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阿梅怀了二胎,在27周孕检时,做“糖筛”(糖尿病筛查,非唐氏儿筛查),其葡糖糖耐量试验(OGTT)显示:空腹6.5mmol/L、1小时血糖12.3mmol/L、2小时血糖8.6mmol/L,被医生告知得了妊娠糖尿病。
十月怀胎,本是等待幸福来敲门的过程,却遭遇了妊娠糖尿病,阿梅满面愁容的过来找我诉说:“平时血糖没高过呀,咋就得了糖尿病呢?真是怕啥就有啥!”
原来她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母亲患有糖尿病),本来平时就怕,结果这次怀孕糖尿病还真找上门了。
二胎时代,妇科门诊发现的“糖妈妈”也越来越多了,不少准妈妈“糖筛”后发现血糖高,往往紧张、焦虑、烦恼,充满担心和疑惑。
那么妊娠糖尿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对孕妇和胎儿有什么影响?如何诊断和治疗?在孕期和产后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本文为您详细道来。
1.什么妊娠期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时出现或者妊娠时首次发现糖代谢异常导致的血糖升高。
在妊娠期检查发现的糖尿病患者中,因为妊娠出现糖代谢紊乱的占90%,有一部分血糖高者孕前就患有2型糖尿病,只是在妊娠期间才被发现,为孕前漏诊。
一般我们所说的妊娠糖尿病是指妊娠期出现的糖尿病。
2.为什么妊娠时容易成为“糖妈妈”?
妊娠时容易出现糖代谢紊乱成为“糖妈妈”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1)激素的变化
妊娠中期开始,胎盘类固醇激素和肽类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和绒毛膜生长激素)会线性升高,这些激素能够帮助胎儿生长发育,但同时也会对抗母体胰岛素的作用,产生胰岛素抵抗。
母体对胰岛素的需要增加,如果孕妇的身体不能应付额外的胰岛素需要量,就会出现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典型表现为母亲反复出现餐后高血糖。
(2)其他因素
孕前肥胖、孕早期体重增加过多过快、长期缺乏运动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等等,都可能是导致妊娠糖尿病的原因。
3.妊娠糖尿病是如何诊断的?
所有的孕妇都需要进行妊娠期糖尿病的筛查即所谓的“糖筛”,何时筛查以危险因素评估来决定。一般来说没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孕24-28周筛查为宜。
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盟及怀孕研究组建议,采用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方法如下:
空腹8-14小时,服用75克葡萄糖+300毫升温开水,5分钟内喝完,采集空腹、服糖水后1小时及2小时的肘静脉血进行血糖的测量。
标准:空腹≤5.1 mmol/L、服糖水后1小时≤10.0 mmol/L、服糖水后2小时≤8.5 mmol/L。主要参考空腹血糖和服糖水后2小时血糖,如超出相关标准则为妊娠期糖尿病。
4.血糖高对孩子有影响吗?
妊娠糖尿病控制不佳或者放任不管,可能对胎儿产生不利影响。
孕妇高血糖将造成胎儿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刺激胎儿胰岛β细胞增生,产生大量的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和脂肪合成,抑制脂肪分解,胎儿的营养物质就会过度储存,如此容易形成巨大儿(出生时体重≥4千克的新生儿),巨大儿会导致自然分娩时容易出现产伤,也导致剖腹产几率增加及引起早产。
还可能引起新生儿低血糖(离开母体后由于高胰岛素的作用出现低血糖)、出生后呼吸窘迫等;在日后的成长过程中孩子也容易出现肥胖,甚至2型糖尿病。
5.妊娠糖尿病对孕妇的不良影响有哪些?
妊娠糖尿病除了导致孕妇糖代谢紊乱外还容易给孕妇带来如下问题:
(1)高血压和先兆子痫
(2)剖腹产的几率增加
(3)产后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的患者在再次怀孕时很容易再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大。
6.妊娠期血糖的控制目标是什么?
妊娠期血糖的控制目标如下:
餐前血糖3.3-5.3mmol/L;餐后1小时血糖≤7.8mmol/L;餐后2小时血糖≤6.7mmol/L;糖化血红蛋白小于5.5%。7.患了妊娠糖尿病该怎么办?
