前学习带来的专业化能力更高,得到的工资也更多。

但后面的情况也一样,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大学生后劲不足,工资上涨趋势减缓,很快就被苏格兰的学生超过。

在工作领域的选择上,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更多的选择传统行业,而苏格兰的学生则更容易去新兴行业,比如互联网行业。

有意思的是,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学生工作几年后,很大的可能会换工作,而换的方向很多也是新兴行业。等于说,把自己积累了多年的工经验和知识都扔了。

经济学家据此提出了一个概念:匹配质量。意思是你在“我是谁”和“我做什么”之间进行匹配。

很显然,科学研究的答案是Irene妈妈错了,至少很大概率上正确不了。

但为什么越早做出选择,跟自己匹配的结果越糟糕?

“友好的”环境

2017年,美国教育经济学家格雷格·邓肯,针对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做了一项大型研究,发现了一个规律,叫“凋零效应”。

意思是如果你快速地给学生灌输一些知识,确实是能够让他们取得一定的成绩优势,但这个优势很快就会凋零。

这很像大学生临近期末考试,彻夜通宵,仅用一个礼拜的时间,掌握十几门学科的知识,然后考完一科忘一科。

这个效应不只限于早教,所有的教育阶段都有这个问题。很显然,这个结论很容易观测得到。

研究者对这个效应做出了解释,他们认为突击式地灌输知识,属于“封闭式”的技能,是按照固定流程的程序化操作。

这种知识学得快,是因为环境单纯,问题单一,不需要你多想,只要按步骤操作就行。

但问题就出在这里,实际上很多问题都是复杂多变的。即便是学校的知识,也需要穿插应用,怎么运用知识解答题目,是个“开放式”的问题。

单纯地提前学习知识,做简单的运算是个“封闭式”技能。而“开放式”的技能不好学,自然学得慢。可一旦学会了,反而成长得更快。

美国空军学院是美国三大著名军事院校之一。空军学院的高等数学,科学和工程等学科的基础课程是两个学期的微积分。一个是微积分I,一个是微积分II。

空军学院的教学方法是,先把学生随机分成几个班,每个班讲课的教授不同,但考试题目和评分标准是一样的。上完微积分I后,所有的学生还会随机分一次班,之后再上微积分II。

这样很容易看出哪个老师教的好,哪个老师教的差。而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大致上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老师很擅长应试教育,练出来的学生都能考出一个好成绩。

这类老师把解题思路讲得很清楚,每个步骤都很清晰,课程的知识点也都悉数指出,学生完全掌握课堂上教的,练习也都是对应课上学的,针对性非常强。

另一类老师就不一样了,他们经常“开小差”,讲一些课程外的东西,但不是你想象的那种讲故事。

他们会把微积分和物理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思考生活上和微积分有关的东西。目的当然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微积分的理解,而这些都不能直接用在考试上,甚至学生平时做的练习都跟课堂教的没多大关系。

结果自然是考试成绩一塌糊涂,学生对这类老师的评价也很低。可调查数据显示,第二类学生在微积分II,以及会用到微积分的相关课程上,表现得比第一类的学生好。

这大概是在“开放式”的环境下,训练出来的应对困难的能力,有点自学成才的感觉。

有意思的是,这个现象不仅在教育上起作用,在个人肢体动作训练也同样适用。

美国海军防空兵做过一项测试,把士兵分成两组。

第一组分块训练,比如今天教过肩摔,练习项目就是过肩摔。

第二组则是混合训练,比如今天教两三个项目,有过肩摔,有搏击也有跆拳道,训练的时候可以自由选择教的内容应战。

每次教完测试,第一组总是表现得很好,动作干净利落,姿势准确漂亮。而第二组则总是在该用拳头还是脚之间举棋不定,结果自然是打得乱七八糟。

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结业比武大会上,两组人马的对战上,第一组的人总是惨败。

这倒也不难理解,毕竟比赛没有限制用什么招数,你也不知道对手下一次会用什么招数攻击,只能随机应变,非常考验你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

而第二组的士兵已经习惯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自己已经学会了如何应对。

第一组的士兵更像是手里拿着锤子的工匠,他们看什么都是钉子。可实际上,锤子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有时候你需要的是一把剪刀。

有个问题是,在现在这个高度专业化,分工极其明确的世界,你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找到相应的人就行了,我何必什么都学。

肿瘤医生也不是能医治人体所有器官的癌症,你不能要求一个桥梁工程师懂国际政治。

可就算你的工作环境再单纯,但你的生活可不会就此体谅你,让你事事顺心,没有任何麻烦。毕竟这不现实,现实社会就是一个最大的“开放式”的环境,而你必须学会自己做出决策。

如果你一开始就把自己禁锢在一个小圈子,不时常跳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又怎么锻炼自己解决棘手问题的能力,而这可以让你走得更远。

银勺和拳击手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收到的简历,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名牌大学毕业,成绩很好,实习经验丰富,积极参与组织学校的活动,简直完美。

另一类是普通大学毕业,工作经验很少,经常跳槽,工作内容跨度很大,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无所事事。

现在有个问题是,当你手上拿着这两个类型的简历,都符合你的要求,那你要选择谁?

