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成为了自己的人,拥有自主人格,是自我实现者。他们自己决定自己,自己为自己负责。非自我实现者,也就是放弃了做自己的人,依附他人而存在。前者可以臣服于其他人和其他存在的真相,后者则陷入在自己自恋的想象中。
1.不自欺,按照现实来行动而不是自己的想象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有一个悲惨的童年,他曾这样说自己:“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马斯洛形容母亲是一个冷酷、愚昧无知和充满恶意的人,他觉得母亲好像热衷于把孩子们“逼疯”,而父亲之所以和孩子们关系冷淡,也是为了躲避她。母亲毁坏过马斯洛心爱的唱片,把他带回家的两只小猫当着孩子的面活活摔死。。。
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马斯洛依旧成为了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说明他是一个拥有自主人格的人。没有因为外界,而失去了自我。
这类人,能够准确和充分地认识现实,属于具备存在认知(Being Cognition)的人。现实是怎么回事,就怎么认识,不会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欲望去认识现象。不自欺是具备存在认知的人最明显的特点。
马斯洛没有因为自己所处的家庭环境糟糕就放弃自我,依然成为了博学的心理学家,这与他不自欺有很大的关系。要知道在原生家庭受的伤,长大以后很大可能会轮回上演,除非自己有所觉知,并在关系中慢慢疗愈。
放弃了自我的人则不同,他们属于具备匮乏认知(Deficiency Cognition)的人,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想象或欲望去认识世界。
武志红老师在得到心理专栏课里提到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工作,到一个偏僻山谷的伐木场做工人。他发愤图强,每年都考研究生,但是每年选择考试的学校都不一样,都是远高于自己实力的学校。看起来很努力,刻苦学习,但是学习成绩不升反跌,英语成绩一年比一年差。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位大学生其实对自己考研一点自信都没有,他只是借考研这件事让自己和身边的人知道自己还在努力学习,有上进心和远大的抱负。但是他不分清形势,选择与自己实力不匹配的名校、名专业,并且复习时也毫无方法,甚至不去查考试所用的参考书。
这就是典型的匮乏认知,因为内心缺什么,就去要什么,而且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行动,而不是根据现实行动。因为需要自信,所以他就对别人和自己说,他一定行。
可实际情况是,他实力一般,想要考研选择一般学校可能更有效果。或者到大城市里找工作,机会多,总有一个会落在他的身上,而不是孤身一人前往山区,与外界隔绝。
按照自己的想象行动,没有认识到事物的本来面目,属于匮乏认知的人。有存在认知的人不会因为任何原因改变自己对事物的原初认识,这是自主人格的基石。这位大学生是一个缺乏自主人格的人。
可是,为什么他要选择放弃自主,根据自己的想象来行动呢?
2.抛弃自我的两个原因控制性教育
如果父母喜欢控制孩子,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发展,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而不是成为他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会激烈抗争,但很有可能他会以反控制对抗控制,最后只学会了对着干,却没有学会遵从自己的内心。
更为关键的是父母控制性的爱,会让孩子形成外部评价系统,也就是关注外部对自己的评价。
我也深受其害,以前总是担心别人会对我有不好的评价,惶惶恐恐,害怕自己做得不好,害怕说错话。现在这种害怕减轻了许多,但依然还有一些恐惧。
武志红老师说,每一个非自主者都有深深的恐惧,他们缺乏安全感,之所以扭曲对自己,对别人和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因为这样做,让他觉得更安全。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在很多时候,这会让他们惊恐。
那个告诉别人和自己“我能行、我很有自信”的大学生,恰恰是因为没有自信,害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才扭曲了对现实的认识,按照自己的想象来行动,因为这样才有了安全感。
可是一味地否认现实,逃避现实的痛苦,什么时候是个头呢?
太顺应社会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顺应社会,渴望掌握社会的规则。为了早早达到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成为“社会所希望的人”。
在很多时候这样做仿佛真是可以通向成功的道路,因为不少这样的人成了成功人士,但可惜的是,这类人缺乏创造力,用“我比别人占有的多”来衡量自己,以此来对抗内心深处隐藏的恐惧感。
武志红老师的课程里提到过一部电影,男主角本是一名正直而又善良的警察,在一次刑事案件中,被告方在司法部门有非常深厚的关系,导致原告,也就是被害者的家属输掉了官司,而真正的凶手却逍遥法外。
这件事情男主角是主要参与者,整个司法部门全都是睁一只眼闭只眼,当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而男主角原本的善良也被抹黑了。他觉得生活没有什么意义,也不再陪孩子吃饭,因为他已经成了一张网中的一只小苍蝇而已,完全失去了创造力。
本以为这样可以获得加官进爵,却得到了心灵的空虚。
这是不是很多人的现状?尤其是体制内的有些工作,庞杂的关系让自己没有办法发挥创造力,生活也了然无趣。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温尼科特说,创造性生活是一种健康的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武志红老师认为,最重要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创造你的生活。
遵循本心做自己。
那么,怎样做自己呢?
