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幼儿园张老师”,分享我的育儿原创,一起感受教育过程的美好!
要自杀的孩子是我朋友琳姐的女儿,这个小姑娘乖巧可爱、活泼伶俐,我怎么也不能把自杀这件事和她联系到一起。
我:你家小姑娘开玩笑的吧?她才那么小,哪里懂得什么叫自杀啊?
琳姐:孩子说要自杀的时候我也吓了一跳,不过看到她来真的,我才迅速反应过来,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琳姐说话的时候嘴角在不停地颤抖,可以想象到当时的情形让这位妈妈多么恐惧。
我:你女儿只有八岁,她有什么想不通的事情呢?
琳姐:说到底就是为了一条裙子,就是爱莎公主的裙子啊!她上幼儿园大班的时候就让我给她买,我觉得这裙子价钱又贵又不舒服,我要说不同意,这孩子就要跟我闹,所以我就说了个活话,我说等你上小学了,考到好成绩我就奖励你。现在她都上二年级了,我以为她早忘了,那天也是期中考试完不久,孩子问我:妈妈,是不是我怎么做你都不会给我买爱莎公主裙的?我当时忙着做饭,看她也就是说说,就没有理会,谁知道这孩子居然回到房间打开窗户要跳下去。幸亏我听到了开窗户的声音,赶紧跑过去看,孩子半个身子都出去了。
我:那你怎么把她拉下来的?
琳姐:哪里敢拉?弄不好真掉下去了。我就问孩子,你怎么啦?孩子特别大声地对我吼,说我骗她,骗好多次了,就是不给她买。我没接话,当时我也吓傻了,但是我冷静下来了,我说,萧萧,你看咱们家住在十一楼,楼这么高,你要是跳下去该多疼啊?你忘了上次你摔跤把胳膊碰错位的时候有多疼了?你从这里跳下去肯定比这还疼,没买裙子你很生气,但是你要是跳下去了可能就残废了,就算妈妈给你买了裙子你也穿不了对不对?孩子听我说完有点呆愣,问我:跳下去腿会断吗?我说是,就这样我拉着,孩子从窗户上下来了。
琳姐的讲述让我又一次想到我家小宝,小宝现在五岁,慢慢也会长大,如果有一天,小宝也有了忧愁的心事要去自杀,那简直是我生命的不可承受之重。
现在网络上关于青少年自杀的消息频发,每看一次我都感到心惊胆颤,我为孩子们的自暴自弃而惋惜,处在人生观价值观还不稳定的年龄,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极端情绪的左右,在成人看来不值一提的小事都有可能成为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的极端情绪往往都跟自身的认知需要有关。
孩子为什么会有极端情绪阿德勒派心理学家的观点认为:那些做出错误行为的儿童都是感到挫折沮丧的儿童。当成人把目光紧紧盯在儿童的缺点、错误、问题和那些没有达到的期望上时,儿童会变得非常沮丧和气馁。
强烈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这里所说的需要可能是物质上的,也可能是心理上的。有些孩子在强烈想要买一件东西的时候采用撒泼打滚的方式,从另外一个角度说,这也是宣泄情绪的一个途径,哭闹完了,妈妈还是不给买,乖乖回家。而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喜欢把自己的想法藏在心里,由于需要无法得到满足,又没有宣泄的渠道,压力逐层累积,到一定程度上就会爆发。
被别人误解且无法消除
儿童世界的是非观往往就是非对即错,没有介于两者之间的结果。因此可以看到,越是单纯的孩子越抗拒被误解。在成人看来,误解和个体的认知绝对相关,所以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孩子只能从自身角度去看问题,无法客观判断,被误解常常带给孩子深刻的痛苦和伤害,这是成人所无法想象的感受。
目标未达成的心理压力
这一点特别容易集中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与理想目标有差距,心理压力不断加大,面对问题又没有解决的方法,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有深深的无力感。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位小学霸因为考试没有得满分,内心接受不了这个现实要自杀。局外人看来,这个孩子要求太高不知足,但是对孩子来说,这明显是陷入到自己构建的“压力塔”中,无法自救。
陷入强烈的挫败感之中
屡次失败带来的畏惧感和想要逃离的强烈愿望也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极端情绪。孩子在同一个事情上总是失败,可能有两个原因,要么是任务太难了,要么就是不得法。每到这种境况,孩子内心是很痛苦,很恐惧的,家长虽然嘴上说:没关系,实际上表情和动作上都会无意中透露不满,孩子是可以感受到的,自己解决不了就会渴望逃离,这时情绪一激动就有可能做傻事。
