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偷东西?
竟然这也正常?
处理不好会影响一生?
找准问题才能对症下药!
5岁半的乐乐是我前同事赵姐的儿子,
一次我们在沙盘室聊天,乐乐自己摆弄着沙盘室里的沙具,一种绿色的恐龙深深的吸引了他,他问妈妈,能不能拿走恐龙。
赵姐说,不可以!
随后,赵姐带着乐乐离开了咨询室,不一会折返回来。
原来,赵姐出门后发现,乐乐手里紧紧攥着那只绿色的恐龙,她十分恼火,大骂儿子怎么能偷东西。
赵姐一脸羞愤的看着我,求助:孩子这么小就偷东西怎么办?
偷东西,在大人眼中是带有犯罪性质的不道德行为。
而在孩子眼中,他只是拿了他喜欢的东西而已。你以为是自家孩子道德品质出了问题,其实,5到9岁的孩子常常会出现“偷窃”行为。
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9岁之前的孩子还没有道德观念。他们评价对错的方式先是有没有受到惩罚,其次是对自己有没有利。
所以孩子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大人完全不同。
孩子们来到这个世界,最开始以为这个世界所有的东西都与他有关。慢慢的他们发现有些东西是“我的”,有些东西是“你的”,但是还有很多东西,他们并不太清楚是不是“我的”。
他们想要这些东西,想要就可以拿,是他们的逻辑。
拿,肯定是对自己有利的,那么他们的心理不会认为自己是不道德的。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长说过不能拿。这时,如果拿了没被发现,没受惩罚,自己也是对的。
所以,在孩子的世界里,拿别人的东西没有什么了不起。
那么很多家长就要担心了,这样莫不是要培养出来个小偷?
当然不是!如果教育得法孩子不会有任何问题;如果犯了下面的毛病,那么将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恶劣的影响。
道德发展阶段
发现孩子偷拿别人东西,千万不要这么做!不要骂孩子小偷。
“小小年纪不学好,竟然偷东西,长大也不是什么好东西”,“你这个小偷”,“你怎么这么不争气”,“你怎么能这么坏”。
如果给孩子贴上“小偷”的标签,孩子就会产生自我毁灭的倾向,如果父母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很大程度上会变得自卑或者真的成为小偷。
不要不问青红皂白,暴打一顿。
暴打一顿并不能制止这种行为的发生,因为在孩子的逻辑里他还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
不要只说“不能拿别人东西”,然后问孩子“你知不知道错了”
孩子的道德观念没有受过文化的洗礼,所以他不知道为什么不能拿别人的东西,试想一下在远古时期,自己抢了什么都是本事,所以偷是一个文化的概念。
如果这时问孩子知不知道错了,他可能真的不知道。
不要认为没什么大不了,他只是个孩子,或者当面反驳失主。
5-9岁虽然是前道德阶段,但恰恰也是树立道德观的关键时期,如果父母这样宠溺维护孩子,孩子以后就会是非不分,非常有可能犯下大错。
不要沾沾自喜,觉得孩子占了便宜或者省了钱。
每个罪犯都有小的时候,而你正在培养一个小偷。
不要没发现,不作为。
每个家长都应该给孩子有效的关注,了解孩子有什么,多了什么,少了什么,有了这种关注孩子才可能带着爱生活,而不成为罪犯。
发现孩子偷东西的需要如下步骤:询问。
用平和的语气问孩子为什么想拿别人的东西,原因越清晰越好,不要提前预设孩子的动机。
共情。
共情(同理心)是沟通的前提,要承认每个人都有想要的东西,也有把喜欢的东西据为己有的冲动。
肯定和否定都很重要,如果孩子觉得想要,那么可以肯定这种想法,因为欲望人人都有,如果孩子觉得有趣,那么要否定他的感受,说明这不是件好玩的事情。
讲规则。
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讲道理,比如,大家丢了自己的东西都会伤心,所以,大人们就规定都不许拿别人的东西,这些规定所有人都要遵守,爸爸妈妈和你都要遵守才行。
一起还东西。
和孩子一起还给失主,并表示因为不知道而犯错,事后勇于承认错误是非常勇敢的表现。
讲惩罚。
再一次明确规定,如果知道是错误,下次再这样是要受到惩罚的,惩罚的内容要明确。
后记:
以上的理论和条件都适用于9岁以前的孩子。其实大多数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不再会有不问自取的行为了。所以,家长不用如临大敌的样子。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明知道偷东西不好,但是还是偷东西,这种情况很大原因是在于孩子希望用错误行为唤起大人的关注。
每一个有问题的少年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这个时候最好寻求专业的帮助,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引导孩子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 END -
小糖豆心理,助力家庭成长!作者:ViVi博士,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生,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