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猫叔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中国人对于文字是很尊重的,“惜字如金”是文字表达的至高态度,其中关于教育最智慧的表述就是“言传身教”四个字,把教育的过程完美概括。然而猫评教育跟踪了十组家庭,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言传过剩,身教匮乏。
孩子由于知识容量不足,所以理解能力有限。我们发现很多时候家长生气的原因是,明明已经说明白了,为什么孩子不按照说好的做。其实,那是因为孩子并没有真正理解,即使理解了却未必能够清楚知道应该怎样做。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家长当面指导孩子做一遍,一遍不行就两遍。
因为,小孩的模仿能力是远远大于理解能力的,从广义上来讲,一个人在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之前,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在模仿(大脑中的正确模板)。这种现象叫做“心理拟态”,即人们通常在无意识或者潜意识状态下,也可能是遇到无法理解和控制的状态时(小孩子遇到这种情况非常普遍),会在第一时间做出与潜意识中,他理解的最接近正确的方式来处理。
举一个例子,当进入一个陌生人很多的环境中,如果无法避免社交,那么孩子会不由自主的模仿父母在社交场合的做法;再比如,孩子在极端情绪下(愤怒、兴奋或者悲伤)时,会不由自主的产生父母面对这些情绪的画面,从而导致他们也会用父母的方法处理情绪和进行表达。这就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性格会遗传的原因。
因此,想让孩子理解一个道理或是事件时,不妨试下带孩子一起去体验这种言传身教模式。但,遗憾的是我们接触的大部分父母更热衷于讲道理和语言表达。
深层次来说,这也是父母一种“图个方便式教育”心理和懒惰。寄希望于一个道理能够改变孩子的某种出于本性的行为,希望用语言一次性的教育到位,永久性杜绝某种父母认为的错误行为,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0-14周岁的孩子,感知世界更多的是依靠“五感”,而非思维。
因此,猫叔想告诉所有0-14岁孩子的父母:都说在这个阶段陪伴是最好的教育,其实“身教”才是最好的陪伴!
我是猫叔,更多教育干货欢迎关注公众号“猫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