(1)饮食有讲究:对于“糖妈妈”来说,饮食控制格外重要。
妊娠期糖尿病的饮食控制主张每日少食多餐,清淡为主,但也要营养搭配均衡。烹调以蒸、煮、焖等为主,戒烟酒;慎食高糖、煎炸、油腻、糖醋、烧烤、高脂高胆固醇等食物;
定时定量合理控制全日的食物总量,规律进餐,每天最好有早、午、晚三次正餐和早、午、晚三次加餐,各餐能量占比按20%、5%、35%、5%、30%、5%合理分配。
适当增加粗粮做主食:在主食方面,建议多选升糖指数较低的粗粮类,如红米、荞麦、黑麦、燕麦、豆类等。
蔬菜类可以适当多吃,特别是富含可膳食纤维的蔬菜,如芹菜、白菜、蘑菇、竹笋、秋葵、土豆、山药、南瓜等。
水果类适量吃:血糖控制较好情况下,可适当食用含糖较低的水果,如沙田柚、火龙果(白肉)、番石榴等,每天不超过200克,宜在饭后2小时左右食用;尽量少吃红枣、哈密瓜、荔枝、龙眼、葡萄、香蕉等含糖分较高的水果。
避免如下误区:
1)控制饮食会使宝宝缺乏营养:有些糖妈认为 “控制”就意味着“少吃”,担心会造成营养宝宝缺乏。其实科学的营养治疗是在确保母婴营养状况的前提下,将饮食进行合理的搭配,该少吃或者不吃的食品建议少吃,而需要摄入充足的食品还需要多吃,以保证营养的充足、平衡、合理。
2)通过少吃或不吃控制血糖:有些准妈得了妊娠糖尿病非常恐惧,害怕对孩子有不良影响,希望通过严格的饮食控制达到降血糖的目的,甚至少吃或者不吃食物。但过分的控制饮食不但不利于控制血糖,而且容易出现饥饿性酮症,危及宝宝的生命。
3)咸味和无糖食品不含糖不需限量:部分糖妈妈错误地认为,糖尿病不吃甜的食物就行,但对于咸面包、咸饼干以及市场上大量糖尿病专用甜味剂食品不加限制。其实各种面包饼干都是粮食做的,与米饭馒头一样,吃下去也会在体内转化成葡萄糖而导致血糖升高。
(2)运动要适当
除了进行饮食控制,糖妈妈还需每日进行适量的运动,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最好,如散步、中速步行、慢跑、瑜伽、广播体操等,每天至少1次,一般在餐后0.5-1小时进行,运动20-30分钟。
运动过程中要做好自我监护,如有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好是有家人或同伴陪同运动,外出时带好手机等通讯设备,不要到偏僻、偏远的地方。
有下面这些情况的“糖妈妈”不适宜采取运动疗法:心脏病、双胎妊娠、先兆早产或流产、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前置胎盘等,请遵医嘱采取适合的方法。
(3)药物治疗莫迟疑:
通过饮食和运动疗法2周内血糖仍不能达标者需要及时转为药物治疗,由于孕期的特殊性,胰岛素被认为是糖妈妈控制血糖的最佳药物选择,虽然口服降糖药,尤其是格列本脲、二甲双胍,通常被使用并已被证明在妊娠期女性中是有效和安全的,但国内相关指南没有推荐,慎用为好。
妊娠期间使用胰岛素,选择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为宜。按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临床上可以使用的胰岛素有超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以及上述不同胰岛素的混合制剂。使用剂量需要考虑患者的孕周、血糖水平、体重指数,一般来说胰岛素剂量随妊娠月份增加而递增,但至妊娠后期,由于胎儿需要热量增加,胰岛素需求量可能减少。
分娩当天停用胰岛素,产程中每1~2 小时监测1次血糖,避免血糖过高和过低的波动。及时发现血糖的变化、调整胰岛素的用量,保持孕妇血糖正常以防发生酮症酸中毒和新生儿低血糖非常重要。
同时注意加强产程中胎儿监护,产程不宜太长。产程中使血糖维持在5.6 mmol/L左右(4.0~8.0 mmol/L),若血糖超过8.0 mmol/L则可用适量胰岛素。若血糖过低可用5%或10%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按每5 克糖加1 U胰岛素的比例加入一定量的胰岛素,使血糖稳定维持在上述范围内。
分娩后多数患者不再需要胰岛素治疗,需要及时减量或停药,防止发生低血糖。剖宫产术后恢复正常饮食后需根据血糖监测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使用胰岛素。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糖妈妈认为有了胰岛素就不需再控制饮食了,这是错误的想法,其实,胰岛素治疗的目的也只是为了血糖控制平稳,胰岛素的使用量也必须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才可以调整,如果饮食不控制,血糖会更加不稳定。
因此,胰岛素治疗仍然需要配合饮食控制。
另外注射胰岛素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糖妈妈”及家属均应掌握低血糖的症状及自我救治方法,要在家中备有含糖食品,外出时要随身携带含糖食品及相关糖尿病诊疗资料。
(4)血糖监测很重要
糖妈妈妊娠期间的血糖监测非常重要,对于指导饮食、运动和用药均有指导作用,虽然每一次戳手指头都很痛,但是为了宝宝,还是希望糖妈妈都坚持下来。血糖自我监测不需要每天测,每周选固定的某一天测血糖即可。
测量日建议每天需测六次血糖,分别为早、中、晚餐的餐前10分钟和餐后2小时,餐前10分钟的血糖正常范围为3.3-5.3mmol/L,餐后2小时的血糖正常范围为4.4-6.7mmol/L。
餐前监测血糖有助于检出低血糖,餐后监测血糖有利于检出高血糖。
8.糖妈妈该怎样选择分娩时机和分娩方式?
分娩时机:血糖控制良好,孕晚期无合并症,胎儿宫内状况良好,应等待至妊娠38~39周终止妊娠。
血糖控制不满意,伴血管病变、合并重度子痫前期、严重感染、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窘迫,了解胎儿成熟度后及时终止妊娠。
分娩方式:一般情况下选择自然分娩即可。妊娠糖尿病本身不是剖宫产指征,但如果有巨大胎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或其他产科指征者,应行剖宫产。
伴有视网膜病变及肾功能损害、重度子痫前期、有死胎及死产史的孕妇,可放宽剖宫产指征。
9.糖妈妈产后需要随访 OGTT 吗?
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及其子代均是糖尿病患病的高危人群,推荐所有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6~12周进行产后筛查,建议行75克OGTT,以鉴别其所患疾病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等。妊娠时并发妊娠糖尿病而产后筛查结果正常的妇女,至少每3年到糖尿病门诊进行复查1次。
妊娠糖尿病不可怕,糖妈妈不要太紧张,为了宝宝和自己,不要嫌控制血糖麻烦,控制血糖的过程是我们更好地保护孩子的过程,也是考验我们耐性和自制力的过程,多了解点妊娠糖尿病的相关知识,配合生活方式调整和医生的治疗,就一定能将血糖控制好,顺利度过妊娠期,保母子平安,收获一个完美的结局。
作者:驻马店市第六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陈泉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