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读呀原创
都说新一代的父母不容易。不仅要在外敢打拼、能赚钱,回到家还要钻研教育子女问题。拼父母拼的是什么,拼的是教育理念。那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共性问题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会正确应对、处理的父母,渐渐就和其他家庭教育拉开差距。如果我们能懂一些心理学常用规律,那么在和孩子相处中,就能当上“抢跑”的家长。
那么,有哪些常用的心理学原理可以运用呢?结合我自己和小小费的相处实际案例,跟大家聊聊家长一定用得上的心理学原理。这几个原理,让我认为自己不太优秀的小孩,每一天都变得比昨天更好。
原理一:罗森塔尔效应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到一所小学做实验。 他们从1-6年级各选了3个班,进行名为“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
其实,罗名单上所谓的优等生都是随机挑选的。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学生们进行复试。让人意外的是,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每一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而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变得跟以前不一样了。
启迪:要用鼓励教育替代打击教育,正面暗示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步。
我的经历:小小费刚开始学钢琴的时候,我简直遭遇人生的滑铁卢。我自幼学琴,自以为孩子也不会差到哪里去。事实证明,那真的就是“我以为”。小小费不仅没有节奏感,而且5个手指头完全捋不直,手型塌在键盘上……直到我一遍一遍崩溃地纠正。
但是我脑海里始终有一个声音,忍住,要鼓励。于是,哪怕孩子一遍遍地做错老师要求的手型动作,我咬着牙鼓励他,“这一遍比上一遍进步多了”“妈妈看见你努力了,继续加油。”“妈妈感觉你还挺适合学音乐的。”
开始这个过程很煎熬,有时候父母real在说违心的话。也许好几遍孩子都没有改进。但是,奇迹发生在3个月以后,孩子真的越弹越好,有时候不需要我们叫他练琴。他还会催着说:“妈妈,来陪我练琴啊。”我由衷地感受到,罗森塔尔效应的威力。
原理二:超限效应这是来自于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经历。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随即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讲,于是他决定一分钱也不捐了。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后,马克·吐温不仅不打算捐钱,还从盘子里拿走了两元钱。
启迪:如果同一刺激过多、过强导致作用时间过久,会引起人们心理上的极度不耐烦或强烈反抗。这种现象被称为“超限效应”。对待孩子,别总啰里啰嗦讲道理,小心适得其反。
我的经历:在我们家有一个有趣的现象,相信在很多家庭都一样。老人总是把嘴放在孩子身上,“说好看10分钟动画片,你再看我就要打你屁股了!”“吃饭的时候别到处跑——喂你怎么又跑了,今天我非要跟你妈妈告不可。”
我家姥姥对孩子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威胁+恐吓。但效果呢?第一次,孩子可能会因恐惧而纠正行为。次数一多,他发现,姥姥就是纸老虎嘛。于是索性不听,有时候不仅不听,还学会“挑衅”:那你来打我啊?
而对于我,孩子总是言出必行。为啥?我和孩子爸爸基本上很少“啰嗦”。做任何一件事,我们把原则、规则说到前面,做得不好、犯错了,那对不起,你要接受后果惩罚。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探讨这个问题,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戳。惩罚男孩最有效的方法:只需1招,比打骂效果好100倍!
我的感受,如果父母要梳理绝对权威,靠的不是强权、命令和体罚,靠的是父母对规则的坚守。这是对超限效应的最好的利用。
原理三:霍桑效应20世纪20年代,美国霍桑工厂管理者发现,无论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福利改善得多好,工人的生产效率都提不高。问题出在哪里?心理学专家前来调研发现,工人需要受到工作外的额外关注。如果工厂注重工人的意见并进行倾听时,工厂的产值就大幅度提高。心理学把个人感受到被重视、情绪得到合理宣泄,个人就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叫做“霍桑效应”。
启迪:渴望被关注,是人的天性。读书的时候,如果学生总能感受被老师关注,学生会更加努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利用“关注”作用,倾听孩子、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这样,成长才能爆发出强大的动力和生命力。
我的经历:小小费是一个有点慢热的孩子,这种慢热表现出他和陌生人的交往会很迟缓,尤其是两岁多的时候。有时候我很着急,为什么别的孩子能大大方方地出众、和幼儿园老师很快熟悉,而我的孩子好像非常内向。
但我提醒自己不能着急。我要用好霍桑效应,持续地给孩子关注和倾听。每天,我回家后,不论再忙、再累,一定要和孩子聊天。“在幼儿园有什么好玩的时候去跟妈妈分享?”“今天中午吃了什么点心?”现在孩子大了,我会问:“钢琴弹得有进步吗?”
小小费特别喜欢拼搭lego积木,经常自己动手DIY一些炫酷的机器人。有时候我在家也加班,往往正进入工作状态时,他推门进来,“妈妈,你去看下,我搭建了一个特别酷的战列舰。”我一定会百分之百丢下手头的工作,兴致冲冲地去看他的作品。
除了夸张地表达欣赏,我还会指挥他和自己的作品合影。下图就是一个他周末自己搭建的腰部能旋转的机器人。
我的这些行为,让孩子感觉:“我搭积木搭得好,妈妈总是肯定我。我想搭更多更好的积木,赢得父母更多的肯定。”不仅是搭积木这一件事,每一件事父母都可以采用霍桑效应的原理。
持续地这样和孩子相处,他越来越爱表达、越来越享受表达。他越来越爱提升自己,人生观变得很积极。他知道,无论何时,妈妈再忙,一定会把他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不管他做什么,他都乐于去表现、去探索从而实现自我成长。
现在,从老师、外界那里,我获得与之呈正比的激励。老师们说:小小费性格好好哟,小朋友都想跟他一组,合作完成一个小项目。家长们说:他真的变化好大,以前见人都往大人身后躲,现在跟我们畅聊人生畅谈理想……
我会心地笑了。
成长是一件很慢的事。这是我为人父母后体会最深的一件事。因为慢,所以不要急。每天付出一点点,有一天再回首,你就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真的,跟昨天不一样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