当自主性被破坏了,无法遵循自己的本心做自己时,要怎样做才能拥有自主人格呢?马斯洛给了以下几个建议:
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
在决定你自己的事情时,试着自己做决定。你应该请教别人的意见,但最后做决定的是你自己。放弃对身边人的依赖,放弃对权威、文化乃至流行的迷信。
听大多数人的想法,参考少数人的建议,然后自己做决定。不要人云亦云,随大流,盲目听从权威,要有自己的思考。有时候很难做到完全独立思考,所以才要练习,成为一个自主性人格的人,因为这样才有创造力,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倾听并接受你内心的声音
马斯洛认为,“自主者对自己的体验彻底敞开”,他相信,直觉、感觉等体验性的东西是我们认识自己、别人和世界最可靠的部分。
如果它们不可靠,那只是因为你在认识的时候,扭曲了它们。甚至按体验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它们,这样做得多了,你会发现它们无比准确,且从不欺骗你。
今年以来,我开始非常相信自己的感觉。比如我和某个人通话,或者线上聊天,线下聚会,我的潜意识在观察,对聊天的对象会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无论是对还是错,这都是我的感受。如果错了,就像马斯洛说的一样,是我的认识出现了扭曲。
这个游戏很有趣,我不会从头脑中来得出对这个人的印象,而是问自己的心,你感觉他是什么样的人?你感觉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经常这样练习,我的感觉也会更为敏锐。
那些会看人的人,阅人无数。听你说两句话,就能知道你是什么样的人,因为已经锻炼了无数次。
把每个别人都当做独一无二的人
我们容易将自己当作独一无二的,但我们却容易以己度人,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却忘记了其他的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拿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价别人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起来很轻松,但却会因此丧失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爱。
这一点,很难做得到。过于活在自己世界的人,尤其难。别人和我们不一样,想法也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这也是为什么倾听,是好好说话的第一步的原因。倾听的时候全然地放下自我,这样交流也会通畅得多。
以上三点建议是最基本的,此外马斯洛还有一些小建议:
1. 无我的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事业。投入做事,投入爱,你会发现生命的意义。
2. 选择成长。很多人放弃了成长,觉得人生这样就可以了,而当他选择放弃成长的时候,创造力就会逐渐离他而去。周围很多人都选择了放弃成长和学习,认为那是读书时候的事情,殊不知,成长是一辈子的课题。
3. 真诚一致。不自欺、不欺人、不装模作样。自己的意识与内心的体验相一致,讲出来的要与自己的认识相一致。不要扭曲对现实的认识,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来行动。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真诚的人,但并不意味着每时每刻都能做到真诚一致,有时候会欺骗自己。因为不想接受现实,不想接纳自己,就容易变得自欺欺人。真诚一致,才会回归自主。
4. 从小处做起。如果你目前不是自主的人,缺乏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爱,只要你从小处做起,一点点尝试做你自己,你最终会走向自主之路。相反,如果你开始是这样的人,但后来放弃了,那你就会背弃这条路。
没有人一开始就很厉害,都是从小处慢慢积累。慢慢来,会很快。
5. 勤奋,追求达到你能做到的最好。如果觉得最好有点难,至少做到70分,这不是一件难事,多花点心思,每个人都能做到。只是这样想的人很少,这样做的人更少。如果你做到了,你就抢占了先机。
最后总结一下,拥有自主人格的人,会按照现实本来的面貌行动,不会根据自己的想象、欲望而扭曲现实。那些做不到如实还原现实,无法做到自主的人,因为生命早期被父母严格控制,以至于长大后太顺应社会,失去了自我,也就失去了创造力。即便如此,重建内部评价体系,倾听并接受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要用自己的评价体系去要求他人,做到这些,你也能成为一个拥有自主性人格的人。
到那时,你就会回归自主,成为了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End.
婷下来思考:英语专业硕士,心理学爱好者,软件产品设计者。希望用心理学和文字疗愈自己,也能温暖你。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