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彼此是独立的个体,这是界限;我们愿意彼此支持,这是情感;只有界限没有情感,这是路人;只有情感没有界限,这是共生。高品质关系,是既清楚彼此的界限,又彼此有感情支持。
——凉水鹿
周末,户外温度太高,朋友约着来我家小聚。电话约定后,大约过了一个半小时,朋友才带着女儿姗姗来迟。并且,两个人的情绪看起来都很低落,尤其是两岁半的女儿,两只眼睛哭得又红又肿。
妈妈不得已打了孩子
一见面,朋友就向我抱怨:"我真的是要被她气死了,以前从没冲她发过这么大脾气!"原来,这小姑娘平时睡觉也就半小时,今天睡醒之后哭个没完,既不说要干嘛,也不乖乖听话。"我没忍住,吼了她,也打了两下,把她吓得也不轻"。听得出来,朋友现在是满心的后悔和心疼。
我拿玩具哄了她一会儿,很快,小姑娘就开心的和弟弟完了起来,似乎忘记了刚才的哭闹和训斥。
倒是朋友,一直坐立不安,时不时地问女儿一句:"妈妈刚才吼你,你害怕了没有?"、"妈妈是最不想凶你的人,刚刚你真的太不乖了,妈妈才生气了"、 "你给妈妈道个歉,妈妈也向你道歉,我们就和好了怎么样?"
妈妈坐立不安,孩子满心委屈
朋友的这种焦躁不安其实表现了一种母亲对孩子的依赖,这种亲子关系中的过度依赖在心理学中称之为"共生"。
何为"共生关系"?所谓的"共生关系",原指两个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一种互利寄生关系,延用到人类身上就是指两个人像一个人似的不分你我,没有彼此界限,从而形成一种无法离开对方的、纠缠的、病态的亲密关系。
亲子共生关系
在亲子关系中,由于双方的力量并不对等,父母理所当然的作为"权威"或"独裁者"存在,再加上"百善孝为先"的道德约束,孩子通常会被所谓的亲子共生紧紧困住。
共生关系一般分为以下两种:
(一)正常共生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指出,对于0-6个月的婴儿,和妈妈之间保持亲密的共生关系是一种正常的生存需求。正是因为这个阶段的"共生关系",妈妈才能敏锐的觉察到婴儿的需求;正是因为有了妈妈的细心呵护和"心灵感应",婴儿才能获得最细致入微的照料。
(二)病态共生
孩子超过6个月以后,身心各方面功能都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开始慢慢学习独立的本领,并且自我意识萌芽,越来越多的表现出个人意志。
如果此时家长不愿遵从孩子的天性,仍然想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剥夺孩子的自主意识和权利,或者孩子仍然拒绝长大,蜷缩在家长的保护圈里不愿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病态共生关系。
病态共生关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存在哪些不利影响?1、极度压抑孩子内心,造成孩子无法表达自己需求或表达了却被忽略,妨碍孩子成长为独立、健康的个体
李玫瑾教授曾说:
"孩子的问题往往是成年人造就的,孩子的某种心理或行为问题,一定和父母的行为有关,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四大名助》中,有一期嘉宾是一个女大学生,她的诉求是希望爸爸不要太"关心"自己。在大家看来,这个女孩就是标准的"傻白甜",言谈举止就像个十来岁的小女孩。
爸爸“以爱之名”,禁止女儿接触一切有潜在危险的事物
节目中,这位父亲看着女儿的时候,眼睛里面充满了宠溺。因为妻子在怀孕5个月的时候子宫里面长了个瘤,当时面临失去这个孩子的风险,把胎盘拿出来,手术之后再移回去。值得庆幸的是,女孩福大命大,平安出生了。父亲如获至宝,将女孩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上下学一定要送进校门,过马路必须紧紧牵着,外面的东西不可以吃,不可以和朋友出去等等。尤其是上初中的时候,去学校要过好几个路口,结果爸爸就把房子换到了学校对面,就为了女儿少点危险。
女儿很乖巧,但是却没能很好的成为她自己。还好,她及时地发觉了这种"病态共生"关系,并且积极地作出改变。否则,她只能越活越压抑,成为一个"空心人"。
小时候,父母剥夺孩子学习锻炼的机会,长大后却妄想孩子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巨人",这本身就是一个不可能成立的伪命题。
2、父母对子女过度依赖,完全以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中心,丧失了自我
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包宝宝》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对儿子过度依赖的"中国式母亲"。 影片一开始,两人总是形影不离、亲密无间。每天,妈妈带包宝宝坐公交车,给他刷牙,做好吃的,带他一起做操,包宝宝就是妈妈生活的圆心。
妈妈无法接受包宝宝对自己的逐渐远离
随着包宝宝渐渐长大,情况开始发生变化。一个竭尽所能付出的妈妈,在儿子不再对自己百依百顺之后,开始了监视和控制。最终在意识到即将失去对儿子的管理权之后,她几近疯狂,一口把包宝宝吞了下去,自己也彻底崩溃,失声痛哭。
为人父母,首先一定要明白:父母的爱是世上唯一一种为分离做准备的爱。
孩子长大了,要去创造自己的人生,父母却觉得自己被子女"抛弃"了,或者子女是"白眼狼",这本身就是一种病态的想法。父母应该做的,是在孩子陪在我们身边的时候,好好享受这份依赖。同时用心陪伴,悉心教导,为了孩子以后独立生活的更好,也为了在孩子远去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到安心和宽慰。
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消极依赖,使得自己失去了自我
《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提到了一种心理失调症状,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患有这种病症的人群,总是习惯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换句话说,他们对别人有一种过度的依赖感,或者可以称之为一种"寄生"心理。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有人说:"我没法活了,没有***,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没有别人自己就无法生存?这意味着你本身就是个寄生者,对方则是寄主,这种关系根本不符合人性独立的健康观念。