“避雷针效应”对于极端情绪疏导的作用在当下的时代,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孩子的成人化状态越来越明显,但是心理承受能力反而变差,加上父母工作繁忙,沟通和陪伴的时间不足,情绪发泄渠道不畅,非常容易累积极端情绪,这些情绪不进行彻底平息,就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雷”。
”避雷针效应“源自避雷针原理,在建筑物顶部安装的金属棒和地下的金属板连接,使云层所带的电被大地所带的电直接中和,避免建筑物被雷击,这就是避雷针的原理。放在心理学的角度,是指人的情绪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孩子就好比建筑物,极端情绪就是突然而至的雷,家长要在育儿过程中学做避雷针,将孩子的坏情绪进行有效的疏导,从而避免坏情绪的累积,以防到一定程度上转化为极端情绪,孩子在极端情绪下非常容易做出一些极端行为,家长很难把控,到时候会追悔莫及。
家长如何做好避雷针,疏导孩子的极端情绪?情绪再紧张 态度也要平和
孩子的极端情绪和行为往往都是瞬间发生的,等家长明白过来时,可能已经来不及阻止了。所以,家长一定要记住,面对孩子的极端反应,一定要保持平和的状态,不要加深对孩子的刺激。因为这个时候孩子是非常容易钻牛角尖的,你的每一句指责都是在他的心口撒盐。这使我再次想起跳桥的十七岁男孩,这孩子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但是妈妈犯不着把车停到大桥上去教育,这种教育对孩子的情绪是一种推波助澜。
内心再生气 也给情绪留白
不管孩子的做法有多么可笑荒谬,要学会给孩子的情绪留白。也就是说,让孩子安静一会儿,安静下来,他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思考,安静下来,他才能看到自己的问题。孩子的情绪会在冷静中逐步平复,这个时候,他才会把家长说的话往心里去,才不会以一种高度情绪化的状态去亵渎生命。
绕开问题点 引导后果思考
家长要学会绕开极端情绪中的问题点,和孩子针锋相对的说问题,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孩子觉得你不理解他,家长认为孩子不懂事,这就相当于进入了恶性循环,非常影响沟通质量。我们可以更多地引发孩子进行后果思考,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因为在激情状态下,孩子是不会去考虑他的行为所引发的后果的,家长的提醒对孩子来说就好像警钟一般,把他从梦境中唤醒。
调整沟通法 避免情绪堆叠
当然,极端情绪不是一天形成的,很多时候都是一点点堆叠起来的,家长更多地是要做预防工作,多关心孩子,多和孩子说说话。最简单的就是每天一餐,什么意思呢?再忙也要在一天时间里和孩子吃一顿饭,餐桌上大家的心情都很放松,容易沟通和交流,餐桌上,家长可以说说自己工作中的趣事和不易,赢得孩子的理解;孩子可以说说学校里遇到的困难,家长顺势就给予疏导了。在日复一日的消磨中,坏情绪也就很难形成气候了。
及时预防孩子产生极端情绪的建议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让孩子能说话,允许孩子解释,这是赢得孩子的心的重要方式。有些家长说:我问孩子什么他都不说,我也不知道他是怎么想的。可是如果反观家长的问法,非常烦躁的说:你说嘛,你怎么了?问半天都不说话,怎么回事?试问这种沟通方式是要让孩子说话吗?这明显是不想让孩子说。既然是沟通,家长需要的是真诚的态度,和风细雨的语言,而不是逼问。
留心孩子的异常举动
当孩子突然变得沉默,没事坐在一处暗暗掉泪,或者说到一件事情时情绪突然激动,面部涨红,拳头紧握,这些外部动作的变化家长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这些都说明孩子面临的是自己能力所无法企及的困难,那么家长要做的是:观察,看看困扰孩子的症结在哪里?疏通,缓解孩子心头的牛角尖,松弛心理状态。
结语:有一位网友给我留言,说养孩子真的是碎钞又费力,可不是吗?要呵护这颗小苗长成参天大树,又怎能不费成千上万的脑细胞?但我仍然为我的选择无悔,我想,每一个真心实意爱孩子的家长都和我有一样的想法,用心去爱孩子并付诸行动,这才是作为家长应有的爱的表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