人力资源总监Regina Hartley 和她的同事,给两个类型的人分别取了个名字。第一类的人叫做“银勺”,第二类叫做“拳击手”。

Regina Hartley 对这两个名字的解释有点官方,显得过于委婉。这里我发表下自己的看法。

“银勺”:银制的汤勺,精致好看,价值高,使用方便,用途明确,善于服务,但也需要有人使用,他才走价值。这很像专业化,分工明确的人才,你只要给出明确的指令,而且在他能力范围内,他就可以很好地完成任务。

“拳击手”:为比赛而生的人,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为了在赛场上,和对手一较高下,一次次地击败困难。他们面对的是没有答案的问题,以至于陷入困境是常有的事。

对比“银勺”和“拳击手”,更多的人会选择前者,毕竟他们看起来靠谱得多,没有那么大的变数,而后者的生活简直就是一团糟。

一个上了大学没多久,觉得大学没有意义,就直接退学,没有收入就去捡空瓶子维生,心血来潮跑去印度逗留了一年,这样的人还有阅读障碍,你觉得他靠谱吗?但乔布斯可不管别人怎么看他。

20岁才能看懂电影。

38岁才拍了第一部商业电影。

45岁才对父亲说“我找到职业了!”。

50岁还经常为不知如何拍戏而哭泣。

这是著名导演李安的人生概要,大器晚成不是没有道理。少年时期的李安对填鸭式的教育嗤之以鼻,厌学让他成了吊车尾。

李安不去上学的时候,就跑到台南市全美戏院,他戏院里面放映的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的电影,一部不落地看完。

李安的学习成绩不好,接连两次在高考中失利。第一年以6分只差落榜,第二年因为紧张,以一分之差落榜。但他执意学戏剧,最后考入台湾艺专影剧科。

“我逐渐了解,所谓的升学主义、考大学,对我毫无意义。遵循常规,我的一生可能庸庸碌碌;但学戏剧,走的可能就是条很不平常的路。”

打破常规,逆流而上面对的阻力是个棘手的问题。李安是个拳击手,随时都要跟未知的棘手问题对抗。

严格来说,李安发现自己的兴趣,捍卫并追寻梦想的年龄不算太晚,更晚的还有很多。

史泰龙24岁之前只演过成人电影。

安藤百福,方便面之父。48岁之前是卖盐的,还进过监狱。

摩斯奶奶,画家。78岁前没有画过画。

福杰·辛格,马拉松选手。89岁才开始跑马拉松,那之前他都以为马拉松只有26公里。

当然,我并不是说越晚做出选择越好,而是希望你能在各个年龄段多加尝试,如果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那就尽可能地多试几次不同的工作。

在很小的年纪做出选择也没有大碍,费德勒十一二岁才在足球和网球之间做出选择。

在这之前,费德勒打过篮球,摸过乒乓球,各种体育活动都喜欢。玩到最后才认识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最后自己做出决策。这是很难得的经历,是其他按部就班的小朋友体会不到的成长。

现在社会的早教竞赛已经打得如火如荼,既伤了孩子自然成长的心智,也坏了家庭教育的契机。

过度教育从来都没有好结果,固执地攀比只能逞一时之快,输了未来的孩子,没有人可以替他们买单。

"

标签:

经销商朋友:

您是否苦苦寻找好的药品?

作为一个医药产品经销商,当你为药品的同质化数量越来越严重,竞争

越来越激烈,市场越来越饱和而头痛时。

清阳多动宁胶囊作为一个几乎无同类产品竞争,市场空间巨大的药品,是不是您苦苦寻找的产品?

害怕投入不一定收获?

没关系,清阳多动宁胶囊严格受市场的保护,是国内治疗儿童多动症的纯中药胶囊制剂。


: 0371-63293388,

扫描二维码
: 184330264

河南灵佑药业有限公司

地  址:郑州市黄河路126号江山大厦

邮  编:450008

电  话:0371-63293388

传  真:0371-63718833

邮  箱:duodong123@163.com

多动症自测40题 儿童多动症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症状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菲尔普斯 多动症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孩子多动症特征 多动症改善 冲动型多动症治疗 多动症训练 多动症的危害 好动症治疗 注意力不集中 多动症教育 多动症饮食 注意力训练 注意力不集中测试 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是什么原因造成 小孩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 小孩子多动症表现 多动症儿童的特征 多动症表现 小孩多动症怎么办 小孩多动症 好动症 小孩多动症的表现 什么是多动症 造成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儿童 多动症症状 孩子多动症 多动症一般在几岁 多动症检查项目有哪些 多动症有哪些表现 小儿多动症的自我疗法 孩子多动症有哪些症状 多动症的原因 孩子为什么会得多动症 多动症家庭训练 孩子多动症的表现 小孩有点多动症 多动症是病吗 小孩多动症的原因 多动症是怎么得的 5岁小儿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吧 多动症孩子 小孩子多动症 好动症和多动症的区别 多动症多少钱 多动症早期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几岁开始 多动症是怎么引起的 如何判断多动症 孩子多动症症状 多动症孩子的特征 多动症几岁能确诊 多动症儿童的表现 多动症表现有哪些 多动症的药 孩子多动治疗 治疗孩子多动 多动如何治疗 多动治疗 儿童多动症的表现 多动症的症状 好动 多动症怎么治疗呢 多动 小儿多动病 儿童多动症治疗方法 多动症如何治疗 儿童多动症怎样治疗 少儿多动症 儿童多动是怎么回事 孩子好动是多动症吗 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好动症的小孩怎么治疗 注意力缺陷多动症表现 儿童多动障碍 幼儿多动 儿童多动训练 多动症自测40题 多动症医院 小孩好动 治疗多动症的医院 治疗多动症 怎样判断孩子多动症 孩子厌食怎么办 小孩调皮好动 多动症的治疗 儿童多动症状表现 多动孩子 孩子好动教育 小孩多动 孩子多动教育 小孩有多动症怎么治疗 中医治疗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