3、造成沉重的亲子关系,看似充满关爱,内里暗流涌动,一旦遇到一个合适的时机,亲子之间压抑已久的矛盾将会集中爆发,进而分崩离析
电影《黑天鹅》讲述了一个个体活力受到严重压抑的女儿和一个"吞噬"女儿的强势母亲的故事。虽然女儿Nina已经28岁,但她依然是强势妈妈"保护"下的小女孩,没有主见,没有隐私,也没有感情生活。
遭到母亲“吞噬”的女儿
随着身边各种力量的驱使,Nina内心的活力开始苏醒和迸发,这种压抑已久的活力表现出了强大的反叛力量。第一次是在母亲阻止她和朋友交往的时候,她用门卡伤了母亲的手,后来在母亲阻止她参加演出的时候,又一次疯狂的攻击了母亲本已经受伤的手。
一开始看似温馨的母女关系,对比这两次疯狂的冲突,让观影者反思:母亲看似无微不至的爱是不是健康的?女儿甘当妈妈的乖乖女是对的吗?这种亲子关系是不是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暗流涌动的亲子关系就像一颗“定时炸弹”
随着孩子的成长,这种共生状态会滋生出很多矛盾,要么孩子完全被父母压制住,丧失自我;要么孩子公开对抗父母权威,彻底决裂。无论哪种结果,亲子关系最终都将走向崩溃。
为了获得高品质的亲子关系,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呢?1、分清彼此之间的边界,允许孩子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和做主的机会
0-6个月内,婴儿是非常脆弱和无助的,他们必须要依附于其他家庭成员才能生存下去,这就是正常的共生期。
一旦脱离婴儿期,父母就应该慢慢开始让孩子明白:大家都是独立平等的个体,你不能无限度地依赖我,我也不能无原则的满足你或者控制你。正如《黑天鹅》中的文森特所言:完美不是控制出来的,而是试图去lose it(释放)。
放手给孩子自主描绘人生的机会
心理学中有一个"边界意识"的概念,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自由和空间,再亲密的人也不能去侵犯。
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总是习惯于跨过边界,干涉孩子的一切行为,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丧失自我。如果孩子成年后,和父母仍然分不清边界,势必会引发更大的家庭冲突。正如海灵格所说:家庭成员的关系错位是所有家庭冲突的根源所在。
父母的事无巨细出发点都是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可是爱一旦失去边界,就成为一种负担。有人将其称之为"甜蜜的负担",可这并不是爱,只能算是一种消极依赖。
2、引导孩子正确区分情绪,学会为各自的情绪负责,并作出积极改正
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情绪是属于个人的,孩子不需要为父母的情绪负责,父母也没义务为孩子的情绪买单。然而,很多父母经常会将接纳情绪和满足需求混淆起来,对孩子要么防范过度,要么错误溺爱。
引导孩子学会管理情绪
任何情绪的产生都有它的理由和合理性,家长需要接纳孩子的情绪,理解他们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不要接受和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
比如,女儿看到《大耳朵图图》中图图有只猫咪,她也想要买一个宠物来养。我刚说了一句:"我们家目前的现实状况不适合养任何小动物",女儿马上就开始哭闹。
这时候,我首先做的是接受她的情绪,并且肯定她的想法。孩子想养宠物是件好事,有助于提高她的专注力,教会她如何负责以及照顾弱小者。然后,我再理智地和她讲清楚原由,将照顾这个新成员的诸多问题逐一分析,理清利弊。最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得出现在不适合养宠物的结论。
女儿向往养一只宠物
孩子需要的是充满尊重的理解和接纳,这会促进孩子积极地去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同时也有利于建立起和谐的亲子关系。
3、父母需从自身出发,减少对孩子的关注,不溺爱孩子,同时找到自我,丰富个人生活
研究显示,越是饱受空虚与孤独的父母,一遇到可以依赖的感情就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就越容易紧抓不放。抓的越紧,感情也就毁灭的越快。
妈妈过分关注孩子的一丁点儿变化
网上有个孩子曾说:"我感到自己的妈妈很脆弱,我不经意流露的小情绪或者说了一句抱怨的话,都会引起妈妈的强烈反应。我真的不喜欢这样,弄得我在自己家里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敢随意发表观点或者表露情绪。家,对我来说完全不是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
这位妈妈就是深陷在病态共生的泥潭里,时刻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这种毫无预兆的纠缠让人几近窒息。
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孩子的榜样,而不是消极地依赖孩子或者成为孩子的依赖。育儿路上,父母更应该理性审视自身,调整好心态,学会自我约束,找到自己感情的寄托和情绪的释放口,走出病态共生的旋涡。
高品质的亲子关系=明确界限+情感支持
人常说,母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所谓合理的爱、健康的爱,是会在保持自由和彼此独立的前提下,成为促进孩子心灵成长的力量。所谓高品质的亲子关系,大概就是:我陪你慢慢长大,并且在你应该离开的时刻,挥手目送你远去,任你自由翱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