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不仅是儿童的权利,也是一项有高回报的投资。
0~12岁是大脑发育的敏感阶段,儿童的视觉、听觉、语言和认知都在这个时期形成,过了这个黄金期,人的人格已经基本定型,后天再怎么学习和补充,都无法修正。
这个阶段,家庭的影响至关重要。特别是家庭的沟通环境,对孩子的语言、词汇量都影响至深。《中国儿童早期发展与教育》报告会指出,父母对子女说话的数量,对子女的词汇量增长差异明显。语言交流多的家庭,孩子的词汇量比不爱说话的家庭要多出两倍。这种惊人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孩子身处的语言环境。
近年来,未成年的违法犯罪事件越来越多。未成年的人格教育问题日益严峻。
湖南12岁男童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持刀砍了母亲20余刀,随后竟表现得若无其事,“我又不是杀了别人,我杀的是我妈”;
广西13岁女孩因为嫉妒同学长得好看,并且学习也好,便将其邀请到自己的家中杀死碎尸;
两名14岁少年盗窃手机价值高达20多万,在两地作案共达40余起,被警方抓获之后竟说:“我还能再偷400天”;
这些一件件的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事件,都反映出了一个很严重的社会现象、家庭现象,更多的是孩子的人格和心理没有得到很好的教育和培养。
我国的刑法也规定,未成年人在进行违法犯罪后,应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那么,如何培养0~16岁的孩子,建立健全的人格?
孩子的欲望,不能全部满足需求的满足,要有一定限度。心智都还没长成熟的孩子,在欲望的自控能力上比成年人差很多。孩子对内心的需求会不经过任何判断就做出响应。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所有需求都满足,会养成孩子懒惰,不思进取的坏习惯。
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需求时,一面要引导孩子先对需求进行自我的判断,提出疑问,并自我解答。比如养宠物:
这个宠物我一定要吗?
这个宠物我要用来做什么?
我可以养这个宠物多久?
我会照顾好这个宠物吗?
我会自己收拾好宠物的便便或者经常带去活动吗?
如果我不要这个宠物,我会失去什么?
孩子带着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后,最终自己会有一个答案。
一旦孩子确定了自己答案,家长再进行进一步的判断,包括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平衡之后,再决定是否满足。
一些无理或者重复的需求,家长一定要坚持原则,不能满足。
有些有价值的需求,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实现,孩子在努力实现的过程中,会更加懂得得之不易,会更加珍惜。
积极社交,愉快沟通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得力工具。也是人与人之间内心交流的一扇门。
研究指出,经常在外一群人玩耍的孩子比宅在家的孩子,在心智上要更成熟,情绪更稳定,性格更开朗,更健谈,更容易快速融入新群体,社会生存能力更高。
家庭环境也要尽量营造沟通氛围。有些家庭,每个人都忙自己的事情,玩游戏、看电视,家庭就像是一个将多个个体汇总在一起的容器。这种家庭带出来的孩子沉默寡言,性格敏感,胆子小,不爱说话。
家长在家时,可以多和孩子沟通交流,问问在校的事,说说自己工作的事。久而久之,孩子会主动沟通,双方的感情会更亲近。在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也能知道父母的关心,同时也了解到父母的事情,而产生同情理解心。
不做问题父母10个问题孩子9个来自于问题家庭。孩子第一个面对的环境就是家庭,最长时间面对的也是家庭。家庭既是孩子的避风港,又是问题温床。
父母感情不好,经常冷战、吵架,或者对待老人差,没有孝顺之心,这些都会给孩子带来影响。孩子会学习到这些不好,并形成自己的不良习惯。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树立社会责任感缺失社会责任感的人,会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倾斜,更容易违法犯罪。
树立社会责任感,可以从道德教育、团体教育、爱国教育、社会活动做起。让孩子有大局观、上进观。
社会责任感需要长久的耳濡目染。家长不但要长期地引导和教育孩子,还要修立自身,以身作则,与孩子同步成长。
法律不能挑战法律是人内心深处最基础的原则,也是防止人心变坏的最坚实的城墙。只要城墙在,人在做任何不好的抉择时,都需要付出更大的成本来冲破这道墙,从而阻止恶魔之欲的蔓延。
家长需要跟孩子明确,违法的事情坚决不能做!小时候不教,长大就没法教。
在家庭内部,孩子一旦出现了违法意识,首先应马上制止,并且严厉惩罚,要让孩子对法律有敬畏之心。
"标签: