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这是孩子们最煎熬的一年,也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一年。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一年将成为学生十几年寒窗苦读结果的呈现,甚至将影响孩子的一生。有哪一个家长敢在这件事上有丝毫怠慢?孩子们学习的担子重,家长们肩负的责任更重。
没有任何一位家长希望拖孩子的后腿,成为他们的绊脚石。每一位家长都想在这最重要的一年里,成为孩子背后真正的推手。但实际情况是,想法是好的,做法就未必了。
误区一:只重考,不重报
很多家长或者说几乎所有家长都觉得自己是重视高考报考的,但实际情况是给孩子花几千甚至上万补课费的家长很多,但为孩子报考花上千元的都寥寥无几,也很少有家长花一周左右时间去学习研究报考,可事实是,要花多少补课费才能提高5分呢?但若高考报得好则等同于高考多考了几分甚至十几分,所以才会出现为啥邻家孩子比我们孩子考得低但却去了比我家孩子更好的学校和专业的情况。
我们常常讲这样一句话,“学得好的学生不如考得好的考生,考得好的考生不如报得好的家长”,可见家长在高考中的意义有多重要。虽然报考不是家长的事情,但我们都很清楚孩子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提高成绩排名上,只有家长能帮助孩子,能为孩子分担,所以只有那些考得好的孩子与报得好的家长搭配起来才能真正地赢得高考这场“战争”的胜利。
误区二:只重成绩,不重排名
家长们总是爱说成绩,爱说分数,爱用成绩去思考是否能考上某某大学。殊不知,成绩只是载体,真正决定是否能被高校录取的是考生的排名。同样是600分,今年的600分与去年的或者是几年前的600分一样么?这种问题应该很好作答。也可以给大家再举一个例子。以北京市2015年理科一本线548分为例,是每年的一本线都是548分么?不是。那548分是怎么来的呢?首先,北京市教育考试院根据各个高校的录取计划有一个本科一批次录取计划,是一万两千多人;然后,乘以一个系数,得到17217这个数字;最后,找到排名第17217名考生的总分,就是548分,这就是一本线的由来。至此,家长们的第二个误区不用多说了吧?所以,家长应该养成用排名思考问题的习惯,用排名去进行报考,这样才科学合理。
有些家长愿意为孩子花上万的补课费,但却不愿意花几百块在填报志愿上。有的家长甚至说填报志愿有啥可学的。我们都清楚,报考是一个决策过程,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资料。甚至可以说报考是一门学问,需要去研究。也许报考失败的概率并不高,但是,这种低概率事件谁都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那就需要家长们一方面学习掌握基本的高考报考规则,另一方面搜集大量的准确的数据和资料,为最终的报考做好准备。
高考是一场硬仗,需要早做准备。作为家长,首先在理念上就要有所转变,有所提升。谁能真正的重视报考,谁就能在这场战役中先人一步,真正的赢在起跑线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